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藏腹针治疗不寐50例临床分析

/ 1

落藏腹针治疗不寐 50例临床分析

许桂芬、徐梦、赵东芬、张静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 678400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就是中医神志病种常见的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寐”、“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症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不能酣;重者可彻夜不寐。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中国传统针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运用传统+四经脉在腹部扎针早有记载,1995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薄智云先生印发了《腹针疗法讲义》,向国内公开了新的腹针疗法。腹针它是薄智云先生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传统+四经脉针灸治病的过程中发现并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针灸技术,利用整体脏腑调控加局部病灶定位思维,运用腹针的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使临床操作变得更简单,患者更易于接受,医者更容易学习掌握,深受广大临床患者及同行的好评。腹针以其高效快速、无痛安全、简便易学等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并深受基层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欢迎。腹针是在腹部行针,脏腑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行气运行的通道,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是腹针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物质基础,因此针刺腹部经络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开闸放水”。

①资料与方法

  1. 一般方法

共收治观察不寐患者50例,均为门诊病例。50例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15例年龄27~60岁,病程2天~10年左右。

  1. 临床表现

本病的症候特征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或睡眠质量不高,或不易入睡,或睡眠不实,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寐时睡,甚至彻夜不眠。

  1. 治疗原则

失眠病证有虚实之分及有邪无邪之别,治疗上总以祛邪扶正,补虚泻实,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疗。

  1. 治疗方法

基础方:取穴:中脘、下脘、滑肉门、疏肝加强针、关元、气海(疏肝加强针为滑肉门旁开1寸,上3分)。

随症加减:肝火扰心,基础方中的滑肉门和疏肝加强针针刺方向斜向神阙穴。痰火扰心,基础方加泻热点(气海旁开3寸)。心脾两虚,基础方加健脾方(外陵、大横)加强心方(商曲:下脘旁开5分;气旁:气海旁开5分,气穴:关元旁开5分;关中:关元下5分)。心胆气虚:基础方加强心方加阳虚方(天枢、大横)。心肾不交:基础方加补肾方(气穴、关中,30岁前小补一针关元,40岁左右补关元三针,50岁关元四针,大补)。以上治疗均留针45分钟以上。

  1. 临床疗效

痊愈:治疗5—10次后获得正常睡眠。显效:10次后睡眠有所改善。未愈:治疗10次后睡眠无改善。

结果:治愈29例,显效1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5.83%。

  1. 讨论

经脉的循行,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肺位于上焦,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在腹部下焦。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肺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故心肺与腹部经脉机密相连。人身有任督,犹天地有子午。医书记载人能通任督二脉则百脉皆通,任脉行于身前,督脉分支也行于腹前,所以古人认为任督二脉是一条经脉,《素问》王冰注:任督二脉自少腹上者谓之任脉,也谓督脉。任督首位相连,如环无端,运行周天。所以针刺腹部十四经穴,首先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再浅刺病灶点,调理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痛,就可以治疗广泛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