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干扰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干扰性探究

蔡姣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 重庆 408200

[摘要]目的:探究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干扰性。方法:将84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为血常规复查患者,对照组为进行血常规患者,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前因素。结果: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不合理进食、采血前大量活动、部位选择错误、器具不合格、挤压采血部位以及反复针刺,P<0.05。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前因素较多,针对性干预,提高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血常规准确性前因素;对策


血常规检验属于常规检验项目之一,作为疾病诊断过程中最基础手段,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患者情绪、药物以及血液标本污染等非疾病因素[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主要选取采用血常规复查的患者及同时间段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主要分析患者因素、标本保存以及采集等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并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危险因素,制定对应措施,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84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纳入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月。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n,男/女)

年龄(岁)

观察组

42

22/20

54.25±6.17

对照组

42

24/18

54.08±6.15

t/X2

0.225

1.114

P

0.635

0.269

1.3方法

前因素:患者准备、采血操作、标本保存及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再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观察指标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

2结果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不合理进食、采血前大量活动、部位选择错误、器具不合格、挤压采血部位以及反复针刺,P<0.05。结果见表2、3。

表2单因素分析

因素

对照组(n=42)

观察组(n=42)

χ2

P

禁食禁饮

39

32

4.459

0.035

3

10

采血前用药

36

28

4.200

0.040

6

14

休息不当

32

23

4.266

0.039

10

19

采血前活动量大

38

31

3.977

0.046

4

11

采血时间

空腹采血

35

27

3.941

0.047

急诊采血

7

15

采血部位

外周静脉血

37

29

4.525

0.033

末梢血

5

13

抗凝剂使用

22

23

0.048

0.827

20

19

采血人员年资

≥3年

35

27

3.941

0.047

<3年

7

15

采血器具

合规

38

31

3.977

0.046

不合规

4

11

反复针刺

39

32

4.459

0.035

3

10

挤压采血部位

40

34

4.087

0.043

2

8

标本储存环境

合规

39

32

4.459

0.035

不合规

3

10

标本运输

合规

37

36

0.105

0.746

不合规

5

6

存放时间

合规

33

31

0.263

0.608

不合规

9

11

表3Logistic多因素分析

指标

B

S

Waldχ2

P

OR95%CI

不合理进食

0.213

0.102

11.222

0.014

3.745(2.457-4.373)

采血前大量活动

0.366

0.353

10.615

0.015

3.374(2.384-4.947)

部位选择错误

0.501

0.218

9.964

0.011

2.945(1.452-3.248)

器具不合格

1.365

0.328

8.826

0.016

2.836(1.238-3.324)

反复针刺

0.152

0.082

7.595

0.013

2.514(1.648-3.658)

挤压采血部位

0.531

0.454

8.146

0.007

2.117(1.186-3.384)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观察发现,单因素分析显示禁食禁饮、采血前用药、休息不当、采血前活动量大、采血时间、采血部位、抗凝剂使用、采血人员年资、采血器具、反复针刺、挤压采血部位、标本储存环境等,其中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合理进食、采血前大量活动、部位选择错误、器具不合格、挤压采血部位以及反复针刺均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危险因素。其中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以及操作的质量属于两个主要方面,大多数血常规检查均需要患者保持空腹状态,但是极少情况下进行急诊的患者不需要进行空腹。相关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在开始采集血液标本之前,需要嘱咐患者停止使用药物,注意休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尽量降低熬夜、焦虑等对机体生理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2]。血液标本采集前过量活动也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血液标本采集前,需要嘱咐患者静坐或者安静10min左右,确保患者的血液流速以及粘稠度等在正常状态。采血人员的采集技能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之一,部分采血人员经验不足,尤其在穿刺方面比较生疏,可能出现反复穿刺的情况,易引起血液出现混合现象,从而影响结果,因此,积极提高采血人员采血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定期进行培训[3]。部分患者自身原因,血液量较少,部分采血人员便通过挤压采血部位的方式采血,标本质量较低[4]。血液采集前,相关仪器如采血管、凝血剂等需要严格核对,避免出现溶血现象[5]


参考文献

[1]秦淑芳,马锦,刘莉娜.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0,044(001):112-113.

[2]高阳.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东方药膳,2019,000(009):187-188.

[3]罗正婷.影响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缺陷的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8):170.

[4]辛多,陈丹丹,罗莹,等.对引起生化检验结果的各种分析前因素进行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1):376.

[5]郑晖.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