西藏尼木县厅宫铜矿化特征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西藏尼木县厅宫铜矿化特征浅析

黄浩震

成都理工大学

摘要

针对西藏尼木县厅宫铜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问题,本文基于厅宫铜矿床已勘的111个钻孔,其进尺达到42907.73m,样品数达32392件。利用数理统计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以二维表达方式,厘定了单工程矿化前锋以及单工程矿化孔控厚的概念,从而呈现铜矿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反映其矿床存在2个矿化中心,分别位于矿区北部和南部。其中,在北边的矿化中心规模大,其在不同标高中段影响的矿化范围也较大,形态较为复杂,在矿区南部的矿化中心规模较小,为规则椭圆状。

关键词:尼木;铜矿;矿化特征;矿化前锋;矿化控厚

1.自然地理概况

厅宫铜矿位于帕古乡彭岗村,彭岗玛曲两侧,距县道X102尼(木)—麻(江)公路6 km。县道X102尼(木)—麻(江)公路从工作区中部穿过,并与国道中尼G318公路、区道羊大公路S304衔接。区内乡乡通公路,各矿床(点)均有便道相通,交通较为方便。

2.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在尼木县西北部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东段,具体在近东西向的帕古-热堆脆韧性剪切带与羊八井-当雄走滑断裂的交会部位,属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的谢通门-墨竹工卡铜、铁、铅、锌、金成矿带。

3. 矿床地质特征

(1)赋矿建造

矿区建造类型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两大类。其中,侵入岩建造分布在矿区全区皆有分布;火山岩建造分布在矿区北西、西部。

①侵入岩建造

侵入岩建造全为TTG组合建造,矿化现象和赋矿段皆存在。在矿区地表南东、北东、北、北西、西、南西、中部和地下北、北西、西、南、西、中部分布。

②火山岩建造

火山岩建造为典中组(E1d)壳幔混合源建造,存在赋矿段,分布在矿区北西部地表和北西、西部地下。

矿区赋矿段在地表和地下的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均存在,但矿化现象仅存在于地下侵入岩之中。

(2)控矿构造

工作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东西向构造带与念青唐古拉山北东­近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汇部、尼木斑岩型铜(钼)矿带冲江铜(钼)矿化区腹地,与矿化有关的构造发育,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区断裂构造与区域主体构造方向一致,主要为东西向断裂F1F11,次为北东向断裂F2F3F7F10,北西向断裂F9,次级节理、裂隙发育。

(3)矿体地质

矿区共圈定2个矿体、1个矿化体。主矿体为Cu—Ⅰ号矿体,次为Cu—Ⅱ,矿化体为Cu—Ⅲ号。矿体呈透镜体状、脉状和马蹄形产出,总体呈北东向、近东西向展布,矿长200.00-800.00m,铅直叠加厚度约1.00­26.20m。

(4)矿石特征

铜多金属矿石结构共4种,为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表生结构等;矿石构造共6种,主要为团块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次为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胶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

4.矿床矿化前锋及其埋深特征

1) 研究区工程控制情况

在厅宫矿床中,关于其矿床Cu元素矿化特征的研究,相关参数计算涉及111个钻孔,进尺为42907.73m,样品数为32392件。

对该矿床矿化特征的表征,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表述,其分别是工程控底包络等高线、钻孔控厚包络等值线、矿化埋深等值线和矿化前锋包络面等值线。除此之外,还通过九宫格的分析方法,对以上四个参数进行了具体的形象化。

2)单工程矿化厚度特征

钻孔控厚包络等值线(图1)变化范围为155.429­600.26m,其中最深钻孔为600.26m,极差为444.83m,全矿区平均钻孔深度为377.84m。根据100m间距,将全区划分出6个等厚级别,各等厚级别在空间上表现为:矿区的钻孔控厚深浅与工程控底标高为负相关,即工程控底标高越高,钻孔控厚越浅,控厚较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矿区北边和矿区最南边,北边控厚变化在300­400m,最南边控厚变化在155­300m。其与地区为控厚较深地区,厚度变化在400­600m。

62440cf399396_html_5dc4d93e2485f3f2.png
上可见,矿区北部和中部,工程控岩控矿普遍较厚,在矿区南边,控制深度较小。

图1 厅宫钻孔控厚包络等值线

(3)单工程矿化前锋面包络面特征

矿化前锋包络面等值线(图2)变化范围为4047~4517m,根据100m的间距,将全矿区首见矿化的埋深划分出6个等高级别,各等高级别在空间上表现为:在矿区北部和南边矿化前锋面较突出,变化范围在4300~4500m。在矿区中部,矿化前锋面变化比较稳定,起伏不大,变化在4100~4300m,其主要集中在4200~4300m。所以不难看出在厅宫矿区,在南北两边热液活动最为强烈,形成2个矿化中心。其2个矿化中心的特点有别,在北边的矿化中心规模大,其在不同标高中段影响的矿化范围也较大,形态较为复杂,在矿区南部的矿化中心规模较小,为规则椭圆状,中心四周的钻孔数目较少,矿化控制程度较小。

-62440cf399396_html_f61a4f5e25418f78.jpg

图2 厅宫矿区铜矿化前锋包络面等值线

5.结论

矿区存在2个矿化中心,分别位于矿区北部和南部,在北边的矿化中心规模大,其在不同标高中段影响的矿化范围也较大,形态较为复杂,在矿区南部 已有的工程控制情况及其所控制的矿化特点,多期次的含矿热液来源于深部,向上迁移到近地表,在矿区北部有利成矿部位形成较为均匀的矿化,在南部也不同程度的明显矿化显示,可以判定在矿区南部具有较好的深部找矿潜力。

除此之外,根据其矿化空间分布特性,符合流体成矿特点,故该矿床成矿作用为流体成矿。

参考文献

[1]徐德章. 西藏尼木县厅宫,白容铜矿区矿床地质的几个问题[J]. 地质找矿论丛, 2006, 21(B10):6.

[1]王成林, 董树义, 钟康惠,等. 西藏尼木县厅宫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J]. 有色金属工程, 2015, 5(4):5.

[1]董成保. 西藏尼木县帕古区厅宫铜(钼)矿点1980年度化探工作报告[R].西藏地质局物探大队.(1981).

[1]杜等虎, 杨志明, 刘云飞,等. 西藏厅宫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5, 3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