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和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方法及管理要点--以里方河治理工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中小河流治理和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方法及管理要点 --以里方河治理工程为例

田文忠

弥勒市水电勘测设计队 弥勒市 652399

摘要:中小河流是我国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灌溉、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可以恢复其自身功能作用,减少污染和破坏,强化其防洪抗涝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小河流治理与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方法、管理要点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小河流治理效果,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 河流防洪能力 方法 管理要点

里方河段河道主要的防洪任务是保护农田和耕地不受洪水侵蚀,同时稳定河势,兼顾水生态的维护,河道目前基本无堤防工程、部分地区村民自建挡墙防洪标准低等实际情况,整治工程方案主要以护岸措施为主。

一、综合概括

本次弥勒市里方河路体段至郎才段治理工程,本工程规划治理河道总长20.2km,其中规划治理干流长14km,支流长6.2km,规划新建堤防总长26.9km,清淤疏浚10km。治理效益包括保护人口1.8万人,保护农田1.1万亩,规划总投资8900万元。沿岸分布4个村委会,大面积农田,大量排涝沟渠入河,排涝流量较大。里方河新建堤防治理段项目区上游段现状防洪标准不足3年一遇的洪水,下游段局部不满足10年一遇的洪水,当遭遇3年一遇洪水时,上游两岸低洼台地及滩地部分被淹没,而遭遇十年一遇的洪水时,低洼台地及耕地几乎全部被淹没,加之沿岸岸坡为不稳定,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可以认为里方河建设堤防段现状泄洪能力不足三年一遇。在具体实施中,防洪堤堤型设计采用重力式堤型和生态式护坡土堤,新建堤防高度4.0~6.0m,建筑物共布置涵管38座,机耕桥1座,人行桥2座,共在干流堤防沿线布设38座排涝口,河道沿线每隔500m新建1座亲水台阶,共计新建27座亲水台阶,妈祖当地居民亲水需求和生态堤防要求,并保障当地经济发展。

二、里方河治理现状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防洪治理体系

里方河目前河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现状河岸低矮单薄,河道过流能力不足,易受洪水灾害威胁。受财力、物力限制,当地政府无力对河道堤岸进行系统治理,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灾害。加之其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境内洪水灾害频发,几乎每隔3~5年就有部分农田、耕地被淹,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现状仅有土堤土路与农田相区隔,或没有土堤、以灌木丛与农田相连,上游段现状防洪标准不足3年一遇的洪水,下游段局部不满足10年一遇的洪水,大于常遇洪水即出槽,农田会被淹,洪水成为当地村民心腹之患,对治理的愿望非常迫切。[1]

(二)河岸抗冲性能差,岸线和河势不稳

里方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河床质以粘土为主,结构松散,加上现状河道无堤防和护岸工程,抗冲性能差,一遇大洪水,河岸冲刷坍塌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防洪减灾意识薄弱,河道管理不规范

当地群众的防洪减灾意识薄弱,防洪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影响了防洪减灾工作。侵蚀的泥沙淤积河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行洪能力。

三、中小河流治理与提升防洪能力方法

(一)优化治理理念

在里方河治理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并确保符合经济性、生态性要求,保留元断面形态,尽量沿原岸线布置堤线,保留现状滩地,减少征地面积,控制施工难度,同时需要对原有排涝排洪沟进行整理。该河道两岸主要是粘土土质,抗冲刷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堤岸坍塌问题,河道两岸为农田、耕地多年处于无堤状态,农户的不合理的耕作导致河堤岸边坍塌耕作土、泥沙淤积河道中,导致有效泄洪河道基本与耕地齐平,影响行洪,因此河段主要以防冲护岸为主,清淤清障为辅,考虑河道两岸耕地宝贵,同时充分体现“生态治理、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防止河水对两岸的冲刷。[2]

