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3

应用 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

王彦盈 谢彭霞 张凯杰

陕西省华阴市人民医院(陕西华阴 7142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21年8月-2022年1月200例危重患者,进行床旁交接班应用PDCA循环。通过分析床旁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制订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查检表、规范床旁交接班的流程和内容;通过科内培训讲解、床旁演示、随机抽查等方式,解决床旁交接班重点问题,并严格执行。将2021年8月-2022年1月200例危重患者查检表数据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查检表各项指标规范率均显著高于原有交接班方法(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提高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能显著提高床旁交接班质量,有效保证护理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PDCA;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

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等工作的循环过程[1]。交接班制度是核心制度之一,更是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护理的重要屏障[2]。护理交接班是确保临床护理工作连续、高效、安全的运行,是对交班者工作的总结,同时为接班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而规范的床旁交接班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工作中尤为重要,它可以检查督促各项护理工作落实是否到位,从而杜绝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心血管内科危重抢救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用药复杂,使用仪器多,存在多种高风险因素,交接班时需要交接的内容多。为确保护理交接工作更加完整与规范。我科于2021年 8月至 2022年1 月进行了主题为“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 PDCA小组

成员共10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 3名,护士6名,并明确分工。

1.2 方法

1.2.1主题选定:我科在进行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时,交接内容不全,趋于形式,接班者不能获取全面有效的信息,不能及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开展了以主题的活动,探究适宜方法,建立规范的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管理体系。

1.2.2拟定活动计划:使用甘特图绘制活动计划表。拟定历时6个月,按一定比例分配时间,每实施一步都有负责人,有记录,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利用头脑风暴法各护士各抒己见。根据PDCA循环一步步开展实施本次活动。

1.2.3现状把握:根据陕西省《护理交接班制度及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我科《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查检表》,从护士行为规范、交班内容、护士站位及进出顺序、各种记录、物品环境、手卫生6大项内容进行查检。自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通过现场随机检查的方法检查床旁交接班 100 例,共2200条,不规范902条,规范1298条。护理床旁交接班规范率=1298÷2200=59%。将存在问题分类统计(表1),并绘制柏拉图(图1),其中内容交接不全、护士进出顺序及站位不规范、各种记录不规范3个方面的问题占比接近 80%,根据“80/20”法则,将此三项列为本次活动重点。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客观判断自我评价,各成员自我评价能力为36.4%。

1 改善前护理床旁交接班不规范率情况统计表

序号

项目

不规范条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

交接内容不全

252

27.94%

27.94%

2

进出顺序及站位不规范

244

27.05%

54.99%

3

各种记录不规范

177

19.62%

74.61%

4

手卫生

133

14.75%

89.36%

5

行为规范

81

8.98%

98.34%

6

物品环境

15

1.66%

100.00%


总计

902

100%


制表:王彦盈 审核:谢彭霞 制表日期:2021年10月5日


62b521d9ead61_html_ee543d5e31452e86.png

1 床旁交接班柏拉图

1.2.4目标设定:活动前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59%,成员自我评价能力为36.4%,改善重点项目累计值为74.61%。通过公式计算如下: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59%+(1-59%)×74.61%×36.4%=70.13%;改善幅度=(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100%=(70.13%-59%)/59% ×100%=18.86%。

1.2.5问题解析:针对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现状,召开小组会议,从人、机、料、法、环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影响因素,找出真因,并根据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将“流程不规范、站位不规范、对交接班重视程度不够”确定为真因。

