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大厝与传统莆仙民居的装饰艺术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大厝与传统莆仙民居的装饰艺术对比研究

郑嘉琦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华侨是在近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它代表着中国近代非官方的移民行为和自发的海外文化交流1,他们极大促进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吸纳和输出了包括文化观念、建筑特色在内的各项交流信息,形成了所谓的“华侨文化”。大部分携资本回国的华侨,在宗族观念的影响下,通常会选择回到故乡建设规模较大且风格独特的自宅,这样的华侨建筑受当地宗族观念、以及自宅主人本身所接受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建筑装饰效果和文化特色,本文以主要涵江镇华侨大厝的大规模起厝时期作为研究的时间范畴(1918-至今),并以该时期内的涵江镇华侨建筑与传统莆仙古民居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对比来说明在“南洋”风格影响下,涵江镇的华侨大厝如何在建筑装饰方面焕发新的光彩。

关键词: 莆仙古民居;涵江;华侨建筑;装饰;


涵江镇的大部分华侨大厝本身就是以莆仙古民居为基础,吸纳了外来的装饰元素与建筑技术而形成,因此整个建筑在外观装饰上仍然是以当地的莆仙古民居为基础,加装一些“南洋”元素。本文研究的对象之一:涵江镇的华侨大厝,就是民间自发的中外结合产物,“中”即是它整体上仍然是莆仙古民居的建筑形制,“外”则表现在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等等方面。文章主要以建筑装饰部分切入,分析包括雕塑装饰、砖石装饰、彩绘装饰和其他装饰等四个方面,并且与莆仙传统古民居的原始装饰相对比,探讨侨乡文化中的华侨建筑如何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焕发新的光彩。

一、涵江华侨大厝与莆仙古民居的装饰对比

涵江区立区较晚,其管辖范围处于“灰砖文化”和“红砖文化”交界的地区,所以传统建筑的风格既有灰砖也有红砖,红砖集中于涵江区南部,灰砖则分布于北部地区,本文研究的涵江镇建筑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的水乡沿岸,其中实地考察过的主要建筑群也基本分布于涵江水乡的萝苜田街道。在实地考察以及结合现有的图像资料中总结发现,基本上涵江镇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中,很大一部分是以红砖为主,其中也包括侨乡建筑在内的涵江镇华侨大厝,下面笔者将在建筑的相同位置的前提下,比较莆仙传统古民居和华侨大厝,二者在四个方面的装饰上有何不同之处。


  1. 雕塑装饰对比

1.1厅堂雕刻与水泥天花板

厅堂装饰是室内装修的重点,尤其是正厅需要更为讲究。

传统的莆仙古民居在进入厅堂后,厅堂之内会用横枋拉结两边山墙的穿斗排架起来,一个横枋会做一个楣额,一共四个,楣额就是我们通常在影视剧中会看到的悬挂在大厅正中央的牌匾。楣额是木雕装饰的重点,明清时期的楣额上通常作多格心的板肚,上有镂空的拼接图案,庄重典雅且有古典文化气息,装饰题材多为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或其他有关图案。房梁的梁底在传统的莆仙古民居中会被削平,雕刻上花纹并饰以金漆,明清时期常常在楣额、房梁的底部作繁复精美的木艺雕刻。

涵江镇的华侨大厝在厅堂装饰方面,不仅比传统莆仙古民居少了木材结构,还减去了大量的传统装饰,多了许多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装饰。例如,在楼层上,由于大多数华侨大厝的建筑材料已经有别于传统莆仙古民居的木材和花岗岩结构,基本采用石头和水泥,所以在当时的建筑楼层也变得至少是两层甚至以上,多了“水泥天花板”这一概念。大多数涵江镇的华侨大厝都起于民国时期,当时已经引进了电灯,华侨大厝将繁复的房顶装饰用电灯装饰代替,而传统上表示吉祥的木雕纹样也被颜料彩绘代替了,由于东南亚长期被英国等欧洲国家作为殖民地,所以西洋风格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开来,结合当地特色从而演变成所谓的“南洋风格”,而南洋又是民国时期华侨文化的主要发展地区,这样一来一往,这些有着西洋特色的装饰元素就这样来到了中国,并落地生根。


1.2木雕牌匾与灰塑牌匾

莆仙传统古民居在自宅门前通常悬挂牌匾,或彰显地位或标明姓氏门第等。明、清时期的士大夫或有身份的人都喜爱如此以炫耀或彰显家世。匾额上的文字一般由高官显要题书,匾框和匾钉被作为装饰重点,可惜的是,此类匾额大多已经被作为“四旧”破除了,遗留的较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牌匾少之又少。现在莆仙地区的牌匾,大多用石头代替,所幸其姓氏文化被保留下来。

