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樊吉强 杨敏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摘要:盾构法是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建设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具备效率快、安全性强、机械化水平高等特点。但结合大量实践来看,该建设手段也极其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产生风险隐患。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成都地铁13号线项目实际情况,对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进行概述,并总结施工中的常见风险,提出针对性控制策略,旨在为规避隐患、提高施工水平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地铁;盾构区间;施工风险;控制策略


引言: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为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地区通过加大力度建设地铁项目来缓解交通压力。盾构法作为一种新型施工工艺,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安全性高、建设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地铁区间隧道施工领域。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该技术在具备以上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弊端,主要体现在建设时间长、技术水平高等方面,导致实际施工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为了有效控制风险,需要全面了解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的常见风险,并采取措施规避,以此来为工程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1. 地铁盾构区间施工概述

(一)案例概述

成都地铁13号一期工程全长约29.07km,本文以一期工程中的线培风站-万寿桥区段为例进行分析,该路段均为地下线,车站位置在东坡路与培风路交叉口以及东坡路与瑞星路十字路口处,最高车速为140km/h,建设目标是缓解地区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地铁网布局、为广大居民出行提供便利。该工程区间隧道施工采取盾构法工艺,对施工技术有较高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 盾构法施工概述

成都地铁13号线采用盾构法建设手段,就是利用盾构机对隧道进行开掘。这种施工方式既能够发挥盾构机抗衡土压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活塞杆产生持续推动力,从而保证地层中的盾构刀盘能够持续切割。大量实践证明,盾构法施工工艺更加适用于规模较大的项目施工中,其中包括地铁隧道项目。与传统明挖、暗挖等开槽技术相比,盾构法不仅具备安全性高、施工效率快等优势,还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地上作业量,以此来降低施工过程对地上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1]

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每完成一环施工人员就要进行一次衬砌。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大阻力,所以可以通过盾构机的管片拼装设施定位装设管片。在地铁隧道区间建设阶段,围岩和管片不可避免会产生间隙,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灌注水泥方式封堵间隙,以此来抑制围岩压力,避免其产生变形等问题。另外,采用盾构法建设手段,还能够最大程度为地上构筑物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减少对周围地层的扰动。但该施工手段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如果建设区域地质条件不佳,存在沼气孔洞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并且盾构法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其严格按照流程和规范操作[2]。结合实践来看,大部分施工单位组织的施工队伍都不能满足技术要求,由于很多施工人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系统性培训经验,导致实际施工中违规操作、盲目操作等行为层出不穷,进一步增加了风险隐患,无法为隧道工程有条不紊施工提供保障。

  1.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中的风险隐患

在成都13号线盾构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为了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隐患管控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合工程建设需求、建设特点和施工条件分析风险来源;第二,收集与工程建设以及盾构法工艺相关的材料;第三,确定风险隐患控制目标;第四,对潜在风险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发生几率进行评估;第五,构建健全、完善的风险识别警示体系。由此可见,想要从源头减少盾构法施工风险,就要准确识别施工过程存在的风险因素。

盾构法在实际施工中产生风险的原因通常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种为风险因子,另一种为风险环境。前者是实际施工中存在能够提高风险发生率的因素。例如:盾构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施工区域有沼气孔洞、遇到含水层等。后者是施工环境不佳,风险隐患远远超出正常情况。例如:施工区域存在复杂管线和构筑物等[3]。可以看出,风险因子是盾构法施工中直接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而风险环境则是为风险因子提供发展环境的有利条件,也可以看作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所以想要尽可能规避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安全隐患,就要控制好风险因子和风险环境。

  1.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策略

  1. 合理选择盾构机

盾构机是隧道开掘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施工中需要通过刀盘持续作用切割地层。所以在控制风险隐患过程中,需要施工单位合理选择盾构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施工单位明确隧道工程设计需求、施工环境、施工特点等要素,并深入分析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质量好、与隧道工程匹配程度高的盾构机,确保其推进长度满足工期要求,并且对周围环境扰动要小。

  1. 对建筑物和地层沉降进行科学控制

地铁隧道施工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做好实地勘察工作,明确施工区域管线、建筑物、设施设备等具体情况,分析其对隧道施工产生的影响;其次,施工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施工区域现有建筑物和设施设备,尽可能降低施工工艺对建筑物和地层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三,建立沉降量监测控制网,经常对施工区域的建筑物和地层沉降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最终得到的数据判断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4]。通常情况下,如果盾构施工前方的监测点,建筑物和地层沉降在±5mm之内,那么需要将变形量控制在10-30mm范围内。如果超出以上标准,需要通过土量控制方式抑制地层和建筑物沉降,并根据施工条件,选择灌浆或建设管棚拱顶方式加固地面,提高洞口站安全性和稳定性。

  1. 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首先,控制土体风险。盾构机作业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出洞口土体稳定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坍塌事故,导致土体掩埋洞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通过高压旋喷注浆方式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另外,盾构机运行还会对道路造成负面影响,容易使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降,严重甚至会导致路面坍塌、冒浆。对此,需要施工人员控制好盾构机作业压力,尽可能减少扰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注浆参数。其次,盾构穿越地下管线时不可避免会损害管线,或导致管线沉降,为了规避这一问题,需要平衡好盾构机正面压力,尽可能降低其对土层的侵扰。同时要控制掘进速度,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5]。其三,如果盾构法施工中遇到河流,导致施工过程产生安全隐患,需要在穿越河流时确定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并做好防汛监测工作,同时要确保盾构机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盾构法适合应用到大型隧道工程中,该技术不仅具备传统明挖、暗挖等开槽技术的优势,还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对地上交通和建筑的影响。但由于该工艺在实际操作中技术水平较高、施工周期较长,所以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对此,需要施工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为施工任务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民.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J].居舍,2021(22):172-173.

[2]王灿.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J].运输经理世界,2020(17):86-87.

[3]韩朝翰.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管理[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9(04):98-99.

[4]杨军.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4):20-21.

[5]仲晓慧.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08):207-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