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色发展

/ 2

乡村振兴特色发展

柴琰琰 葛盼盼 姬爽 刘杨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概要: 本文对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如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发展

纵观我国乡村70年发展历史,我国乡村产业先后经历了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新型乡镇企业再到现在的乡村产业等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别是近年来,依托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已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乡村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拓展和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内涵,对推动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极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1.产业小而不大、全而不精、多而不强。大多数乡村特色产业块头小、规模较小、发展能力不强,难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区域片面追求全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产业同质化较高,未能真正体现特色产业的精准设计与引导;同时,现行乡村特色产业包括旅游、文化、电商、农业、林业等多种产业体系并存,数量众多,但以消耗资源为主的产业占多数,缺乏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

2.产业链条较短、关联度不强、融合度不高。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品大多仍局限于其自身领域所提供的初级产品和初级服务,产业产品前端和后端的开发与挖掘深度严重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产业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各自为战”状态,缺乏明显的关联性,互补互促性较差,产业间协调发展能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融合生态圈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机制不完善

在产业内生发展要素方面普遍存在产业定位不精准、新型专业人员缺乏、资源与技术沉淀成本过高、资金投入机制不顺、产业产品组织运营方式粗放、产销对接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缺乏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与联动;催生产业发展内生机制缺失,产业内生造血机能严重不足,产业发展新动能整体尚未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侧和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等供给侧两方面来说都存在资源、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不对称和缺失。特别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各参与主体利益联结共赢共享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各参与主体参与感、获得感亟须提高和增强。

(三)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不健全

1.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存在不足。许多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存在“跟风”现象,主要表现为贴着政策走、围着项目跑、跟着资金转,没有真正体现乡村特色和乡村比较优势进行整体和长远谋划,产业同质化、政策化较为普遍。引导发展因时、因地、因需、因势的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2.市场供需与预测引导分析不够。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的供需矛盾始终没有得到缓解,“一需就产,一产就多,一多就乱,一乱就弃”的发展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缺乏真正有深度的市场供需分析和预测,短视现象较为明显。3.产业发展的长远机制没有形成。相比城市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来说,乡村特色产业缺乏产业全周期和全流程的不同行业、参与主体之间协调发展机制,特色产业长远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二、多方合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重塑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1.建立产业选择和引导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根据自身特色鲜明独特、乡村资源独有、村民主体推动、竞争优势相对明显等特点要求,遵循根植乡村、引领市场、做好特色、构筑乡村新型产业资源基础等原则和发展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需求和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扎根农村久远、协调带动较强、融合集成发展、充满发展活力、错位异质发展、市场需求较强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解决和避免传统乡村产业趋同、产品单一、市场韧性不足等发展误区,在拓展区域产业功能、创新产业链条、引导区域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起到真正地引领作用。

2.建立产业培育与测度体系。选择既适合乡村发展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如何对选择的产业进行培育并使之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持续驱动力,才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关键。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可以在产业、企业和产品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培育,使之成长为产品优良、企业壮大、产业集聚的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同时根据产业成长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趋势,对其发展现状、未来优势等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及时对特色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共生体系

1.打造乡村特色产业跨界融合体系。目前,跨界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主题、常态和趋势,可充分利用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生产运营、销售、流通、市场等参与主体进行跨界;促进土地、政策、资金、资源、技术、市场等参与主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要素的有效集聚和融合,打造产业生产、运营、销售、流通、技术、管理等全产业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跨界融合体系,促进产业全周期全流程的深度融合,畅通特色产业全要素链发展,以解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参与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

2.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共享联盟。完善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寻找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利益共生点,构建各参与主体利益共享联盟显得尤为关键。可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的着力点放在各参与主体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以及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方面,找准各参与主体利益的“交集”点;通过合同、契约、技术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动各参与方利益与产业发展整体利益的叠加,使得各参与方均是产业融合收益的共享者,变博弈关系为分工协作的共赢、共享和互促关系。

3.营造产业创新再生体系。为克服和预防特色产业“短命”或“短期”行为,必须增强产业跨界融合体系自我发展的创新和再生能力,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营造和增强乡村特色产业跨界融合体系自身要素、流程、技术等再造和整合的“造血”和政策、市场、环境等要素驱动的“供血”两方面的“双轮驱动”功能,增强体系自身创新再生能力,这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三)推动数字乡村和乡村数字经济建设与发展

1.创新和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我国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推进的契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对农业、旅游、文化等乡村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生产、经营、销售、物流、产业链金融等诸环节的贯穿渗透,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产购销”与“调存加”;创新运营与管理模式,激发传统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整体水平。

2.创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数字技术和高新技术企业赋能、服务和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赋予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涵;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外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实际深度融合,培育和孵化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营主体等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乡村科技编辑部.中国乡村产业发展70年:从艰难孕育到百舸争流[J].乡村科技,2019(2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

[3]农业农村部课题组,张红宇.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J].求索,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