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3

运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的效果研究

王艳 吴玉兰 何梦娟 严小莉 何沅洁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017

【摘要】 目的 讨论临床中对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开展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其转运的效果。方法 本次所选取的200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2021年我院的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同时以等分两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A组病人所接受护理措施为常规急救护理进行转运,B组病人所接受护理措施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进行转运。借助统计学相关工具对两组转运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并进行组间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判定检验是否有意义。结果 护理管理后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转运情况以B组显优势,护理满意度情况A组有760例总占比(76.00%),B组总占比(99%),数据对比(P<0.05)。结论 通过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后,可减少漏诊情况为病人争取抢救时间,此项措施具备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科;无缝隙急救护理;急危重症;应用效果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较集中且病种较多、医护人员抢救和管理任务最为重要的科室,是急诊病人进入医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疾病危重病人在急诊科室中通过医生进行初步诊断、抢救后再转运至相关治疗科室进行深入检查或是直接转运至对应科室重症病房做进一步治疗。急诊病情可分为四级:1.濒危病人:指病人的病情可随时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相关救治措施,由于急诊科任务较为繁重,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给予病人进行抢救工作。2.危重病人:指病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展至一级,或因自身疾病从而导致严重致残者,需尽快安排接诊进行相关检查,并给予病人相应治疗干预。3.急症病人:指病人目前已明确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安全,应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安排病人就诊。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同时也无严重影响病人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4.非急症病人: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较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急诊重症监护室为24小时随时上班,随时收治危重病人,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急救过程中实施标准化护理极为重要,能够按照标准化流程以帮助病人节省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挽救其生命1-2】。本次所选取的200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2021年我院的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同时以等分两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A组病人所接受护理措施为常规急救护理进行转运,B组病人所接受护理措施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进行转运。对于此类病人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探究对其转运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取的200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2021年我院的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同时以等分两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对所有病人展开分组护理,A组病人年龄在11-67岁之间,均数(39.25±2.14)岁,男性、女性分别为:553例、447例;B组病人年龄在14-70岁之间,均数(42.31±2.26)岁,男性、女性分别为:442例、558例;统计学对所有研究资料中数据分析后显示P>0.05,故具备分组条件。

1.2护理方法

A组病人给予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了解病人的相关病情,生命体征监测、处理突发事件等。B组病人在此基础加以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具体内容为:①成立无缝隙急救护理小组,均在自愿同意下进行护理人员对于用药、设备使用、抢救协调工作负责,病人到达后抢救小组即刻评估病人的伤势状况,通知医生着手抢救工作3-4】。②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进行转运,与病人家属联系了解发病的原因及救护者周围的危险环境,对于神志不清有呼吸的病人,给予恢复体位侧卧位,以免有分泌物吸入导致窒息;意识、呼吸存在病人,根据患病的不同采取正确的体位5-6】。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转运,抬担架要保持病人的身体平衡,在转运的途中,医护人员站在病人的头侧,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氧饱和度、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呼吸机PEEP等数值,有变化时应立即予以处理。按照设计的最佳路线,并熟知运送途中能提供抢救设备的科室,保持通讯设备通畅7-8】。转运过程中保持和病人或者家属的沟通,告知家属勿擅自触碰各种仪器上的任何按钮9-10】。转运过程中且再次评估病人是否继续转运。转运时保证床位与仪器设备的一致性,避免牵扯。如为电动转运床需保证转运过程中有充足储备电量,遵医嘱执行病人的转运体位,如无禁忌床头抬高,遵循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11-12】。③转运呼吸机及氧气装置安全性监测,检查管路密闭性,保证氧气瓶充氧量,保证监护仪、呼吸机有充足电量;评估是否能顺利通过电梯、门廊等通道。外出前一定给予病人充分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记录气管插管位置、外露刻度,确认已妥善固定。最后再看病人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自主呼吸频率是否能够执行转运

