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0
/ 2

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卿磊,马天洪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610072)

摘要: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治疗对于肩周炎患者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度的疗效。方法:将成都中医院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与针灸科门诊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施以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治疗,对照组静息状态下施以巨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活动度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活动范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针刺法联合巨刺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关键词:运动针刺;巨刺法;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1],又叫“冻结肩”、“五十肩”、“漏(露)肩风”、“肩凝风”等,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的急性或慢性无菌性炎症[2],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所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其主要表现为:1、肩关节周围持续或间歇性疼痛,肱二头肌结节间沟、三角肌止点处按压痛;2、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背伸为著,常见梳头试验阳性;3、肌肉萎缩,病程长者,常见三角肌废用性萎缩,肩峰突出。

肩关节分期:

在临床上常常分为疼痛期、冻结期、恢复期。疼痛期以进行性加重的肩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此时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多是因为疼痛引起的肌肉痉挛所致。冻结期又叫粘连期,在此期间,肩关节疼痛较前稍减轻,但由于肩关节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活动范围严重受限,表现为主、被动活动均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运动最为明显,最常见梳头试验阳性。

肩关节临床常用治疗:

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较多[3][4],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局部封闭注射等缓解急性疼痛。但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道刺激性大,易诱发或加重消化道疾病;糖皮质激素药物类药物使用过频也易导致肌腱、韧带脆性增加。采用运动针刺法联合巨刺法治疗肩周炎,其价格便宜、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接受,从而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临床资料

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与针灸科门诊肩周炎患者60例进行分组,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施以运动针刺法联合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静息状态下施以巨刺法治疗。治疗组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0.65±4.41岁),对照组中男性5例,女性25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2.96±7.67岁)。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初始肩关节活动度,初始疼痛(VAS)评分,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组别

病例数


平均年龄

观测指标

VAS评分(分)

活动范围(度)

治疗组

7

23

50.65±4.41

6.65±0.98

73.34±10.76

对照组

5*

25*

52.96±7.67*

6.52±0.79*

74.32±12.33*

与观察组相比:P*>0.05,n=30

1.2 纳入标准

1、不限制患者性别,年龄处于40-65岁之间,且符合《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5]诊断标准;2、患者肩关节疼痛明显,且活动范围明显受限;3、患者近3月肩关节影像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4、患者认知能力正常,能正常配合医生,能耐受针刺治疗;5、近1月内未进行过其他相关治疗。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肩部疼痛的疾病;2、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内科疾病者;3、不能配合针刺治疗,或不能持续治疗两个疗程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治疗,选穴:患侧肩井穴、肩髃穴、臂臑穴、肩贞穴,局部阿是穴,对侧阳陵泉穴及双侧合谷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下肢自然下垂,选对侧阳陵泉穴,针刺穴位部位皮肤消毒,选华佗牌0.25mm*50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1-1.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15min,期间嘱患者上举、外旋、背伸活动肩关节,以患者稍觉疼痛并能耐受为宜。后取仰卧位,阳陵泉穴继续留针,并依次针刺其余穴位,患者感觉酸、麻、胀后留针30min。

对照组仰卧位,选取相同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

两组患者均使用华佗牌0.25mm*50mm一次性针灸针,由同一医师进行操作,进针、行针手法均按照《针灸治疗学》[6]所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记录患者就诊时初始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嘱患者每周复查,1周为1个疗程,2周后再次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

2.2疗效评定

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参考肩关节Constant评分表[5],对VAS评分、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综合评定。

2.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8]中对肩周炎临床治疗的疗效评判标准。治愈:疼痛完全缓解,或偶有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肩关节活动范围与发病前基本一致;好转:疼痛较前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70%-90%;有效:疼痛稍有缓解,能忍受,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30%-70%;无效:患者肩关节疼痛与活动范围未见明显改善。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 0统计软件,均满足正态分布,以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P<0.05将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结果对比,如下表: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x¯±s)


组别

病例数

观测指标

VAS评分(分)

活动范围(度)

治疗组

7

23

3.65±0.76

124.58±10.62

对照组

5

25

4.04±0.56*

89.60±13.79**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5,n=30

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发现,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方面P<0.05


在疼痛缓解率方面P>0.05,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在肩关节活动方位恢复率方面P<0.05,两者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肩周炎的临床治疗中,是否联合运动针刺均能缓解患者肩部疼痛症状,但在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方面,联合运动针刺明显优于单纯针刺。

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治疗肩周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

  1. 讨论

Duplay等人早在1872年就记录了第一篇描述粘连性囊炎的文章,但由Codman最早提出了“冻结肩”的说法[8]。冻结肩,即肩周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无菌性炎症浸润,关节囊挛缩,并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肩周炎往往具有自愈性,一般冻结期持续3-6个月后可转为恢复期。恢复期患者肩部疼痛及与关节粘连逐渐减轻,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巨刺法是针灸九刺法之一,对于痛症疗效尤其显著,最早可追朔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 巨刺之。”《灵枢·官针》[9][10]:“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针灸大成》[11][12]:“巨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脉也。”《内经·灵枢》中提到,人体是一个“如环无端”的整体,左与右、上与下均由经脉连接相通。而疼痛的原因不外乎不通与不荣,二者均可引起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引起针刺的“得气”。故病在左而刺右,病在上而刺下,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巨刺法常取对侧穴位用于治疗经络不通导致的肢体疼痛。

运动针刺又称“互动式针法”、“动静针法”[13]。运动针法最早用于临床是上世纪6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针法已经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针刺手法。运动针法强调“动静结合”,即医者行针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以调动全身气机,起到加强针感,增强疗效的作用。有研究显示[14]:使用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时,肩关节疼痛能得到明显减轻,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

综上,巨刺法联合运动针刺能明显缓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经济,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1. 王和鸣,黄桂成,中医骨伤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2. 仉贵龙,杜婷,樊效鸿,钟磊.近五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3):6703,6705.

  3. 农国勇,张莉娟,肖杰云,韦星成,潘珽朕,郭成旺,李聪,朱英.运动针法联合经筋刺法对肩周炎疗效及5-羟色胺水平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03):635-637.

  4. 黄建军,李建伟,张景春,曹艳杰.体外冲击波联合肩胛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肩周炎5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09):68-70.

  5. 陈滢如,杨金生,王亮,吴远,屈建峰.《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针灸,2017,37(09):991-994.

  6. 李永春.运动针法针刺下合穴治疗肩周炎42例[J].中国针灸,2014,34(09):905-906.

  7. 黄健琳,辜孔进.导引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疼痛和活动受限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4):801-804.

  8. Octavian Andronic,Lukas Ernstbrunner,Astrid Jüngel,Karl Wieser,Samy Bouaicha.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frozen shoulder: a systematic review[J]. Connective Tissue Research2020, 61(6):509-516.

  9. 彭思萍,廖穆熙.火针联合毫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20,42(10):50-5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92.

  11. Octavian Andronic,Lukas Ernstbrunner,Astrid Jüngel,Karl Wieser,Samy Bouaicha.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frozen shoulder: a systematic review[J]. Connective Tissue Research2020, 61(6):509-516.

  12. 沈羽思,程建明,彭力.巨刺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6):81.

  13. 王元.运动针法应用概述[J].四川中医,2013,31(07):169-172.

  14. 田思思,杨东红,近15年巨刺疗法治疗疾病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0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