涵江区华侨大厝的牌匾是灰塑雕刻而成,并且牌匾上的字沿袭了莆仙地区的姓氏文化。宋明两代莆仙科举兴盛,“以读书为故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士子辈出,在此文化下,姓氏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莆仙地区的姓氏文化主要以郡望为源头和单位,例如:九牧流芳,即林氏,表示这个家族的郡望是来自西河(晋安);华侨大厝上的灰塑牌匾,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展示家族姓氏源流,有的做成卷轴形式,缀以花卉或鸟兽,或做成折页书轴的形式,雕刻精美。有些甚至会塑以神话故事,这跟莆仙文化的背景息息相关,可见其“中外结合”的强烈形式感,同时也体现了格调雅致的文人理想。


2.砖石装饰对比

2.1莆仙砖雕与南洋釉面花砖

砖雕在莆仙地区兴起时间较晚,明清时期的传统莆仙古民居一般只有瓦当会被作为砖雕装饰,题材也多为简单花卉。清代从仙游地区开始流行用砖雕装饰墙面的做法,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了解到莆仙地区与中国其他传统民居的砖雕装不同的是:福建福清、莆田和部分闽南地区的建筑采用的是独具特色的鲜艳红砖。这种色彩差异主要源自于烧制工艺的不同。在闽南地区这种建筑红料有许多别的称谓,如“烟炙砖”或“胭脂砖”,在红砖上进行雕刻的艺术形式称为砖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砖,但画像砖并非是砖雕。莆仙地区的砖雕绝大多数是属于在已经烧好的砖上雕刻的窑后雕,一般施于墙堵、门额等处,用大块方砖雕出图案,然后拼成整幅画面,底子涂上白灰泥,红白相衬,醒目美观。明清时期题材多为花卉,清末到民国时期,题材扩展到历史人物故事等,装饰方式也不再单一,有线雕、浮雕和剔地平雕等,而这种砖雕属于一种半平面的装饰,并且颜色较为简单,装饰内容也只限于简单的花卉、鸟兽等。

釉面花砖是涵江华侨大厝中最常见的装饰性瓷砖,其品质良好,经历了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光泽度和色彩依旧。由于它颜色鲜艳醒目,图案繁复精美,受到当地人的广泛喜爱,通过华侨群体的往来传播与发展,釉面花砖在福建、广东地区的侨乡迅速流行起来,成为了华侨建筑的专属装饰。釉面花砖通常设置在门或窗的两侧,使得建筑立面精致、华丽,与莆仙地区的砖雕相反的是,釉面花砖属于平面的装饰,它的颜色鲜艳夺目,色彩种类繁复。

2.2柱石装饰

莆仙古民居的柱石装饰通常表现在墙裙、柱础等部分,多为青石砌筑,到清代开始在青石上雕刻花纹,发展至民国时期,墙裙上的石雕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精湛,题材故事有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柱础是最能表现建筑物时代特征的,明代柱础有砧、盆、鼓、瓶等形式,基本不加另外的雕饰,清代开始流行瓜楞形,加上缠枝花草作装饰,装饰题材一样也是花卉、鸟兽等,与建筑本身完美结合,且雅观趣味十足。

涵江华侨大厝的墙裙较少有石雕,最常见的是墙面彩绘和灰塑彩绘,由于墙裙之上就是码面,码面装饰通常是上文提到的釉面花砖装饰,秉承着“满装饰”原则的涵江华侨大厝,在墙裙上却没有过多的细节雕刻,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墙裙装饰大多数是用小石子组成的墙面上再进行彩绘,题材也是简单的花卉、鸟兽等吉祥图案。

华侨大厝的柱子与莆仙古民居的区别不仅在于材质。莆仙古民居的柱子有木材和石材两种,而华侨大厝则是钢筋水泥和石头为主;形式上莆仙古民居通常是圆柱,华侨大厝则是四边形或六边形,但也有圆形柱的存在,柱础也带着南洋风格,有欧式意味。


3.彩绘装饰对比

3.1莆仙古民居的木雕彩绘

莆仙地区明中叶前的士大夫宅第其木质结构皆不上油漆,更无彩绘。由清入民国之后,突然又流行起来彩绘装饰,施画的部位一般是枋额、门额、门扇、廊壁、山墙、卷书,甚至楼梯2,题材和技法也有所拓宽和发展,除了传统国画花鸟、动物、山水、人物之外,还引进西洋题材和西洋画法,这在华侨大厝中比较常见。用色彩装饰的外廊底部的斗拱和梁架,是我们看到莆仙古民居第一眼就会注意到的彩绘装饰部位。梁、椽等尺度比较大的构件,通常漆上深红、黑色,再在底部涂上朱漆,以便题字,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梁底雕刻;斗拱、驼峰等尺度较小,较为精致的构件,先上一层白色作为底色,再在细部勾勒以金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此时观众看到的斗拱等构件距离较近且颜色鲜艳,会较为突出,梁架则后退成为背景了。

