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探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邓翠英

青海省海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摘要:在岩土工程建设实行过程中,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不仅会延误岩土工程建设进度,而且会诱发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分析与研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基于此,文章简要论述岩土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变形。重点介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加固技术、抗滑桩技术及锚固技术,阐述动态监测、工程预控及生物预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涉及面广泛、建设施工环境众多,且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工程建设中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扰动及影响,一旦控制不到位便会诱发山体滑坡、崩塌等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在延误工程进度的同时也会危害现场施工人员及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岩土工程建设及管理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愈发成熟,防治措施也更加多元,在为地质灾害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项技术措施予以科学选择,坚持以预防为先,治理在后,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进而为岩土工程的发展保驾护航。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常见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引自然环境作用或人为因素干扰所诱发的地质破坏性事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包括但不不限于:山体滑坡,即山体斜坡上的岩石、土体在外力作用下难以承受山体压力而在斜坡上持续下滑的地质灾害,受到水土流失、大面积持续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崩塌,即山体全部塌陷所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诱因为人类活动对山体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如对山体的过度挖掘、土地随便堆砌等;泥石流,即山坡上泥沙发生松动现象,再加上强降雨或大面积冰雪熔化,使得山坡泥沙与水共同流下的地质灾害,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地面变形,即地面出现沉降及塌陷,或是地面出现裂缝,若对地下水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便会诱发地面变形灾害[1]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 加固施工技术

加固施工技术一般适用于位于软弱土层的岩土工程,此类岩土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及牢固性较差,需要采用加固技术对地基进行预处理,使其满足荷载要求。常用的加固技术主要包括预压法、夯实法、换填施工法等。如换填施工法(如下图1所示)需要结合地基的实际情况及设计的标准,以强度、集配等达到设计标准的地基填充材料替换原本的软弱土层,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材料铺设在地基内,并逐层压实,可以有效提升地基的稳定性、承受能力,避免后续运行中出现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再如预压法适用于土层较厚的施工地点,需要在土层内设置排水网格,通过真空预压或荷载预压排除多余水分,提升土粒间的粘结性,以此达到加固的目的。

62bd3d68c2f5b_html_354a6225e1bd0aef.png

图 1 换填施工法示意图

  1. 抗滑桩施工技术

抗滑桩施工技术适用于防治岩土工程山体滑坡灾害。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滑坡体的推力及厚度,尽量将抗滑桩布置在推力小且土层较薄的位置,且在推力较小的地方可以采用抗滑桩的单排布置形式,其余位置则采用分段阻滑布置形式,同时将抗滑桩的长度控制在35m范围内。除此之外,要结合施工图纸做好测量放线工作,确保抗滑桩位置精准,可以起到稳固效果。在确定桩孔时,可以采用机械挖孔或人工成孔方式,在施工后要检查成孔质量,清除孔洞内残留的浮浆及杂质等,校验孔位及孔深,检查无误后采取管道方式向孔内灌注混凝土。

  1. 锚固施工技术

锚固技术可以解决边坡地质问题,适用于硬质土层。在运用锚固施工技术时,钻孔机等为必要的机械设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选择钻孔机的类型,通常情况下在山谷及峡谷中适宜选择轻型液压钻孔机,在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的位置适宜选择全液压履带式钻孔机。同时,锚固施工技术的运用对材料的强度有着较高的标准,因此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实际的施工情况。此外,在运用锚固施工技术时,要将施工孔径偏差控制在5mm范围内,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顺序进行施工作业,以此确保施工质量,有效防治地质灾害[2]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动态监测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便会引发严重的后果,降低工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前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环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岩土工程相关信息,如降雨量、降雨频率、地下水活动及流向、水文等地质条件等,在采集信息的同时做好数据分析,结合历史资料研判与预测地质灾害,建立预警机制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以此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1. 工程预控措施

工程预控措施适用于小型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例如为防治山体滑坡灾害,可以使用前前缘支撑拦截、滑坡后源排水等工程预控措施,这些措施采用的主要目标在于进一步增强岩土体的稳定性,提高山体斜坡的强度,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位置科学选择此类工程预控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及地质灾害的防治需求,将岩土体强度、承载力等提高到一定的标准,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1. 生物预控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诱因包含人为因素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等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生物预控措施便是以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为起点,利用植被对水土的固化作用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有效防治措施。生物预控措施可以促进岩土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恢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及质量。如在山坡上植草、覆盖植物防护网等,不仅可以起到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还能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条件。

  1. 结论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类型较为复杂、涉及范围较广,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便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因此,在岩土工程建设中要积极运用加固技术、抗滑桩技术及锚固技术,提升岩土工程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后果。同时,要对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工程预控或生物预控措施,坚持以预防为主遏制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岩土工程的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桂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措施[J].四川水泥,2021(11):101-102.

[2]刘文军.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方法[J].中国科学探险,2021(0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