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郑芳 张增键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 266000

摘要:提升民生福祉,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在城市建设升级的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便捷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新型城市建设应以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变革,进而促进城市发展。新型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应更加强调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新型城市建设应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城市发展方式;新型城市建设;转变途径

1导言

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自然造成巨大破坏,也给城市发展带来生态危机,影响城市的宜居性、安全性,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我国城市生态危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必须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树立城市发展的系统观、动态观和科学观,通过新型城市规划对城市进行绿色、人文和智慧化改造,并以新型城市发展绩效评估制度为保证,逐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2城市转型与发展要素构成

“转型”的概念已经在经济和工业领域中得到发展,如绿色低碳转型。转型不仅涉及新技术,还涉及市场、用户实践、基础设施、文化话语、政策和治理组织的变化。在这些元素之间,系统及其子系统的不同结构和实践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动态交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对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的转型,如能源系统或出行系统,较少应用于城市研究的理论和政策。目前的研究对城市转型的定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城市转型等同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例如,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其次,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即过程和方向上的重大变化以及路径和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城市发展模式从传统线性增长向智能增长转变的过程。最后,它是指结构转型过程,会产生多维度和根本性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将城市发展引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它不仅导致了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组过程,也意味着城市结构的大规模转型。总的来说,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变化和转折点,具有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城市转型缺乏从制度理论和政策发展的角度作出阐释。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可能导致城市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整体转型。它取决于城市发展达到高级阶段的时间机遇,能够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从中国的城市发展相关政策来看,中国的城市正经历着从以资源为导向的高速发展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因此,本研究中的城市转型是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从资源导向型高速发展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3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途径

3.1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城市

第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推动投融资变革并提高配置效率。做好政府与市场分工,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科技、社会公益服务等公共项目投入。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长短期目标相结合,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重点问题,也要瞄准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产业转化、行业标准以合理安排投资布局。第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相融合。围绕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同步甚至超前设计和建设,完善城市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既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公共设施建设内容,开展绿色、低碳、海绵城市建设等。加快新基建建设,紧随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信息化、智慧化等步伐,在充电桩、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系统、智慧能源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

3.2以“城市双修”为重点推进旧城改造

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工作同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结合起来。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全城市短板。针对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绿地与广场等用地严重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状态和城市功能严重缺失的现状,通过目前开展的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城市功能的缺失。二是加大城市区域环境建设。加快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土地污染等设施建设进程,恢复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城市所辖区域生态系统,培植城市发展所依托的区域根基,发展公园城市、山水城市,积极打造城景交融的美丽城市。

3.3明确城市规划定位和目标

城市规划的基础为根据战略方针有针对性地提取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与重点问题,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在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计划达到的多元目标。制定发展目标的突破口是发展目标与定位,对城市未来谋篇布局的指导和依据,规划中的其他具体支撑体系、制度保障等均围绕目标展开。城市问题的确定将会引导未来资源被有针对性地投入,针对分析问题应进一步制定未来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应结合现状,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与开发状况、支撑产业的布局与科技水平等,得出可操作、包含高中低不同方案的多元目标,在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世界级城镇群”的总目标和包括国际合作、国家经济、文明发展在内的六大目标。战略问题确立与目标制定的实际操作具有难度,定位将直接影响城市在规划期限内的发展高度与瓶颈突破,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例如珠三角东西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却长期得不到发展突破,在战略规划时,将这一瓶颈的原因归纳为缺乏重大项目的引入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粤东地区积极对这两方面进行投入,最终发展仍不尽人意,说明该定位未能较好地判断问题、引导发展。

3.4通过数字化整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和业务共享平台。将各部门相关应用系统在平台内进行整合升级,形成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平台,搭载融合各类业务的智慧应用场景,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各类业务和数据。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确保智慧城市的规范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性的城市治理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也要建立实时监控和约束反馈机制,以保证城市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各项业务高效运转。三是建立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建设智慧城市应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配合。政府可利用多种宣传教育途径,提高民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了解和认可度,从而获得民众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设计和监督。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资金与人才投入两方面。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和运营,容易受到政府财力不足的制约。在业务运营、推广和后期维护等专业技术领域政府也存在短板,可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建设,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或开放数据资源补贴智慧城市建设。

结束语

总之,为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全新的市民—政府关系,引领具备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必须夯实转型基础,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低碳绿色转型,从而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参考文献:

[1]梁根琴.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居舍,2018(23):17.

[2]杨建仁,吴华风.论创新型城市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17(01):86-89.

[3]高邰,吴琼.新型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思考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207.

[4]武汉大学创新型城市研究课题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下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基于西安创新型城市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9(11):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