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探究

李煜

广西中建西部建设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9


摘要:水泥拌和料的原始性能是判断配合比优劣最直接的方式,在水泥配制比试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工作性能不满足要求的状况。既有原料品质方面的,也有外加剂和水泥原料之间相容性方面的。所以为了找出问题的成因所在,针对一些水泥拌和料常见的状态所制定一些办法,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调整


调节水泥浇筑比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泥的强度、工作度,是提高质量关键的环节,所以应该更加严肃、精细地进行这一工作。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在水泥浇筑时,按照现场上浇筑的沙、石集料的真实水分率,把实验室比例换算后调节为标准建筑比例。但假如单纯地只限定于此比例,却又不顾其它的变化影响,或者一味墨守成规,反而不利于达到对水泥特性、品质的需要,也违背工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众所周知,在原料改变时,最合理的调节方案就是应该重新取样,然后另作配比。但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原料的产地、厂家、型号、品种等虽不会发生变化,但其粒度、级配、密度等却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波动。中国的沙、石子主要是在小规模料场产出,价格常常波动多变。若一次都重新作配比试验虽然合理,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一、影响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因素

水泥浆体用量每提高10L/m3,水泥塌落度提高20mm左右。如果水泥在塌落度上等于设计水泥坍落度时,整体的黏聚性与保水性涂料质量比较理想,则能欧股维持水性胶比不变,在适当的增加浆体或混凝土外加剂用量之后;在塌落度超过了混凝士设计的塌落度时,则应维持水性胶比不变,降低浆体用量或适当减少混凝土外加剂用量。

(一)水泥坍落度适中,且黏聚性好和防水性高较差

水泥塌落率基本可以达到设计要求,但水泥的拌和物料粘性较低,防水特性不好,尽管没有了强烈的积水现象,但存有部分无浆液覆盖。

(二)混凝土砂浆含量过多

混凝士拌合物砂浆过多,石子含量较低,导致水泥分散,流动性不好。根据这一现象,调节可减少水泥的用量,并提高砂石用量。若调节后砂石用量比例较合理,但水泥仍然分散,且流动性较差时,应适当提高浆体用量,以提高水泥黏聚性[1]

(三)混凝土泌水、抓底

如果水泥的拌和物拌制时,整体的流动性和保水性都保持的很好,如果停止进行搅拌后就出现泌水的情况,沉淀的石子紧密地和铁板粘结在一起,就很难用铁铲等工具铲动了,这一现象就叫做板结。产生板结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外加剂对掺杂量敏感,外加药剂量或将用水量增加2-3kg/m3时,也会产生泌水。出现这些状况,应适当减少水泥外加物掺入量,并增加砂度,使用细度模数较小的砂浆。

(四)混凝土流动性差

水泥拌制物坍落度、保水性涂料都能满足条件,就是水泥拌制物看起来像水搅拌制的,动感不足。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水泥中起分散功能的水泥外加剂有效成分不够高,可适当增加水泥外加剂用量,但必要时需要适当减少使用量,以增加水泥的流动性,而不至于大量泌水。因此混凝土在制造过程中应按照实际状况,对“混凝土配合比”所规定的配制比例加以适当调节[2]

二、配合比调整的原因

(一)水泥塌落率的变化

水泥单方使用量变动十五公斤以下,水泥坍落度浮动40~60mm。所以,制造混凝士时应随时关注沙、石子含水量的变动,并按规定调节配制比中的使用量。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质量管理技术人员定期检测料场原材料的使用状况,针对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调控水泥质量。

(二)胶凝材料用水量发生变化

混凝土国家标准粘度使用量变动,通过实验室的复试即可看出混凝土国家标准粘度使用量的变动,如果混凝土国家标准粘度使用量每波动约百分之零点一,则混凝土使用量将波动约3~5kg/m3。矿物填充料的供水量与级别、厂家等,有较大的不同。矿物填充料供水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水泥的坍落率,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供水量改变百分之一,将要影响减水剂减水率百分之一,可以保持水泥初始塌落率不改变[3]

(三)外加剂减水率发生变化

水泥外加剂减水率的改变,对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减水剂率高时,用水量降低,水性胶比减小,水泥强度也增加。但是当减水率过高时,就会使砼对用水量的变动非常灵敏,且不易管理,因此很易发生混凝土的离析、泌水等现象。

(四)坍落度损失的变化

因为运送距离、运输时间、气候变化、浇筑速度等,常常会引起水泥塌落度损失。如果运送时间过长、气温较高、天气干旱,则水泥坍落度的损失就大;相反,则水泥坍落度损失就小。在炎热条件下,水泥拌和物的供水量随气温上升而增大,所增加的供水量可以用以下经验公式方法确定:W=(t-20)X0.7(t为水泥处在高热气候季节浇筑时的气温)。即当夏季温度超过二十℃时,气温每上升10到15℃,可提高用水量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航距一般每提高10到15km,提高总用水量5到8kg或通过外加剂掺量,提高百分之零点一到百分之零点二,也可以通过二次加入阻锈剂或通过对骨材进行降温的措施,以降低塌落率损失。

三、模板及相连结构的吸水作用

当采用非钢模板尤其是就地使用的墙体地面来作为模板时,会在刚浇混凝土中吸取大量的水份,还有连接构件的吸收效应,会导致刚浇混凝土的接触面

局部水分亏缺,硬度下降,最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出现工程质量事故隐患.所以,除了提前用水措施之外,还应该在这些部位相应加大使用量.而实际上,在每次施工前底层先铺一遍相同配比的水泥,就能够减少由于振捣效应而引起的石子沉降,浆体上升,从而出现了底层缺浆现象,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避免施工缝的工程质量通病[4]

四、碎石级配的变动

现在的工程建设中大多实行连续级配,用多种不同颗粒砾石按百分比掺配,在实验中相配比会标明砾石的所掺比重。在工程建设实践中碎石级配会时常震荡,不视情况这一多变性,只强调按原掺配比进行,或许有时候会不适应连续级配条件,从而产生级配的不合理情况,甚至直接影响到水泥产品质量。若能按实际的筛分结果,依据级配不同状况,选择适当的最佳原掺配比,进行砌筑,反而对质量更有利于,同样也达到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

五、集料密度的变化

集料密度一旦出现很大变动时,就会产生超方或亏方的现象。但无论发生在哪一个方面都不是好现象。亏方将带来巨大损失,增加施工成本,如果超方等于的实际混凝土用量比原配比剂量降低,就会使砂浆的强度显著下降,试验配合比设计规程中规定了当砂浆表观密度的实测值与理论设计数值存在误差,则需要适当调节。同时也要注意掌握集料颗粒密度变化,在出现重大变化时按照实践数据,适时进行相应幅度的调节,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试验配比。

结束语:

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极为杂的工程过程,它主要取决于目标的制订,以及员工的支持体制的确定.只有当我们在工程项目中形成了一种完善的成本运作管理体系,并持续采用积极举措,使得系统持续不断地运转,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就会得以不断的实现,而成本费用水平也就会持续得到改善,而公司也能获得最佳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齐立宏,武俊宇,许慧,等. C60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2021,50(15):92-94.

[2] 王英,高荣. 土建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21):67-68.

[3] 张大刚. 铁路混凝土施工工艺质量分析[J]. 价值工程,2021,40(6):131-132.

[4] 蔡黄彬.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艺新探[J]. 建材与装饰,2021,17(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