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实践研究

徐玉慧 1 郑亚明 2 徐兰春 3 黄永军通讯作者

扬州市江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扬州 225299

摘要:为了加强对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需要在地理空间等多种因素出发,在空间流行病学基础上,通过对地理和空间信息的整合,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同时,还要分析影响疾病的因素,通过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有效应用,实现对血吸虫流行病学特征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空间流行病学;血吸虫病;防控实践

目前,血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防控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及时消除血吸虫,不仅能够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还能够加强对此疾病的预防力度。特别是随着空间流行病学内容的完善和发展,相关学者对血吸虫病空间的分布进行了优化,完善了血吸虫病的防治方案。

  1. 分析血吸虫病的特征

现阶段,血吸虫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在对此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钉螺是其唯一的中间宿主。这种血吸虫不仅会感染人体,还会对40多种哺乳动物带来影响,导致其发病,上述这些流行病学特征直接影响着空间流行病学内容的完善[1]。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构建血吸虫病预警系统,保证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性,保证防治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将其作为依据。

这就需要相关学者在空间流行学病技术上出发,构建血吸虫病早期预警机制,主要在三个方面出发,对血吸虫病进行了有效防治:(1)首先需要在县级水平出发,综合性分析和评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2)加强对血吸虫病传播和预测模型的有效构建。(3)根据全国水平,分析气候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在空间流行病学基础上,对血吸虫病的防控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估。

特别是随着空间流行病学不断地发展,遥感和空间分析等技术已经在血吸虫病防治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保证了规划的合理性,更加注重流行区域的预防,降低了传播风险。如,与水域比较近的村庄,当地的群众要预防接触疫水,加强对血吸虫病流行区边境的综合性监测,为日后传染病的有效预防提供条件。

二、空间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

在对空间流行病学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阐明疾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结构,并且还要分析疾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条件[2]。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空间数据采集和管理机制,这会导致流行病学研究并不能难以获得和疾病分布的空间信息,并且其中的数据资料也不够完善。再加上,空间多维数据处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这会对疾病空间数据分析结果出发问题。再加上,血吸虫病的防控还涉及大范围和多因素的时空动态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实现了对此分析方法的创新和完善,能够提供多种空间以及动态地理信息。在分析和了解不同区域疾病分布情况下,实现对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

一般情况下,血吸虫的成虫会寄生在人体,进而引起地方性疾病。此疾病主要流行在亚和拉美等多个国家,并且患病的人数大约有2亿,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流行寄生虫病,这会对公共卫生带来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实现对生物和社会中大量信息的整合,在空间流行病学上对血吸虫流行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在对血吸虫病进行防控时,要将流行病学资料作为基础内容,分析其他因素对血吸虫病的影响,将其作为公共卫生中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血吸虫病的防控力度[3]

三、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有效应用

(一)钉螺孳生的识别和预测

当前,遥感数据被广泛应用到了反演血吸虫病的研究中,在此基础上识别和预测了钉螺孳生地,主要在多方面探索血吸虫病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分辨率为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源。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识别时,要注意钉螺孳生的特点和可疑范围。主要是为了减少人工查螺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查螺效率。

一般情况下,学者会将识别钉螺孳生地分为直接以及间接的识别。其中直接识别,主要是结合钉螺孳生地中的遥感影像特点,科学分类[4]。特别是在没有进行先验的情况下,研究人员要结合影像中的类别和内容,完成分类。如果地物光谱特征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监督分类的精度高是非常高的。此外,间接识别是在遥感影像的反演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指标,对可能孳生地进行预测,保证识别和预测的准确性。

(二)时空分布规律

要想在空间流行病学基础上,对血吸虫病进行有效预防,不仅能够帮助学者对血吸虫病的空间结构和分布模式进行创新和分析,还能够探测血吸虫病的特点,掌握聚集区域的变化规律。在对分布模式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其他变化情况[5]。同时,还要探测疾病的聚集性,加强对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扫描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此基础上对疾病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明确其特点。

一般情况下,空间自相关性主要侧重在空间单元,这就需要相关学者明确其与领域单元空间之间的依赖关系。空间扫描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聚集区域进行探测,了解此疾病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区域中空间聚集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扫描窗口的具体形状,主要将其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然后按照统计学方法等,实现对空间流行病学内容的整合。

(三)模型的构建

地理加权回归属于一种新的空间分析法,主要是对非平稳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通过对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了解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地估计局部参数,或者是全局参数,在此基础上反映血吸虫病的分布空间特点,了解空间效应之间的差异性。一些学者在此方式上应用了时空权重矩阵,将时间效应融入到了模型的构建中。在对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不仅可以考虑疾病自身的时空变化,还拟合了时间,保证了空间属性数据的准确性。

四、展望

最近几年,为了实现对血吸虫病的有效防控,在空间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了点数据和环境因素之间的遥感反演指标,提高了整体研究的深度。研究人员可以先通过对遥感数据的筛选,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有效防治,然后与现场调查之间有效结合[6]。其次,还要健全高精度小尺度模型, 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对遥感数据空间的优化,让其分辨率能够达到1 m,保证血吸虫病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但是,遥感图像会受到时间分辨率等因素的限制,所以钉螺的监测数据准确性并不高,这就需要在空间流行病学,深入分析血吸虫病的防控措施。如,山丘型流行区中的钉螺孳生环境比较复杂,并且低分辨率遥感片的整体精度也不足,这个时候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可以在精确反演钉的螺孳生环境的同时,了解血吸虫病的分布特征。此外,在对血吸虫病的分布模型进行构建时,不仅需要对大范围的资料进行整合,还需要对血吸虫病的具体时空分布状态进行综合性监测,完善和优化空间流行病学内容,进而不断强化血吸虫病的防控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空间流行病学已经成为血吸虫研究和防控研究领域中的关键内容,更是其中非常有力的辅助工具。要想积极发挥此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要在遥感数据技术基础上,对此疾病的时空分布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进而帮助我国尽早实现彻底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公衍峰,郑金鑫,胡小康,等. 空间流行病学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1,39(01):101-106.

[2]周艺彪. 加强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与应用助推我国寄生虫病精准防控[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04):356-357.

[3]王英鉴,李石柱,姜庆五,等. 空间流行病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01):53-57.

[4]朱红,吴家利,涂祖武,等. 2015-2016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04):404-409+459.

[5]张蓉,李艳红.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J].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8,12(2):134-138+143.

[6]郑金鑫,刘璐,冯云,等. 空间流行病学在我国疟疾监测预警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29(05):65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