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运脾汤治疗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0
/ 2

补气运脾汤治疗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陈锐

思南县民族中医院 贵州铜仁 565100

【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服用补气运脾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10月6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30例,试验组服用补气运脾汤治疗30例。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补气运脾汤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好,应推广使用。

【关键词】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补气运脾汤;疗效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腹痛、反酸、恶心、腹泻等症状[1]。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以药物方案为主,使用西药较多,常采用铋剂四联方案,对患者应用2种抗菌药物、铋剂、质子泵抑制剂。西药方案短期疗效好,见效快,但是远期疗效欠佳,停药后易反复[2]。中医在慢性胃炎治疗中有多种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取得理想效果。使用中药汤剂治疗时,通过对患者慢性胃炎辨证分型,给予辨证治疗,可提高疗效。其中脾胃虚弱型常见,可服用补气运脾汤治疗。本研究对补气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胃炎60例患者(2021年1-10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8岁,平均(49.34±1.25)岁;病程2-8年,平均(5.05±0.55)年。试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5-69岁,平均(50.04±1.28)岁;病程2-8年,平均(5.08±0.54)年。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治疗采用铋剂四联方案:①铋剂:使用枸橼酸铋钾颗粒,1包/次,1次/d。②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片,1片/次,2次/d。克拉霉素片,1片/次,2次/d。③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1片/次,2次/d。疗程10d。

1.2.2试验组

对患者应用补气运脾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15g、党参20g、生姜5g、茯苓20g、陈皮5g、鹿角霜20g、白术15g、砂仁6g、大枣15g、甘草5g。药物混合加入适量凉水浸泡40min。大火将水烧开,改小火煎煮30-40min。每剂药煎煮两次,共获取药液500mL。早晚各服1次,250mL。疗程10d。

1.3观察指标

比较临床疗效。疗效判定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为标准,对腹痛、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进行中医症状积分,0分代表无症状、2分代表轻微症状、4分代表中度症状、6分代表重度症状。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指标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100%。疗效指数>95%为治愈、疗效指数70-95%为显效、疗效指数30-70%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疗效=(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数/病例数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62b014132f0f8_html_35c98dfe0801f945.gif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试验组比对照组临床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试验组(n=30)

14(46.67)

10(33.33)

5(16.67)

1(3.33)

29(96.67)

对照组(n=30)

10(33.33)

8(26.67)

5(16.67)

7(23.33)

23(76.67)

χ2

-

-

-

-

5.192

P

-

-

-

-

0.023

3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是常见胃肠疾病,患者饮食、生活均受到影响。该病病程长、易复发,如果治疗不及时、效果不佳,有癌变风险。以往临床上针对慢性胃炎治疗应用铋剂四联方案较多,根本目的是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消除病因

[3]。但是,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但少数患者不存在,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西药方案容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高,远期疗效欠佳[4]。中医将慢性胃炎纳入“胃脘痛”范畴,胃是病位,与肝、脾有关,脾胃虚弱是常见病因、病机,需辨证治疗[5]。本研究试验组疗效比对照组好,分析原因:补气运脾汤由黄芪、党参、生姜、砂仁都药材组成,用于治疗脾虚不运有很好效果。方中党参性味甘、平,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归脾经、肺经,可以补中益气、和脾胃。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功效。生姜可祛湿、打造补血,两者均有脾胃调和功效。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可温脾止泻。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脾经、肺经,可理气健脾。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脾经,可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补中、和胃降逆功效。中药汤剂药效好、药性平和,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少,标本兼治,综合疗效好,复发率低。中药汤剂除了可以缓解疾病症状外,还可以增强患者体质、免疫力,改善胃肠蠕动情况,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消化酶分泌增加,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补气运脾汤应用于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润明,林志鹏,苏子珊.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24):4137-4139.

[2]钟华,张洪涛,张晓海.四君子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05):70-73.

[3]郭学勤.补气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823-2824.

[4]李慧洁.补气运脾汤治疗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幽门螺杆菌转阴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01):128-130.

[5]吕汉华.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