1.2.6对策拟定及实施:(1)规范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流程,避免交接项目遗漏、内容不全面。以前没有规范的流程要求,护士交接班时随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无顺序的交接。所以根据交接班制度,结合心血管内科实际情况,制订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查检表 ,根据查检表内容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规范后的交接总流程:从上而下,从头到脚,从中到侧;先病情、再药物、仪器、皮肤、导管等。具体规范交接流程:敲门后进入 →规范站位→交班者问候解释→接班护士问候介绍→交班者按交接班总流程交班(先交床头上心电监护的生命体征→患者的病情情况→阳性检查→治疗带上的各种特殊治疗如吸氧等→患者目前存在的风险及措施→床旁的特殊治疗如微量泵等→患者从头到脚的各种管道、伤口、皮肤、留置针等→下一班需关注的要点)→交接班护士共同查看患者情况→接班护士及时提出疑问→给与健康指导→护士长或组长补充指导→洗手→下位患者→出病房关门。(2)规范床旁交接班站位及进出病房顺序(图2)。以前的站位:交班护士站在患者的左侧,接班护士站在病人的右侧,交接班时发现的不足都是由接班护士在患者右侧处置,交班护士主要角色定位不明确。改变后的交接班站位:交班护士站在患者的右侧,作为主角进行交班,同时作为被检查者,在交班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方便及时整改;接班护士站在患者的左侧,以检查者的身份检查交接内容落实情况,协助完成不足进行接班[3];护士长站在床尾或交班者后面,其他护士站在接班者旁边围绕病床至床尾。以前进出病房顺序随心所欲,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规定交班进出病房顺序:交班护士第一位,依次为接班护士、护士长及其他护士。(3)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各护士对交接班的重视。a.加强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培训,内容包括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查检表内容、交接班流程、交接班制度、站位、进出顺序等。采用晨会学习、科会学习、现场指导、随机抽查、科内演示相结合的实施办法。b.建立长效督导机制。护士长和组长每日参加床旁交接班,当日对交接班情况进行评价,对共性问题通过每月的质量安全会议进行反馈、分析、整改,不断督促指导护士遵循规范的交接班程序进行交接工作,不断提高和改进床旁交接班技能和质量。c.床旁交接班质量与绩效考核结合。科室将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利用晨会、科会对做的较规范的护士进行表扬,同时传授好的交班技巧及方法,与护士互相交流。组长不定时收集患者对护士交接班执行后的满意度,对提名表扬的护士进行反馈表扬,给予精神激励,同时给予绩效附加分值,以引起思想重视。d.优化排班。新老搭配,优劣搭配,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做的规范的护士的优势,发挥交接班工作中的传帮带、互助作用,合理安排时间,辅助护士做好协助配合,共同完成夜班护士工作,使交接班更加规范。

1.2.7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2b521d9ead61_html_d8cdc1818545e8e7.png

2 护士站位图 图3 床旁交接班规范率比较

2.结果

自2021年 10月 10日至 2021年12月30日,通过边实施边整改,现场随机检查的方法检查床旁交接班 100 例,共2200条,不规范616条,规范1584条。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1584÷2200=72%。达到目标值70.13%。有形成果:各项对策经实施前后比较,确认为有效对策。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由 59.0% 提高至 72.00%(图3)。

3.讨论

3.1规范了床旁护理交接班内容及流程,避免了护理缺陷,保证了护理安全。传统交班中没有详细内容要求和顺序规定,自由度较大,交接班内容缺乏系统性、条理性,存在潜在护理安全问题[4]。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管理又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完整规范的床旁交接班工作是护理管理和护理工作延续的关键连接点。改进后详细的交接内容和流程,提高了交接内容的全面性,保证了交接班的流畅度,减少了交接班遗漏,有利于接班护士顺畅地开展本班的护理工作[5]。

3.2增强了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病情的掌握,提高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防范能力。规范的床旁交接班需要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详细的交接,护士对患者病情能全面地了解,能及时发现患者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及时处理,在接班后能更顺畅的开展本班护理工作,减少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3.3提高了护士长的护理管理效能。护士长可从护士交接过程中了解患者信息,在交接后评时能有重点地强调注意事项,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

3.4 提高了优质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交接班内容覆盖面全,连续的、全程的、详细的、优质的护理交接班,注重人文关怀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符合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目标。

3.5 PDCA活动检讨。此次活动收获明显,但仍有改善空间。如:交接时间上比原先交班时稍有延长,新入科护士需要加强培训学习,还要不断学习利用质量管理工具解决临床问题方法,不断督促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4.结语

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护理工作也复杂,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的安全、优质的护理质量,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前提。虽然在交接时间上比原先交班时稍有延长,但稍有延长的交接时间均在两者可接受的范围,以后还要继续探索,优化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马丽平.现代医院管理务实[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6.

[2]邵云凤,张进彦.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性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241+244.

[3]王晓云,王殿辉,叶国美,等.护士交接班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分析-专题小组讨论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3):2617-2620.

[4]刘晶晶,毛平,刘立芳.SBAR沟通模式在器官移植科危重患者床旁护理交接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11):43-47.

[5]李鲜,彭云彩.系统化床旁交接班在综合性ICU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8):100-101.

【作者简介】王彦盈(1976.06-),女,汉族,陕西省华阴市人,本科学历,陕西省华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护理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