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张宇坤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保持着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有效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均快速发展,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特别是城市建设工程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城市更新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带动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带动空间利用从粗放到节约、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空间规划开始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以更好地解决城市病,补齐让人们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短板。

关键词:城市更新;规划;统筹;协调

引言

城市更新是新时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开发建设、促进经济转型、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各地的空前关注,需要规划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引领。

1城市更新规划方法体系

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规划是指导全域城市更新的统领和顶层设计,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要求,向下指导存量地区详细规划和项目综合实施方案编制,需要形成各方对城市更新内涵、原则、目的等价值观的共识,明确具体目标、方法、策略、政策、体制机制等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策略、各类更新对象的空间布局、街区统筹规划和实施路径、多元主体协同的组织体系、相应政策机制等方面。应摸清城市更新资源的底数,明确不同区域的更新规划方向,统筹空间资源与更新任务、统筹规划编审与行动计划、统筹项目实施与政策机制、统筹实施主体与管理部门。详细规划层面更新规划是街区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为项目更新指明方向和提出要求。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以块统条,以条带块,通过统筹街区中的老旧厂房、老旧楼宇、平房院落、危旧楼房、老旧小区等各类存量待更新用地和建筑资源,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布局结构、空间环境和三大设施支撑条件,合理确定更新规划。通过体检评估找问题、街区统筹理资源、多元协商问需求、整体策划定方案、搭建平台配政策、制定计划推行动等步骤,形成问题、资源、需求、愿景、策略、政策、任务、项目等八类清单指导更新。项目实施方案应在详细规划刚性要求下,重点立足更新产权边界、各主体属性、资金来源、产业和运营构想,开展更新实施的路径、策略和所需政策、机制等内容研究。应明确更新项目实施主体与范围;根据对现状用地和建筑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综合整治、更新改造、拆除腾退等更新路径和具体实施方式;提出项目使用的相关政策和机制。明确更新实施中的相关搬迁安置、新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或基础设施建设和移交等各类责任和相关利益方的权益保障。

2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在产业用地方面,建议对绿色节能产业提供专项用地,扶持新能源研发类企业与绿色能源再利用行业发展。在产业园区方面,对标世界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典型代表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鼓励建立新型绿色园区,鼓励对现有园区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改进。在城市面貌改善过程中,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电热协同、跨网互济、跨季节调节等方式建立多方面能源优化方案。设定减排指标,对方案优化下的减排量进行第三方认定。鼓励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应用,助推绿色产业发展,挖掘城市再生能源开发与节能系统利用空间。

3自下而上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是对自上而下模式的有益补充,由于充分考虑了在核心更新行为相关者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公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尊重社会公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需求,通过积极有效的公众参与促使物业权利人达成共同的更新意向,从而降低因合作竞争产生的交易费用,有效推动更新项目的实施,同时自下而上模式因其对社会公众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尊重而减少了社会矛盾,以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和谐方式完成城市更新行为。从城市更新的物质空间改造方式看,自下而上模式较多采取综合整治为主的建设方式。与大拆大建形成鲜明的反差,综合整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住民、保护历史建筑,而原住民是城市文脉的精神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文脉的物质空间载体,由此有利于城市文脉的留存与城市文化的延续。由于充分的公众参与,使得城市更新项目较易于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同时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当群众在城市更新活动中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真正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时,城市更新就被认为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这也是人民城市理念所追求的目标。自下而上模式的弊端在于缺少解决部分城市更新实际问题的相对宏观的角度。

4强化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控

从建筑设计、土地平整、建设建造、运营直至拆除,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从原材料到再加工都会涉及碳排放。建设领域目前通过BIM系统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城市更新“双碳”目标实现角度而言,全周期的时间轴需要在建筑建设阶段进行双向延伸。这不仅是开发商的工作内容,也需要政府部门介入。在土地环节,政府部门需要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力度,从评估与模拟开发方案、建造与运营、加工与生产、管理与维护等多角度切入,形成全方位、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模式,并进行动态性优化。对于建筑建造产生的能耗,政府部门应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与监管指标,进一步落实相关措施。

5多渠道增加项目融资

一是建议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鉴于财政投入的不可持续性,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是破解城市更新融资难题、提升城市更新质量的关键,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设计出最具针对性的PPP模式。其次,地方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容积率奖励、调整用地边界、改变用地性质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确保项目本身能够产生现金流,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二是建议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相较于政府财政补助、发行债券、税收减免等融资方式,政府引导基金在撬动社会资本、稳定资金来源、提高融资效率方面作用显著,通过在城市更新领域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不仅可以为建设期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扩充资金来源渠道,还可以满足投资者对于城市更新项目的收益性要求,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6地域性建筑、构筑工艺元素的应用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城市均在历史的变迁下保留了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构筑工艺元素,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街道景观设计中,能够充分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为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城市视觉符号记忆,让城市的传统价值得以延续和保留。为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为了避免丢失城市的传统文化价值,需要借助浓厚的地域特色建筑、构筑工艺元素,进行街道景观的工艺设计,让街道景观的建设更加考究,加深设计深度。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当地特色的建筑、构筑工艺用于景观造型和构筑施工设计上,让景观的形态、质感更加贴合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突出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增强街道景观设计效果。此外,在设计中,也可以出于对成本、环保方面的考虑,选用现代化的工艺,模仿传统工艺,使景观具有传统工艺质感,为设计方案的实施提供便利。

结语

经过30余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城市更新在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下日益受到关注,而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其可切实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峰,辽宁省“网格化”推进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6):78.

[2]李昕.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城市更新[J].北京观察,2021(06):12-13.

[3]肖金成.城市更新须重视规划引领[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1(Z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