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通过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诊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早期胃癌通过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诊断的效果观察

张可为 游娟 通讯作者

1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2重庆市东南医院 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早期胃癌疾病诊断中应用外科病例检查以及胃镜活检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入院就诊早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临床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表法,设置研究组与对照组,数量均分为30例,对照组利用外科病理检查方式,研究组采用胃镜活检方式,临床比对两组患者的检查指标。结果:诊断后,研究组患者漏诊率数值以及误诊率数值相比于对照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研究组诊断符合率数值为93.33%,对照组为7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患者中,通过外科病理检查以及胃镜活检方式,显示胃镜活检方式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提高疾病诊断符合率,患者误诊率有效降低,在疾病临床诊断后进行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胃癌外科病理检查胃镜活检

胃癌属于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胃癌疾病初期阶段,其症状较为明显,诊出率数值相对较高,结合相应统计数据,存在多数胃癌患者诊断治疗接收过程中已经进入到胃癌进展阶段,构成不可逆形式,患者接收全胃切除仅仅可以保证部分生存率,数值基本是在30%-45%,基于此,早期胃癌诊出率数值对疾病治疗具有显著意义,胃癌对人类生命形成的威胁程度也可有效降低。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6月-2021年6月入院就诊60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客观性研究,临床采用胃镜活检方式,探讨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入院就诊早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临床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表法,设置研究组与对照组,数量均分为3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6例,女性人数为14例,年龄最大值为50岁,最小值为41岁,平均年龄值显示为(45.30±0.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7例,女性人数为13例,年龄最大值为48岁,最小值为40岁,平均年龄值显示为(45.12±0.20)岁。通过比较临床资料,统计学上并无差异,P>0.05,可公平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科病理检查方式,医护人员需要首先了解患者病因,通过检查医师分析患者不同部位诊断差异性,以此开展主观评价。

研究组采用胃镜活检措施,过程中,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病情确定活检位置,患者为隆起型早期胃癌,患者基底部组织细胞进行活检,患者为粘膜下病变,其粘膜中央凹陷部分组织细胞活检,患者病变形式为凹陷性,患者溃疡部位组织细胞进行活检,结合患者疾病情况,确定定位活检诊断,通过活检钳开展垂直取材,活检钳部分需要与粘膜呈现45度角。患者黏膜肌层位置取出活检组织,放置于吸水纸中,利用浓度数值为10%福尔马林固定液定量瓶需要储存,贴标签后开展病理检查。

1.3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漏诊率、误诊率以及符合率。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有关的数据在进行统计处理时使用的是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在表示时选择的是(62aaecc6b772d_html_516eb74bb9bf0608.gif ),相比予以t检验,P<0.05证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组间对比两组早期胃癌患者检查漏诊率以及误诊率数值

诊断后,研究组患者漏诊率数值以及误诊率数值相比于对照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见表1。

表1 组间对比两组早期胃癌患者检查漏诊率以及误诊率数值(62aaecc6b772d_html_516eb74bb9bf0608.gif ,%)


例数

漏诊率

误诊率

研究组

30

2(6.67)

3(10.00)

对照组

30

9(30.00)

10(33.33)

X2

-

5.454

4.811

P值

-

<0.05

<0.05

2.2组间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数值

诊断后,研究组诊断符合率数值为93.33%,对照组为7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见表2。

表2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数值(62aaecc6b772d_html_516eb74bb9bf0608.gif ,%)


例数

符合

诊断符合率

研究组

30

28

93.33

对照组

30

21

70.00

X2

-

-

5.454

P值

-

-

<0.05

3讨论

早期胃癌疾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提升,需要完成疾病的早诊断以及早治疗,早期疾病确诊需要解决胃癌治疗难题,在我国早期疾病治疗过程中,疾病确诊率数值仅仅为15%,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数值显示为85%-99%[1]。胃癌疾病发生会受到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影响,胃溃疡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均是患者癌前病变前兆。早期胃癌疾病在症状上缺乏突出表现,患者缺乏疾病相关医师,难以意识诊断治疗工作重要性,一些患者相应症状并未影响日常生活,因此不重视诊断治疗工作,疾病产生不断恶化,在症状明显后,患者疾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阶段。

在诊断早期胃癌过程中,胃镜检查是其中比较常用的措施,纤维内镜技术实现不断发展,胃镜检查便捷性以及准确性提高,胃镜活检工作会受到取材因素限制,因此难以对所有病变组织开展活检工作,检验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情况下需要继续研究。在本次研究工作中,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准确性中差异比较显著,胃镜活检方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这一诊断方式相比于病理实际分析诊断存在局限性。取材等因素影响下,组织细胞分化仅能作为参考性依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病理学分析。胃镜活检方式自身优势比较显著,在疾病及时确诊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防止检查工作中出现出血问题[2]。基于此,针对两种不同诊断结果,在临床联合应用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诊断患者病情,临床实用性较高。胃镜活检技术与病理检查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较为多样,其一是年轻患者,早期病变在内镜环境下典型性不够突出,活检技术差异性较大,统一标准性较为缺乏,因此在胃镜活检工作中结果差异较大[3]。病发部位中,患者胃体以及贲门等胃癌情况,胃镜活检技术准确性数值相对较低,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胃镜检查工作中病理采集数据缺乏等局限性造成[4]。胃镜活检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进行标本取材,溃疡患者,需要在隆起边缘内侧部分进行取材,针对怀疑性患者,需要进行两次以上的标本采集。胃镜活检应用过程中,技术依赖性相对较强,因此临床经验以及标本采集能力关系较为密切[5]

综上所述,在早期胃癌患者中,通过外科病理检查以及胃镜活检方式,显示胃镜活检方式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提高疾病诊断符合率,患者误诊率有效降低,在疾病临床诊断后进行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彭勇.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年20卷98期,176-177页,2021.

[2]王宇.胃癌诊断中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9,006(014):261-262.

[3]赵博超.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7031-7031.

[4]吴小东,郭莉.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0):54-55.

[5]李航,吴锷,刘盛,等.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009):154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