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闫文雅

(利辛县人民医院,亳州 236700)

摘要:目的: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减少和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职业倦怠问卷(MBI-GS)、压力知觉量表(PSS-10)对医务人员的一般人口学及工作情况、职业倦怠、知觉压力、心理弹性及睡眠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 66.3%(279/420),较好的心理弹性(P=0.001)是出现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而单日长时间工作(P=0.019)、较高知觉压力(P<0.001)及睡眠障碍(P=0.002)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睡眠质量、适当减轻工作负担、加强心理弹性水平等措施可以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

关键词: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的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国医护人员在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精神疲劳。职业倦怠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职业健康综合征,其特征是长期工作压力及负面工作认知导致的情绪和精神疲惫,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导致对患者服务态度消极、冷淡,从而对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工作产生消极影响1]。因此,本研究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降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拟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 2021年10月至12月,通过问卷星网站设置问卷,之后以社交媒体“微信”为媒介,邀请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填写匿名在线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20份。

1.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对42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1)人口学资料及工作情况包括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亲朋好友患新冠、工龄、平均每天工作时长等;(2)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问卷(MBI-GS)来评估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量表共 15 个条目,分为情感耗竭、情感淡漠及个人成就感三部分,采用七分等级自评方法,前两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职业倦怠越严重,最后一个维度分数越低,表示职业倦怠越轻微。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SS-10)、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对医务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以探究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5.0 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数据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对与连续性变量首先采用单样本 K-S检验其正态性,正态连续变量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而非正态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并用Mann-WhitneyU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探究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420例调查对象,其中女性336例(80%),男性84例(20%),平均年龄为(34.01±8.09岁。本研究中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6.3%(279/420)。当医务人员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4-8小时,此时有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占该人群的63.4%,而当日平均工作时间变为8-10小时及>10小时,有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在该类人群中占比已增长71.2%和81.6%(P=0.023)。可知随着日平均工作时间的增加,存在职业倦怠的人群占比也呈增长趋势。见表 1。

627371630f8db_html_345f17847cf481be.png

2.2 心理状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有或无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其心理弹性、睡眠质量及知觉压力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有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其心理弹性量表评分低于无职业倦怠人群(P<0.001),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及压力知觉量表的评分更高(P<0.001)。见表 2。

627371630f8db_html_896aa32c696e8970.png

2.3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睡眠障碍(OR=1.074,95%CI:1.025-1.125)及知觉压力(OR=1.077,95% CI:1.038-1.117)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而心理弹性水平(OR=0.950,95%CI:0.923-0.978)则是保护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6.3%(279/420),由于医务人员受到新冠疫情大背景的影响,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都有所增加,因此职业倦怠现象出现更加频繁。3]研究报告显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比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大增幅,且几乎处于同一水平。本研究发现,与工作时间为4-8小时的医务人员相比,工作时间>10小时的人群出现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是其2.795倍(OR=2.795,95% CI:1.182-6.610)。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及面临的工作压力越大,会产生明显的疲劳,增加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本研究结果提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即心理弹性量表评分每增加1分,医务人员得职业倦怠的风险相比之前降低5.0%(OR=0.950,95%CI:0.923-0.978)。出现此种结果原因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各种压力事件及困境时仍能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

4],心理弹性较好的人面对工作压力能够保持良好的适应,因此可以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睡眠障碍及知觉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及压力知觉量表评分每增1分,医务人员患职业倦怠的风险相比之前增加7.4%(OR=1.074,95%CI:1.025-1.125)和7.7%(OR=1.077,95%CI:1.038-1.17)。睡眠质量越差,职业倦怠感越强烈,睡眠质量差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焦虑、烦躁及丧失工作热情等负面情绪,且往往持消极态度看待事物,因而睡眠质量差的人群容易产生不满、厌恶等负面表现,会增加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医生知觉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相比与具体生活压力事件,个体所知觉到的主观压力与身心症状有更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应该通过鼓励身体锻炼、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睡眠质量、适当减轻工作负担等措施达到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而较好的心理弹性水平会改善职业倦怠情况,因此可以组织相关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及自我调节方式,以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进而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Huo L,Zhou Y,Li S,et al.Burnou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

sive Symptoms in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COVID -19 Epidemic in China[J].Front Psychol,2021,12:616369.

[2]肖潇,汪刘,司俊霄,等.新冠疫情期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及影

响因素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3):4.

[3]黄作为.某三甲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J].解放军医院管

理杂志,2021,28(3):102-103.

[4]柯颖达.营造良好氛围让医务人员轻松执业[J].中国卫生人才,2019,

(8):204-206.

[5]李鑫.《中国医患关系》调查报告———医患关系剖析[J].当代医学,

作者简介:闫文雅,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人民医院院办公室

电话:18156766268

地址: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四楼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