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护士工作站下依托品管圈管理模式降低住院患者接瓶查对缺陷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基于移动护士工作站下依托品管圈管理模式降低住院患者接瓶查对缺陷率

黄永凤 黄文雅 罗有芳

海南省 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71101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移动护士工作站下依托品管圈管理模式降低住院患者接瓶查对缺陷率的分析。方法:由院内静疗小组及科室静疗小组成员通过现场抽样查检法,调查我科2021年5月1日至7日间护士接瓶时患者身份识别情况,共计调查患者46例,并选取我院11人成立品管圈小组在启用的移动护士工作站对住院患者进行扫描核对执行各项操作和治疗。分析接瓶查对后的缺陷率情况。结果:我科护理人员接瓶查对操作更加规范,接瓶查对缺陷率由原来的43.9%降至17.3%。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新增PDA输液接瓶流程进行接瓶,可有效降低我科护理人员接瓶查对缺陷率,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关键词】移动护士工作站;品管圈管理模式;住院患者;接瓶查对缺陷率

静脉输液可快速补充人体丢失的液体和血液,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其给药迅速,起效快,是我们临床中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接瓶是指患者上一组液体输注完毕给予更换下一组液体的过程。我科患者多数需要禁食补液治疗,大批量的输液治疗,接瓶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护理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品管圈是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工具,如今已成为我国医院管理中最受欢迎的管理工具之一1,2】。我院从今年5月开始全院无线网络覆盖,重新启用移动护士工作站(PDA)进行扫描核对执行各项操作和治疗,但未有相关PDA输液接瓶流程图供护理人员使用。通过查检,发现目前我科护士在使用PDA进行接瓶操作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我科围绕“降低住院患者接瓶查对缺陷率”的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品管圈活动干预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评判标准(同时满足以下内容):1.接瓶时采取反问式询问患者姓名,同时目光注视患者的腕带2.查对液体瓶上内容,包括姓名、住院号与腕带一致3.查对溶媒质量及溶媒、药物是否正确并打勾4.使用PDA扫描液体瓶上二维码与腕带上的二维码同时无误5.接瓶后再次核对瓶签上的名字、住院号与腕带无误6.液体滴速符合要求

1.2全院护理质控检查反馈,我科第一第二季度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均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接瓶时未采取反问式核对病人姓名、接瓶后未核对病人身份,同时滴速与实际不相符。

1.3方法

1.3.1圈的组成 成立品管圈小组,成员共11名,组员包括3名医生和8名护士,确定圈长及秘书长,设立圈规,建立圈会方式及工作分配表,工作分配由组员轮流承担并做好每次圈会会议记录,拟定活动计划推演表3】

1.3.2分析现状 由院内静疗小组及科室静疗小组成员通过现场抽样查检法,调查我科2021年5月1日至7日间护士接瓶时患者身份识别情况,共计调查患者46例,输液总计98瓶,存在相对缺陷43例,缺陷率43.9%,以上缺陷通过及时纠正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通过柏拉图80/20原则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缺陷在于:1.未采取反问式来询问患者姓名2.溶媒未打勾,打勾时机不对3.过度依赖PDA扫描腕带执行,未仔细核对患者腕带。

1.3.3设定目标 圈能力评分67.2%,改善重点79.1%,目标值=43.9%-(43.9%x79.1%x67.2%)=20.6%,降幅率=(43.9%-20.6%)/43.9%x100%=53.0%。

1.3.4原因分析 通过讨论和投票,选出要因,见表1。对要因进行验证,得出真因:制度流程不完善、无规范化培训、宣教不到位、过度依赖PDA。

表1 影响输液接瓶查对缺陷的原因分析

项目


原因

护理人员因素


无规范化培训,安全意识薄弱,宣教不到位,过度依赖PDA

患者因素


不理解腕带的作用,沟通障碍,不方便

管理因素


制度、流程不完善,日常监管不到位

环境因素


工作量大,治疗多


1.3.5制定对策与实施 对列出的真因进行对策拟定并实施。①制度流程不完善。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护士存在疑虑的问题及流程指引不清晰的环节,修定新的PDA接瓶流程图并培训及实操,设置温馨提示牌《请清楚读出查对内容》置于患者床头4】,使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改变直呼病人姓名的惯性思维。②无规范化培训。制作标准化接瓶查对视频,有接瓶查对评分详细条目及评分标准,在业务学习会上进行培训后两天内进行考核及现场抽查,不合格者重新学习相关制度并进行模拟训练直到考核通过为止,将接瓶查对制度列入科室每月业务学习内容。休长假、新入职及轮转等重点人群应当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岗。同事之间相互监督,对实习护生进行输液接瓶时查对方法进行教育,严格执行操作,同时提醒自己并养成良好正确的接瓶查对习惯。③宣教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患者或家属不愿配合护士查对身份,因此办理入院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行佩戴腕带及使用腕带作为病人身份标识的宣教,明确告知在护士给药时使用腕带核对身份。护士每日查房时随时、反复向患者强调腕带的作用及重要性,不可私自取下腕带。将使用腕带给药操作要素图制作成海报及图片,张贴入院登记处、病房及电梯、走廊等,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④过度依赖PDA。学习因过度依赖PDA造成用药错误的典型案例,敲响警钟。与信息科及医惠信息系统工程师沟通进一步完善存在的问题,如扫码不灵敏,网络信号差,信息未能及时更新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我科护理人员接瓶查对操作更加规范,查对缺陷率由原来的43.9%降至17.3%。

2.2无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我们科室护理团队在责任感、沟通及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一位新进圈员通过学习,初步认识了品管圈,在品管圈的手法运用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3.标准化 讨论并修订使用PDA进行输液接瓶查对操作流程及管理制度,上报护理部申请批准。

4.讨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新增PDA输液接瓶流程进行接瓶,可有效降低我科护理人员接瓶查对缺陷率,提高患者的信任度。不少研究表明,通过PDA进行核对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但是目前我院的PDA输液流程安全管理中仍存在缺陷,比如非当天日期液体扫机仍可执行,医嘱备注以输液泵或微量泵泵入方式进行输注时无弹框提醒,两瓶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无提醒,医嘱已停但PDA可执行以及网络不稳定、操作系统慢等问题的出现,提醒我们不可完全依赖PDA进行身份核查,传统人工核对方法不可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工具/技术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王临润,汪洋.品质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导报,2012,31(6):823-826.

[2] 魏艳芳,邓喜红,黎艳.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17):40-41.

[3]陈俊凯,黄建丰,王晏婷.玩转品管圈[M].出版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张亚娟,杨惠芳.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理人员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中的应用[J].2018,18(93):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