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堂记忆》:一部讲述集体记忆与思想斗争发展史的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神堂记忆》:一部讲述集体记忆与思想斗争发展史的力作

肉斯兰 2 、图尔贡 · 艾力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02

摘要:《神堂记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本土人类学力作。作者景军教授以社会记忆的视角对甘肃永靖县大川村的孔庙被毁重建过程中对村民的生活、仪式、思想上斗争进行研究形成了一部佳作《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景军教授在大川及附近22个村庄长期进行田野作业,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对大川整体描写,给年轻学者提供学术上的指引。景军教授展现给人们如何运用“记忆”来重构社会关系,以及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思想斗争与变化、适应与再适应。

关键词:社会记忆;文化发明;记忆重构;仪式;祖宗崇拜

一、《神堂记忆》的主脉

《神堂记忆》对人类学有关社会记忆的研究以及中国人类学田野研究做出了非常有意义。不管是在调查方法上,还是在写作特点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版后好评如潮得到了很多关注,被美国人类学家桑格瑞称为是“有关改革后中国人类学田野志中的最佳著作之一”。景军教授在其写作过程中,大川孔家人进行了详细记录、访问,试图探讨与发现人们对苦难历史的记忆对人们社会关系、文化发明、当地人思想变化的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作者用更加宏观视野探讨与解释乡村与国家行动之间因果逻辑关系。苦难记忆的脉络之下,作者通过慎终追远的记忆、革命恐怖的记忆、社区苦难的记忆、地方仇恨的记忆共四章的描述。这其中的一系列引发回忆的历史事件有:第一,毛主义运动文革迫害。第二,批林批孔。第三,水利工程对祖坟的毁灭性打击。第四,领导班子的变更等等。这些在国家权力与基层执行之间的微妙关系写的活灵活现。

本书的主线是“记忆”。随着村民社会行为的记忆,展开了第二个主题即对其主线的“重构”,作者在此过程中的深描是非常精彩。以仪式语言、族谱保存、文化象征,这几个方面的村民记忆,共三章。作者认为:第一,仪式语言是合法化的工具或符号,即是一种文化工具或符号,其目的是让村民相信宗教仪式的权威;第二,族谱的写作,它有一种功能很是奇妙。对我对族谱的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它的奇妙之处是可以创造“拟血缘”的群体。[1]因而,这一功能在我国社会,团结、凝聚人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可以看出,景军教授的“社会记忆”理论的主线脉络的控制:某个群体的的社会记忆,是多个外界因素干扰形成的,然而,群体内部成员造成记忆的改变或偏差是有目的或者无意识的。同时,文化是发明创造出的传统,所以社会记忆又是变动的。[2]康纳顿在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论述的基础上,对“记忆”的研究扩展到了“记忆如何产生、如何传递”,并运用“社会记忆”来替代“集体记忆”的概念。哈布瓦赫“集体记忆”和康纳顿“社会记忆”的提出,使社会记忆理论开始正式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景军教授在其论述中,大量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来构建一副大川人的社会关系思想变化的图景。两条主线对全文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线索之一关涉“毛时代”[3]国家发展过程的需要,进行的一些过激措施对大川人造成的困扰,甚至是苦难的经历。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大川人的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然而,这样的苦难经历,一是个人遭遇。二是社区挫败。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就是思想斗争发展史,人们在思想上的斗争也表现在这本书的两条研究核心即记忆的挫败与记忆的重构。造成这些苦难记忆的原因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社会的变革其实就是思想史的发展与斗争过程。

王明坷是我国较早提出集体记忆的凝聚和认同功能的学者。他指出:“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现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如家庭、家族、国家、民族,或一个公司、机关)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我们的许多社会活动,经常是为了强调某些集体记忆,以强化每一人群组合的凝聚”。[4]哈布瓦赫倾向于宏观分析。探讨记忆的成形,发展、影响。康纳顿则偏爱于微观入手,具体事情的具体讨论,从某一件仪式或者主体实践分析、探讨记忆成形、发展、影响。然而,景军教授宏、微观共同讨论大川村民记忆。从宏观看,国家政策权力的变化,微观看大川人的日常变化。