(二)选择合适的堤型结构形式

在该河段治理中,其干流的左右岸堤的稳定性较差,作为淤泥质粪土,性质软弱,结构松散,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冲刷现象,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采取合理的块石换填、增加排水设施、设置迎面水护坡等方式进行有效性治理。其中分别采用以下堤型结构型式:(1)M7.5浆砌石重力式防洪堤,堤顶宽度为0.5m,迎水面坡比为1:0.35,背水坡采用直墙式,如图1所示;(2)生态式护坡土堤,设计堤基以上采用C20埋石混凝土护脚,其上至设计堤顶高程采用斜坡式护岸(坡比设计为1:1.5,铺设顺序由下至上为:细砂垫层厚100mm、复合土工膜、生态砼联锁护坡构件(构件镂空部分腐殖土填充种植草皮护坡),堤顶填筑宽度为2m。背水侧筑堤坡比为1:1.1,如图2所示。采用这两种堤型结构型式,可以最大程度保护两岸农田,增大农田使用率,最大程度减小工程永久占地。

62a009ca503b4_html_15432c1d4184f844.png

1 M7.5浆砌石重力式防洪堤

62a009ca503b4_html_8b79be8ae4d0eb12.png

2生态式护坡土堤

(三)支流河床清淤

里方河沿线支流纵横发育,河道一般规模较小,长度一般不大于2km,宽度约2m,河道断面呈倒梯形。部分支流处于平缓盆地,河道沿线地形平缓,河水流速慢,堆积作用较强,部分支流位于沼泽地范围内;河床主要是由粘土组成,性质软弱,淤积厚度较大,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抗冲刷能力,局部上覆冲洪积层砂卵砾石,厚度1~2m,对河道行洪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所有支流开展清淤作业,直到挖到本土为止。[3]

(四)亲水台阶设置

为方便当地人民群众,根据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理念,河道治理应使人更易亲近水面,对生态护岸应充分利用天然缓坡或局部修整边坡,尽量保持河岸原貌。因此在新建护岸考虑亲水设施台阶布设,干流左岸或右岸沿线每间隔500m新建一座亲水台阶。位置根据具体施工时为方便农户用水做调整,共设27座。亲水台阶净宽1.5m,台阶采用C20砼,每个踏步宽0.3m,高0.2m。

(四)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全面布局、科学配置。减少对原地表和植被的破坏,合理布设弃土(石、渣)场,弃土(石、渣)应分类集中堆放;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置临时性防护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扰动及废弃土石方;植物措施要尽量选用适合当地品种,并考虑绿化美化效果。要做好临时排水、拦挡、覆盖等设施,施工结束后及时实施场地清理、土地整治和绿化措施。合理布设监测点,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掌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4]

四、中小河流防洪管理措施

(一)坚持治理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与提升防洪能力的工作实施中,要遵守以下原则:功能性:要提升合理防洪抗涝能力,加强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能力,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完善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强化滨水特色,形成优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精神生活需求,构建协调舒适的城市绿化空间环境;生态观,要结合水生态环境特点,对河道断面、两岸截污系统等进行优化设计,保障生态完整性,实现自然环境与人为景观的协调性,突出生态城市的治理理念。[5]

(二)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管理力度

要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水利单位的职能作用,保障水利工程得到有效性运维管理,确保性安全性运行,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如维护管理、灌溉管理、维修管理等,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实现管理创新,保障工程建设、维护资金的充足性和时效性,加大绩效考核力度,IQ那规划工作积极性,保障水利工程的高效性管理。

(三)综合治理,统一规划

要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尤其要强化承建部门的沟通交流,集中各方力量,促进河道治理工作的高效性开展。同时要展开全面的前期考察工作,掌握基本的河流情况,完善治理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明治理质量标准等,从而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6]

(四)注重河流污染治理

要加强对中小河流污染问题的重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全过程监督,避免随意丢弃垃圾、排放污水的现象,避免河流受到污染和破坏,构建均衡的河流水生态环境,为人们创建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方法进行有效性治理,提升其防洪抗涝能力,恢复河流功能作用,构建稳定性的河流水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何志勋.论中小河流治理与提高防洪能力的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21):282-283.

[2]张玉丽.浅析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4):255.

[3]王立武.研究中小河流治理和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方法[J].低碳世界,2017(31):110-111.

[4]王双喜.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和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措施分析[J].科技传播,2014,6(13):146+140.

[5]王身斌.中小河流治理和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312-313.

[6]李红艳.关于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提升防洪能力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