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辅导机构整治的政策执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校外辅导机构整治的政策执行分析

潘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级 MPA研究生,上海 200120


摘要:校外辅导机构大整治可谓自2018年开始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今年8月,“双减”政策“出炉”,其中对校外辅导机构要求十分明确,也表明了国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视以及孩子发展的多样培养。本文通过对校外辅导机构政策执行的分析,以求更好的了解此项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路径。

关键词:校外辅导机构;整治;“双减”


一、引言

“今天,你的孩子上辅导班了吗?”、“今年不上辅导班,明年落榜无人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的“过来经验”,仿佛在认真的劝告我们:将来课外的辅导班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越早比别人领先越多…然而,孩子们真的需要这些所谓的辅导班吗?


二、问题的提出

目前校外辅导像未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乱像频发,有些辅导机构甚至没有办学资质,但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的支持下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机构如果长期开办,后果不堪设想。

2021年8月24日,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将大力对课外辅导进行整治,通过各方的施力,以此达到真正为学生做到“双减”的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校外培训机构政策执行阶段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史密斯模型的方式,细化到政策执行阶段的某些部分,运用公共政策知识,解释分析校外辅导机构政策执行阶段的内容,以此来丰富对该政策执行的理解。


三、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

本文选用了史密斯模型作为政策分析的模型工具。笔者将史密斯模型进行本土化“改良”,将模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改良成适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将史密斯模型的理想化政策部分分为政策的协调性和政策的合理性;在执行机构部分,将其分为政策执行的能力、相关资源整合的能力以及监管行动的能力;目标群里在本文中便是上海市所有的课外辅导机构;至于环境因素,笔者将其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两个部分进行政策执行的分析。


四、展开分析与论证

(一)用史密斯对政策执行进行分析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政策的执行有时候不能搞“突袭”,对于校外辅导辅导的整治工作,虽然自2018年开始一直在实施改善,但是成效甚微,未从源头上真正改变。如今国务院发布的“双减”政策对校外辅导机构有着严格管控、禁止等规章制度的规定。这些需要突然进行转变的政策,更需我们在前期政策执行前做好对政策的宣传、对政策执行的准备、对执行政策可能遇到问题的预判等。

2.理想化的政策与现实的碰撞

(1)政策的可行性有待提升

上海辅导机构市场巨大,排摸整治是件大工程。截止2018看6月21日,上海排摸校外辅导机构6928所,而近三年,上海新增的课外辅导机构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双减”政策对于辅导机构的整治,需要覆盖全上海,因此工作是巨大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双减”政策对于校外辅导机构的整治的规定较为模糊,执行起来“调节”空间较大。比如通过“严格限定培训时间”这一规定,提及每课时课程不得超过30分钟,可是辅导机构依然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降低每课时时间,但增加课时数量进行变通,因此规定所能达到的效果或会打折扣。

(2)政策的合理性有待提升

校外辅导机构的整治很难消除家长对于孩子们“求学心切”的担心。因此尽管进行大规模整治,但不乏有变通的、小班的、高额的辅导班“开花”,他们收费更高,换汤不换药,他们更私人、更昂贵、更隐蔽。好政策需要将民意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充分了解现实情况的基础下进行政策优化。课外辅导机构对于义务教育培训的严禁,也注定了更多其他方面培训开花结果,这些培训也考验着家长经济条件。

3.执行机构

(1)政策的执行能力

在执行能力方面,一系列整治行动采取了立体推进模式,横向上采取教育部发起和主导,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协同,而纵向上则由教育部等部门采取垂直的模式,由省、市、县区全面发动,立体模式下执行能力较好,整治效果显著。

(2)资源整合能力

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教育部负责指导和巡查,省市区教育、工商、人社等多部门联合将多种排查方式结合,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越界与侵扰现象进行全面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3)监管规划能力

在监管规划方面,采取加强管理与监控处罚并用的方式,保障政策的推行。对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关联方均进行了“规约”,其中包括《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

4.目标群体

校外辅导机构大整治的对象包括辅导机构的老师们及其他人员、上辅导班的学生们以及家长们。特别是辅导机构,不但对其教学内容、还对课时时间、收费标准进行规范,让辅导机构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等方面良性竞争。

5.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落实对于课外辅导机构的整治以及义务教育的“双减”政策是一种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要落实的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我们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行动,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对政策的切实落实,抓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落实。

(2)经济环境

从国家层面来看,养育孩子的各种压力中,最费心费钱的就是对于学校的选择,以及为了成绩提升而进行的课外培训。因此,教育减负也是解决生育问题的关键。通过减负而提升生育可以缓解我国目前老龄化加重带来的经济问题。

(三)公共政策执行手段

1.行政手段

前有《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后有今年“双减”政策,国家均是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确保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整治的精准发力。通过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的四部门发力确保组织权威性、强制性及有效性。

2.法律手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属于法律手段中的相关规章制度,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的特点。“双减”政策有着规章制度的支持,对于校外辅导机构的整治可谓既有经验又有“实权”。

3.思想引导

政策的配套,需要相关思想引导,也叫思想诱导。在此文中,思想引导较为合适,因为对于孩子的教育,结合“双减”政策的出台,大量辅导机构关闭,孩子和家长难免会觉得不习惯。因此对家长和孩子正确心态引导很重要。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可以为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兴趣班。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和家长应引导孩子保持正确学习心态和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配合“双减”之后配套政策也会保证孩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关照和培养。

五、结论

尽管如今校外辅导的整治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不仅要从源头上断绝校外辅导,也要讲相关的配套跟上实际情况,让我们的政策做到“可循环发展”。

总而言之,校外辅导的整治还在不断的进行,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及父母的负担,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微观体现。


参考文献

  1. 路岩.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河北省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与改进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系.2020

2.谭刚.教育扶贫视阈下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J].湖北农业科学,2019(17):143.

3.刘玉瑛.党领导下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机制良性互动研究[J].理论视野,2020(1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