二、重返《神堂记忆》

多次重新拜读《神堂记忆》,有了自己见解。按照我的理解:一个村子村民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形塑的,人们的思想变化,以及社会行为是如何被国家和社会的主导政治话语影响的。蝴蝶效应再小,总是有着一种效应。世事的变迁那么有趣,一个事件的发生从来不是它自己的事情,它通常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另一件事件的发生或发展。事物都在变化或者被改变,而被改变需要外力介入。

书中让我“心动”细节不少,让我思考:如何做到真正的以民为本?在当时大川人思想不断斗争、被改变,直到现在,这些烙印在年老者的思想上还是可以被感知出来。这个问题学者周嘉具有独到见解“一个有活力的发明和创造可以从社会组织中获得一个持久的框架,所有详细的回忆都必然符合这个框架。”

[5]文化传统是被创造的而非历史现实,这种分析路径运用得非常灵活,让人耳目一新,将历史延续性的脉络打通。又或者说是地方文化和人们思想变化的相互适应与调整。

三、意义启发

综观《神堂记忆》这部作品,作者对“社会记忆”概念的运用活灵活现,该书对中国基层村落文化变迁和连续的叙述,以及其书的章节安排很是吊人胃口,让人有一种进行多次阅读冲动。目前,研究社会记忆的学者众多,其学术成果丰富,将社会记忆理论运用到现实社会的发展中,其成为应用型理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社会记忆理论前期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如今,社会记忆理论被重视、被需要。其作用发挥的更加突出。

关于仪式、记忆与权力互动的问题。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政治人类学的佳作。作者成功地将政治的文化视野纳入仪式与社会记忆之中,这使得当地人的思想上斗争与适应和国家机器关系更加密切。景军教授认为:仪式在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的功能有两种。一,是权力资源。然而,这种权力能够在新时代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这有点类似于一些人类学学者提出的地方仪式对国家权力的借用。二,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有一种约束,能够维持村落的秩序,不出现社会失范。

五、结语

《神堂记忆》带给我们的是在改革开放后文化经济制度复苏的背景下,作者巧妙地用“孔庙”重建的过程表明了——记忆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上斗争就显的很突出,不断适应新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得思想就造成了一种苦难的记忆。然而,记忆的再现成为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思想上冲突的关键。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挖掘出那些被隐蔽的民间集体记忆来了解当地人的思想上斗争变化。社会记忆同时也是与历史的沟通也是与人们思想的发展史的沟通,要合理看待社会记忆所产生的问题,并理性地对待曾有过的苦难记忆。对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中国的历史以及进一步解读中国的变迁历程。

仪式的变化其实是思想变化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景军教授在整本书都在写“记忆”,我们知道“记忆”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出现误差包含有意识的记忆行为。人们有意识的去记忆,这些选择性记忆会导致其主体的行为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前提是思想的变化。中国近代以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原因就是我国与其他地方思想互动,因此,走的“歪路”也不少,当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大趋势、大格局下经历的过程。现如今,这些“歪路”为警钟长鸣,以史为鉴,让我们统一思想,去实现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周嘉.文化发明的传统与社会记忆的表达——《神堂记忆》书评[J].现代妇女(下旬),2014(05):334+336.

2[]桑格瑞,吴飞.神堂里的历史记忆[N].中华读书报,2013-10-09(009).

3[]毛泽东时代,特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这一段的中国历史时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的领袖是毛泽东。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引导后人更上一层楼

4[]王明坷.集体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当代,1993(9):21.

5[]周嘉.文化发明的传统与社会记忆的表达——《神堂记忆》书评[J].现代妇女(下旬),2014(05):33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