3.2华侨大厝彩绘

华侨大厝的彩绘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有木质结构的华侨大厝中,此时施彩部分也会集中在木质结构上;另一方面是在有较少木质结构的华侨大厝中,彩绘会分布在灰塑装饰和石底壁画上。号称“莆田民间第一厝”的方风宝大宅,是最具代表性的莆仙地区“中外结合”华侨大厝,它的基本形制参照莆仙传统古民居,并且坐拥左右两座龙虎楼,皆是由红砖砌成,是一座二层半的古厝,气势恢宏。在彩绘装饰上,方宅主人请到了莆田前清翰林张琴作画题书。最具时代意义的是楼上长廊的十幅彩绘画,绘的是“杭州西湖十景”,屋主曾经到江浙一带做生意,对此心向往之,有别于传统的莆仙彩绘题材,放在现代来看,这些构图有装饰构成的意味,由此可见这位华侨的艺术审美能力非常高。

在彩绘方面,莆仙古民居和华侨大厝之间的区别大多在于承载物不同。莆仙古民居一般在木质构件上施以彩绘,华侨大厝一般在灰塑和石底上彩绘,但部分华侨大厝二者兼而有之。

4.其他装饰对比

4.1对联、洋文、绿釉葫芦瓶等

主厝立面上面的对联与题额是涵江传统文化中尚文思想的体现,不仅传统古民居会出现,富侨在起厝时也会请名人撰书对联与诗句,来彰显自宅的风雅与主人的学识谈吐。

在华侨大厝中,对联常作为门窗两侧或柱身的装饰元素,通常在选定装饰部位用红色的油漆刷出与对联红纸相近的尺寸底色,接着用黑色油漆直接上红色底上书写文字,也可直接在石柱上雕出文字,再填以金色或黑色,内容以格调高雅的对子与诗词歌赋为主。

涵江华侨大厝中有许多“紧跟时代步伐”的装饰元素。洋文装饰通常是直接把英文或俄文字母作为一种“舶来品”装饰在物件表面上。如在整体房门上直接贴上了以艺术字字体的洋文字母、单词,或将这些文字雕刻在柱础上,与传统装饰形成强烈的冲突。

莆仙地区的围栏大多是木质围栏,还出现了沿海特有的“美人靠”,也是一种建筑装饰,经常与歇山顶和龙虎楼相结合布置,涵江木栏杆的形式多样,做法也精致。华侨大厝的护栏装饰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上下白水泥墙裙之间配置绿釉葫芦瓶,“恍如一条玉带环绕建筑物的腰部”3。许多华侨大厝还会在护栏中央镶上标明自己家族姓氏源流的字样,即上文提到的姓氏源流。




  1. 结语

涵江华侨大厝的主要特点在于“中外结合”,侨民们起华侨厝的目的要么是彰显财富,要么就是相互借鉴和模仿,但主要形制不会脱离传统的莆仙建筑特点。在莆仙古民居的整体基础上,运用大量南洋风格的装饰元素进行再次设计,既有了当地宗族文化、尚文思想的传承,又有了新元素的加入。可惜的是这些华侨大厝大多数兴建于民国时期,经历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不稳定环境,使得大厝本身或被偷盗,或被损毁,无人保护的状态持续了非常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瑰宝正在逐渐被人发现,在众多莆仙古建文明中,它又带着属于自己的华侨文化体系散发出了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等.中国民居[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2] 黄汉明.福建传统民居[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谢如明.莆田发展简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5] 陆原鼎主编.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6] 蒋维锬.莆仙老民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莆田县党史研究室.

[8] 周秋香.莆仙文化论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关瑞明.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传统民居[D].天津:天津大学,2002.

[10]欧庭菘.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大厝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6.

[11]赖柳萍.莆田涵江镇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4.

[12]方维.莆仙地区传统民居谱系框架及其典例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6.


[13]黄福镇.关于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木雕的分析[J].

[14]关瑞明等.闽文化对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影响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4(04):9-18.


作者简介:郑嘉琦(1997-),女,汉族,籍贯:福建莆田,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








1欧庭菘.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大厝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6.

2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 莆田县党史研究室.3

3 蒋维锬.莆仙老民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