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环境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王巧莹

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环境统计作为环境保护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质量对于总体环境的实际状况反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对环境统计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环境统计;问题;建议

  1. 我国环境统计发展

(一)起步阶段

我国的环境统计制度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始于1950年代,那时的国土、水利、气象、矿产等方面的统计报告都有少量的环境统计。一九七四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环保领导机构,即国务院环保工作领导小组。1979年,国家环保领导小组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35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环境状况的初步调查。1980年,国家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政策,以强化环保管理。在编制自然环境与城乡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各省、市、区、市、区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环境统计体系。重点是对县级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和治理状况进行调查,而关于生态保护建设的数据则很少。自此,我国正式确立了环境统计报告体系,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环境统计体系。

(二)发展阶段

我国自1981年开始实施环保统计,并提出了环保统计年度报告和环境统计分析的要求。近几十年来,我国环境统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85年的全国工业污染源普查开始,环保局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规定,“九五”时期城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列入统计范畴;以抽样为主,估算为辅,并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发布的环境状况进行统计。1995年颁布了《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环境统计的任务和内容、环境统计管理、环境统计机构、环境统计工作、环境统计工作人员、环境统计工作的责任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随后,《国家环境保护局局内环境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也随之出台。在一九九七年,根据乡镇的污染源普查,制订并执行了“九五”环保统计报告系统。2001年,我国对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理统计工作进行了扩展,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统计调查,编制和执行“十五”环境统计、职业报告系统。2002年,又新增了半年度的环境统计数据。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关于数据统计的新规定。修改《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统计指标、统计方法、“三表合一”等。

(三)完善阶段

“十一五”期间,环保已被列为一大国策,政府出台了一套强化环保的政策。同时,环保数据也在飞速发展。2006年,国家编制和执行了“十一五”的《环境统计报告系统》,不断完善调查项目,扩大调查范围,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数据的使用,并于同年颁布了新的《环境统计管理办法》。2007年,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根据“三个方案”、“三个办法”,把“三个体系”的建设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同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发布。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全面的环境资讯。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健全污染防治统计制度、加强环保统计工作、加强农业和城镇环保工作”的目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委共同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估和评估的基础,《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质量发展,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二、环境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范围问题

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工业、农业、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环境治理等。在统计数据中,对污染程度高的污染源进行了分类,但仍有一些污染源没有列入或者没有列入数据,例如生活源、厨房油烟生活源、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移动源、烟民每天吸烟产生的烟气污染源、裸露土地随风而起扬尘的面源、农业种植中喷洒农药排放污染物的面源等等。这些污染源中有些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有些是很难计算出来的,这些污染物会排放到什么程度。这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统计指标问题

设计制造周期。在环境统计方面,工业源的生产时间是以生产时间为单位的,而不是以设计为单位的。不同企业的设计时间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24小时连续生产,有些企业为8小时间歇生产。单纯通过生产时间指标来判定企业的生产是否正常,更不可能通过生产时间来比较不同的企业。

设计产能。在环境统计中,工业源的产出是指产品的产出,而不是设计的能力。产品产出仅是统计年度中企业的生产活动,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设计能力。从微观上看,仅有产品产出指标,很难预测个别公司的最大生产活动和最大的污染排放。从宏观上看,很难预测未来的最大活动,更无法预测其最大的污染排放。降低污染物的能力。在环境统计方面,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设施的操作,而不包括降低污染的能力。同一工业、不同的企业,其处理过程也可能不一样。污染的处理设备运行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处理设备的使用情况,也难以寻找到先进的处理技术。

排放能力。在环境统计方面,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指标是指污染物的排放,而不是排放的。从微观角度讲,一个企业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是由污染处理设备进行的。相应的,也是最大的污染物排放。一个公司的污染排放与生产时间、生产负荷、污染治理设施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年报中,公司的污染物排放量与其排放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宏观上讲,一个区域的总污染物排放量和总的排放量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据初步估算,某一行政区域某一年的主要污染源的CO2排放量为700 t/年,而各行业的CO2排放量为1500 t/年。即,在一定区域内,各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与实际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排放的浓度。在环境统计中,工业污染源的排放量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不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实际治理中,不能仅注重污染排放而忽略其浓度。例如,某年某电厂的 VOC排放量达到55吨,在区域内的 VOC排放量最高,但是它的VOC排放量很低,仅为2.74mg/m3

(三)核算问题

其中,污水排放的计算尚有一些问题。污水处理,各设区市,因其它原因而产生。产生的废水排放比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的污水排放少(除了回用水量)。污水中各个污染物的排放也有可能存在逻辑上的误差。以 COD为例,根据计算准则, COD的排放量与 COD的排放量相等。减去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的生活 COD的脱除量。在实际计算中,各省市有无 COD排放为负。在环境统计的商业系统中,也没有对应的逻辑审计指标。流动污染源的排放计算。流动来源较为复杂,在某个区域登记的汽车有可能在境外行驶。一些地方有相当数量的货车长年不在登记所在地经营,其所产生的污染物也无法进入登记所在地。所以,仅以汽车拥有量计算一个区域内的流动污染源,其排放与现实状况有很大差异。

三、建议

(一)逐步扩大统计范围

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居民、厨房油烟、烟民吸烟等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对污染源进行了分析。依据以上污染源的排放量,在现行的环境统计数据中所占的比例,适当扩大环境统计的范围。

(二)增加统计指标

通过增加设计制造时间的指标,可以对整个企业的生产进行直观的观察。增加设计能力指数,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新增减排能力指数,可了解各公司的减排能力。提高排放能力指数,可以对未来的最大污染排放做出一个预测。提高污染物的浓度指数,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增加了一个地区的污染能力指数,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污染能力。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集中地区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水污染物排放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注重生活源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

在进行污水处理时,必须重视污水排放的计算。考虑到流动人口、商品水、未纳入统计的用水者的消耗量,还要考虑到工业集聚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排放量和回用量。通过对生活污水处理量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废水排放量进行检验,避免了生活用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污水处理量与生活污水回用量的逻辑关系。重点关注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工业集中处理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相关性。以 COD为例,对生活污水中的 COD进行计算后,若产生的 COD排放为负。或者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未处理废水中的 COD排放量之和,则要对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生活废水处理量及回用量、未处理生活废水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校核。

(四)以汽车燃料消耗为例,对汽车的燃料消耗进行了检验,并对其进行了计算。根据油品、燃料消耗情况对车辆排放进行检验,以防止燃料消耗少、移动源污染严重。这样才能使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

(五)加强环境统计成果应用

为了实现对环境统计的科学管理与决策,必须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要统筹考虑。制定环境质量改善指标,不仅要关注已有的污染源,还要重视没有列入环境数据的污染源。要有科学的目的,要有可达到的目的。二是重视排污量。在制定环境质量改进措施时,尤其是在减少污染方面,应重视降低排放的能力。而不只是排放。从微观角度来看,各行业的污染排放在不同的年份存在一定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一个公司的生产周期比去年长,产量比去年高,所以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比去年更多。它并不必然违反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从宏观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景气指数高的年份,其污染的排放量也会比较大。三是要加强精细管理。在环境治理上,要从现实出发,不能仅仅关注个别单位的污染物排放。同时,要区分企业规模、生产时间、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因素,做到差别化、精确化。

四、结束语

通过对于环境统计范围、指标及核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取得一定的效果。未来环境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我们环境工作者加强改进各方面的方法及模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