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间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间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

黄 兵

乐山市犍为县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400

【摘要】目的 对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在小儿麻醉诱导期间对患儿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行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为研究对象,共44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2例(接受手动控制通气)和研究组22例(接受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气道峰压以及面罩通气前后胃窦区面积、胃进气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不同时间点(T1、T2、T3)气道峰压均较参照组低;研究组患儿通气后胃窦区面积明显小于参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儿面罩通气期间胃进气发生率9.09%(2/22)明显低于参照组45.45%(10/22),组间差异明显(X2=7.333,P=0.007)。结论 小儿麻醉诱导期间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通气效果优于手动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可有效减少和减低患儿胃进气发生率及其气道峰压;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麻醉诱导;面罩通气;气道峰压;胃进气

作为临床手术治疗全身麻醉诱导中基础操作程序之一,面罩通气主要是用于维持手术患者肺泡的正常通气以及动脉氧和;但在实际通气过程中,患者极容易发生胃进气现象,该情况的发生会对手术治疗的进展造成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面罩通气过程中胃进气的发生与个体气道峰压有关;因为,当个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气道峰压小时,那么则会导致气体进入胃中。不同于成年人,小儿食管下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存在张力低下和控制能力差等情况,因此麻醉诱导期间,极容易导致小儿发生胃进气[1]。若想降低小儿麻醉诱导期间胃进气的发生,则必须要选择适宜的面罩通气模式。下面,本研究将对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在小儿麻醉诱导期间对患儿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进行观察。现作如下阐述: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行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为研究对象,共44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2例(接受手动控制通气)和研究组22例(接受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参照组患儿中男、女患儿占据人数比12:10;患儿平均年龄(5.81±2.62)岁,平均身高(117.93±18.34)cm。研究组患儿中男、女患儿占据人数比13:9;患儿平均年龄(6.75±2.66)岁,平均身高(124.07±18.38)cm。两组间对比无资料差异(P0.05)。

1.2方法

面罩通气方法:本次研究中所使用麻醉机械通气机为MindrayA7。进入手术室前15min,按照每千克 2 μg的规格给予两组患儿以右美托咪定滴鼻;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患儿面部小大情况选择适宜面罩,行吸入(七氟烷)诱导;待麻醉起效后构建静脉通路,对患儿胃窦区面积进行超声测量;随后依次按照每千克1μg、 0.01 mg、 0.3mg、0.2mg给予患儿以芬太尼、长托宁、依托咪酯 、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待患儿自主呼吸消失后,按照分组面罩通气方法给予患儿以180s通气:(1)参照组:手动控制通气。由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麻醉技师(2位)执行,一位双手托住患儿下颌,由另一位手动挤压储气囊进行通气。通气过程中使用节拍器来控制患儿面罩通气呼吸比与呼吸频率。(2)研究组: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同上述参照组一致,由一位麻醉技师双手托住患儿下颌,另一位麻醉技师调节呼吸机工作模式为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实际通气过程中,上述两组患儿氧流量、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均设定为每分钟2L、每千克6-8ml、每分钟14-18次。

1.3指标观察

1.3.1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气道峰值。分别记录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消失后60s(T1)、自主呼吸消失后120s(T2)、自主呼吸消失后180s(T3)气道峰压[2]

1.3.2分别在两组患儿面罩通气前后测量其胃窦区面积,并在面罩通气过程中应用超声实时监测两组患儿胃进气发生情况。(注:由麻醉技师独立进行胃窦区面积的测量,且测量过程中调整患儿卧位为仰卧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录入spss18.0统软件中处理。

  1.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气道峰压

对比自主呼吸消失后60s(T1)、自主呼吸消失后120s(T2)、自主呼吸消失后180s(t3)两组患儿气道峰压,具体结果如下:参照组患儿T1、T2、T3气道峰压分别为(14.51±2.32)cmH2O、(14.23±2.34)cmH2O、(14.00±2.35)cmH2O;研究组患儿T1、T2、T3气道峰压分别为(10.16±1.57)cmH2O、(10.18±1.59)cmH2O、(10.10±1.51)cmH2O。研究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气道峰压均较参照组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

2.2对比两组患儿面罩通气前后胃窦区面积及胃进气发生情况

参照组、研究组两组患儿面罩通气前胃窦区面积分别为(2.11±0.82)cm2、(2.13±0.83)cm2;面罩通气后胃窦区面积分别为(2.64±0.95)cm2、(2.06±0.67)cm2。研究组患儿通气后胃窦区面积明显小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同时研究组患儿面罩通气期间胃进气发生率9.09%(2/22)明显低于参照组45.45%(10/22),组间差异明显(X2=7.333,P=0.007)。

  1. 讨论

在以往临床麻醉诱导面罩通气中,手动控制通气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有研究表示,潮气量相同时,压力控制通气时的气道峰压要比手动控制通气的更低[3]。因此,在后续临床治疗中,为降低临床手术患者面罩通气时胃进气的发生率,压力控制通气逐渐得到推广与应用。但随着该种通气模式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发现若通气时患儿肺部发生顺应性变化,那么该种通气模式则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的现象。基于此,临床提出给予患儿以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该种通气模式集合了容量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的优点,实际通气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动调整气道峰压,还能够在保证潮气量的同时持续测定患儿肺部顺应性。

综上,小儿麻醉诱导期间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通气效果优于手动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可有效减少和减低患儿胃进气发生率及其气道峰压;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方艳丽,赵敏,潘桂芹. 七氟醚潮气量法吸入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4):53-56.

[2]吴霞,何明枫,俞敏.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气管插管手术中的麻醉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0):52-53+56.

[3]何莹,陈慧,周坤鹏,张月英. 小儿麻醉诱导期间三种面罩通气模式对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20,60(2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