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儿童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超常儿童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王雪

滕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山东滕州 277500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潜能,塑造健康阳光的人格,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超过同龄一般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同阶段的其他儿童,因为被称为超常儿童。儿童时期正是心智养成的萌芽阶段,有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引,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塑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超常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据数据统计,超常儿童在人群中的占比大约在1%到3%左右,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基本国情,我国超常儿童的人口数量较大。现如今,随着全球化和数字信息化的发展、普及,人们越来越懂得创新性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关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坚强后盾,需要国家、社会、个人足够重视超常儿童的教育发展。当然,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成功与否不能取决于其将来所取得的成就,关键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培养对社会有正向作用的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超常儿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及落实措施。

  1. 超常儿童心理发展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超常儿童通常在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方面有异于常人的优异成效,这类儿童有更为广泛的知识储备,更强的解题能力,有更加复杂的认知和自控能力,其展现在运动、艺术、科研、音乐、写作等方方面面的创造力都更加卓越亮眼,更好的思维能力、辨识能力、记忆能力让这类儿童在竞争过程中占据了更为先天的优势。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好胜心、旺盛的求知欲、不甘落后的进取心、荣辱观,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是在对于学术领域有一个关于“超常儿童”的说法,超常儿童由于成长路径更加奇特,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哺育和教导,很容易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这类现象还有一个名词叫做“不同步发展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超常儿童在智力发展和心智发展之间的不同步,其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有很多成熟的行为,但却掺杂着儿童时期的孩童感情,往往会形成心理敏感性问题;另外,还可能表现为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不相匹配,可能在一定层面上大脑已经能够理解阅读问题,但书写等执行能力欠缺;最后,社会对于这类超常儿童总是抱有更高的期许,这与孩童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产生矛盾,社会要求与行为表现不同步,这样的发展缺陷会给孩童们造成一定界面上的困扰和麻烦,超常儿童往往会被贴上“狂妄”、“歪门邪道“的标签,遭受恶意和嘲笑,这极大地影响了孩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在此过程中不加以干预和引导,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1. 积极健康教育于超常儿童健康人格塑成的重要意义

1.促进超常儿童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我国教育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学生“的教学理念。生本教育理念也能够说明这一点,一切为了学生、高度依靠学生的教育政策也要真正做到实处。超常儿童异于常人的创造力、求胜欲、好奇心都是其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天赋,如果能对其加以全面细致的教育指导,提供好的学习平台和生活环境,其能够兑现自己的天赋。国家也有望能从超常儿童群体中培养能够成为国家高精尖技术中流砥柱的尖端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人才储备。但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们过分看重儿童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原本心理建设就不够强大的儿童,不加以呵护引导,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超常儿童,能够有所成就固然是好事,但教育更应该注重儿童的共性发展,在共性发展健康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校联合,规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割裂问题,从心理方面为儿童铸就钢铁长城,促进其全面发展。

2.实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

超常儿童在未崭露头角的孩童时期,其异于常人的特性往往会给自己招致异样的眼光,可能是鄙夷、嘲笑或者疑惑,这些都是超常儿童要面临的社会环境因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超常儿童也算作是儿童中弱势群体。而其更为突出的创造性、辨识度给“注入式“心理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儿童们可能不乐于接受这方面的教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正确健康的积极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摒弃传统教条的一言堂教学,融入情景式、活动式教学模式,让儿童做心理课堂的主人,能够有效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干预作用。

  1. 对超常儿童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举措

1.充分挖掘超常儿童在某一领域展现出的天赋,使其超常发挥和表现

超常儿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展现更加强烈的表现欲、对抗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服管教”现象,常采用奇特的行为来引起同学、教师的关注,这类现象是正常的。教师往往不能够理解这类孩子的性格特质,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消极,久而久之,会埋没超常儿童的天赋。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品质,对于超常儿童要多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孩童在擅长的领域钻研发展,此外,教师可以为儿童设计更加具体、个性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激发其竞争欲、好胜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2.为超常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没有偏见的心理世界

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表征成为了心理问题高发的关键点,超常儿童常常会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和眼光,再加上我国教育体系的偏见性,造成了很大一部分超常儿童的教育环境存在缺陷。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待这类问题,教育者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心理世界,要尽可能消除人们对于此类儿童的偏见看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外,大家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因为超常儿童的异常天赋就对其抱有过高的期许,不能用高标准来要求儿童们要怎样怎样,要真正尊重儿童的主观意见,引导其健康发展。

3.通过培养学习、交际、感情等多种应对策略,提高超常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由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超常儿童在面对挫折、困难、蜚语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矛盾消极情绪,本就不够强大的心理难以独自承受这种压力;“成就焦虑”、“完美主义”也往往是这类儿童常表现的特征,过分追求成功和完美,容易在过程中丢失自我。因此,积极健康心理教育要通过培养儿童正确的三观、改善儿童的学习力等手段,为其提供应对一切困难的应对策略,提高孩童的主观幸福感。

结束语: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权衡儿童心智发育的节奏和同步性,充分挖掘超常儿童的特殊潜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智慧优越性。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把如何激发儿童的创新力作为重点,积极培育并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呵护其心理健康,锻炼创造思维,从而行之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全方面的渗透到教学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冯娜,叶小红,张慧.高智低德,还是高智高德?——智力超常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59-64.

[2]程黎,王美玲.国内外超常儿童概念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65-69+76.

[3]程黎,王寅枚,何聪,段达娜,庞亚男.流动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57-63.

[4]石梦良.国内“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现状及展望[J].科教导刊(下旬),2017(0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