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杨轶鑫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610100

摘要: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学者关于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风险管理各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后,我们了解到国外关于信用担保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要早,他们主要是对于信贷担保机构方面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机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担保体系,研究成果也相对较丰富。国外学者首先发现信贷担保信息方面的问题是导致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中的主体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相关学者进行了相关实证性的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缓解农业“融资少、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风险管理

1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

George A.Akerlof(1970)通过调查研究之后发现担保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随之提出相应理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其实是不利于贷款人掌握借款人的具体情况和偿债能力,因此也容易增加贷款人的风险。融资担保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第三方担保机构分散风险。Uesugi(2010)发现,在正规信贷市场上,部分经营主体对于银行要求提交的完全符合标准的抵押物可能是无法办到的,但是信贷担保可以做到这一点,第三方担保公司本身是资质良好的或商业性或政策性融资担保企业,对于贷款方而言,这些企业资质良好,可以化解或降低风险,进而增加银行放贷金额,也能够帮助借款方摆脱无标准抵押物的困境。对于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来说,都是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为辅。例如:日本的五十二个地方信用担保协会,政府机构管理着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以及德国联邦和州政府设立的担保银行。


1.2 国内相关研究

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于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丰富起来了。惠献波(2017)通过研究台湾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引领中国大陆农村全面改善金融服务目的,同时总结了前人成熟的经验,希望把农村信贷资金引向本地财政所支持的农业范畴,以最大化的实现地方财政的主导作用,并强化政府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扶持力量。卜振兴等(2019)提出应该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加强国家支持力度,进而破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完善保险担保机制进行风险转嫁;通过发展风险缓释工具,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相关政府部门创新信贷投放机制,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专项产品;另外,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投资主体,将风险分摊;通过规范生产经营过程,提高规避风险意识。李欲晓(2020)以四川省为例,从战略层面分析了当地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并提出农村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应该上升到农村发展的战略层面,以社会普惠属性为主,树立以践行“贴农、助农、惠农”为使命担当的战略性思维,使政策性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价值最大化。梁非哲(2021)通过实证分析宁夏固原市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对扶贫绩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能带来积极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2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管理的研究

2.1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直接针对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管理的研究并不多,但是从面临的“融资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来看,农业信贷担保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类似。风险管理问题是担保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我们力求通过担保模式创新来突破金融瓶颈。

不同模式的农业信贷担保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日本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担保体系,另一个是风险体系,他们的担保体系主体主要是农林水产信贷基金协会;而印度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以小组的形式为主,这个小组人员数量十至二十个,其申请和偿还的方式都是以这个小组的名义,它主要由政府运营,当地的政府资助为主,农业协会资助为辅,这种方式比较多样化,其信用体系、担保模式、双重担保和再担保制度、不良信用惩罚机制、农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建立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更好地对担保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Chapman(2004)研究了风险识别阶段识别和评估过程中涉及的步骤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风险分析的有效性,关注这些问题并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在风险评估和计量阶段,国外的学者主要是基于比较成熟的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方面的成功经验,采用其风险管理模型。Sohn(2007)提出了可以预测企业违约行为的模型,他们是在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的是随机逻辑回归模型来预测的。

2.2 国内相关研究

谢婷(2017)通过研究,将担保方面的业务风险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内部和外部,其中内部风险指的是内部管理的制度和员工的素质方面等等,外部的风险是相关政策、法律、企业的信用等。马万生(2018)研究政策性农业信用担保风险体系,并将相关的担保业务风险从三点来分析,一是来自政府机构的风险,二是法律条款风险,三是道德因素风险。刘楚雯(2018)讲到,目前我国农业担保以政策性为主导,势必会加大对市场化农业定位的风险管理难度,有必要在充分认识农业担保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的情况下,针对农业的发展与特征,提出了一些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对策,使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的内部管理效力加强。邓玉华(2020)认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风险管理应该坚持政策性定位不动摇,在企业层面,要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农村金融建设的前提下,创新保险共享模式,使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方法在创新的基础上,促使其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3 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评价的研究

3.1 国外相关研究

Muhammad(2008)认为,担保人先进的业务技能和适当的激励、奖励和惩罚机制对风险管理有积极的影响。Joseph(2008)充分利用信用评分模型的作用,相对准确地衡量了项目的风险。他认为,担保项目的定价与项目风险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表示可以通过增加担保收入来缩小担保风险差距。爱丁堡大学商学院的 Francisco Ascui 和 Theodore Cochianu(2019)发现,农业贷款人通过将自然资本贷款给农民而不确定自然资本的信用风险,因为农业对其有重大影响并依赖于它。他们开发了一个结合定量和定性投入的自然资本信用风险评估框架,展示了对农业贫困人口进行自然资本信用风险评估的潜力。


3.2 国内相关研究

为使农村信贷摆脱限制,许多国家为农业发展和农村中小企业实施了信贷担保计划。他们希望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帮助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财务问题,缓解三农面临的“融资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及其他现实问题,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在期待信用担保计划的实施。朱宏春(2009)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规避信用担保风险:首先是完善信用补偿相关的机制,其次是完善相关法律的结构,最后是基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模型评价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风险。王占福(2015)认为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机制。黄叙(2016)在其研究中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需要重点关注组织结构,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风险管理设计。韩喜平(2016)研究了信用担保的风险管理机制,他认为应该在溢价方面注重创新,同时还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刘超(2017)认为目前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风险评价模型来对借款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因此,担保公司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并且适合自己,能够体现对风险“零容忍”的企业评价体系,量化评分模型主要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个维度进行设计,以此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价,以达到降低担保公司整体业务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 惠献波.农户参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7(5):5.

  2. 张洪武.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优势倾力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8, 000(007):2-8.

  3. 刘志荣.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困境及发展选择[J].江淮论坛, 2016, 277(003):12-18.

  4. 李欲晓.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四川省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金融, 2020(5):8.

  5. 刘楚雯.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