13-14】。④完成转运后护理人员与接收科室做好工作交接,护理人员要与其他科室有效的沟通,告知病人常规检查相关情况,给病人争取宝贵抢救时间15-16】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运用不同护理管理观察两组病人转运情况及对护理满意情况、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进行详细记录,并且分析对比。(转运情况包括:责任推诿事件、漏诊、电话询问,发生率越低则表明护理管理较优势)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数据都行t值X2来进行检验,计数(n,%)代表率、计量(`x±s),2019年与2021年的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所有考核数据都进行SPSS20.0软件数据包来计算,P<0.05 为差异,则表明2020年与2021年的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所有考核之间有明显差别,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通过下表格数据呈现:B组病人发生责任推诿事件、漏诊、电话询问情况均好于A组病人,且B组对护理满意为990例占比99%,A组对护理满意为760例占比76%,B组病人转运时间12.38±3.23分显低于A组病人转运时间19.02±3.54;B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概率10%比A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概率23%偏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表2:

表1比较组间病人满意度情况(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B组

1000

580(58.00%)

410(41.00%)

10(1.00%)

990(99.00%)

A组

1000

300(30.00%)

460(46.00%)

24(24.00%)

760(76.00%)

P

-




P<0.05

表2比较组间病人转运情况(n,%)

组别

例数

发生责任推诿事件

发生漏诊

电话询问

B组

1000

120(12.00%)

30(3.00%)

50(5.00%)

A组

1000

250(25.00%)

160(16.00%)

280(28.00%)

P

-

P<0.05

P<0.05

P<0.05

表.3比较组间病人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n,%)[627ca463737b9_html_c941a9caa1f9b306.gif 、分]

组别

例数

转运时间

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B组

1000

12.38±3.23

100(10.00%)

A组

1000

19.02±3.54

230(23.00%)

P

-

P<0.05

P<0.05


3 讨论

急诊科室工作内容较为复杂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较快,且病情程度较为严重,通常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一系列的并发症现象。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且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为了掌握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需要,有时必须转运患者到相应科室或外出检查17-18】。安全转运可以使病人及时得到必须的诊断性检查或治疗,为疾病诊治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在患者病情转归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因治疗中断、管路滑脱、意外伤害、心理因素等出现病情变化,面对诸多危险因素,工作人员承担着较大的护理风险19】。对于急危重症的病人如不最佳时间进行抢救会使病情恶化严重具有生命的危险。常规的护理管理各科室配合度较低,从而延长确诊与救治时间,安全转运危重病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高度紧张的工作。有计划的病人转运、训练有素的转运专业团队、性能良好的转运设备能有效降低危重病人转运的风险。熟悉转运应急预案能够有效保证病人的转运安全

20】。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减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纰漏,给病人争取最佳的救治时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B组病人发生责任推诿事件、漏诊、电话询问情况均好于A组病人,且B组对护理满意为990例占比99%,A组对护理满意为760例占比76%,B组病人转运时间12.38±3.23分显低于A组病人转运时间19.02±3.54;B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概率10%比A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概率23%偏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根据以上表述,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急危重症病人转运中,减少漏诊、责任推诿事件及电话咨询情况,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为病人争取抢救时间,且对后续治疗发挥着积极作用,此项措施具备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艳, 马红英.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6):1.

[2]张娜娜, 毛书青.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疗效分析[J]. 糖尿病天地 2020年17卷6期, .2020,17(6):266.

[3]梁惠方.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 医药界, 2021(15):1.

[4]黄丽红, 成秀珍, 黄友香.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2021(9):1400-1401.

[5]邓磊.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成功率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26):203.

[6]刘洋.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23):1.

[7]蒋敏.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效果研究[J]. 饮食保健, 2019, 6(003):214-215.

[8]孙梦洁.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 健康养生, 2019,(14):68.

[9]曾凤兰, 王志良, 张倩. 模块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中应用及 成效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9(4):3.

[10]周丙梅.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27):2.

[11]窦江兰.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优质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中医学报, 2019(s1):2.

[12]杨艳朵.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17):1.

[13]沈慧. 对急诊科危重患者进行安全转运护理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17(23):2.

[14]石玉林.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16):2.

[15]于凤. 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 26(9):3.

[16]朱玲彦. 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13):184.

[17]陈祝, 贾红艳, 徐兰花.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35):157.

[18]何沙沙. 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 7(1):3.

[19]刘少银, 陈云凤, 陈锦秀.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7):4.

[20]张燕群, 卢亚梅, 李静. 急诊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影响[J]. 大健康, 2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