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王德贞

瓮安县建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贵州瓮安550400

摘要:2021年十二月,北京先后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座谈会。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在当前形势下,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大豆油料的开发,要把发展大豆油料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在黄淮海、西北、西南三省大力推进玉米、大豆的带状种植,多措并举扩面积提产量。为了对该项措施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着严重的供求矛盾,粮食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有部门以55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发新型的生产设备,以适应带式种植。开发了一套特殊的播种和管收机械,真正实现了农艺一体化。大豆的光照强度明显提高,而其边缘不利的程度明显降低;在全国范围内,玉米产量达到了不减产、亩多收100-150公斤,在国内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上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通过定位试验结果显示,在固氮、轮作等方面,大豆的固氮、根瘤固氮分别提高了19.8%、9.24%、18.6%、CO2年平均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5.9%和15.8%。采用带状组合栽培,降低25%的杀虫剂使用量。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法分析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让高杆作物玉米发挥边际效应, 扩大矮杆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适于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根据我镇实际,制定本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方案。

(一)制定技术指导意见

一、品种选择。1、大豆品种选择选择株高60cm以下、耐荫性强、较抗倒伏、经审定并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齐黄34、七星1号2、玉米品种选择 选择株高260cm以下、耐密植、紧凑或者半紧凑型经审定并适宜本地种植的的高产抗病品种,金玉579、金玉908、金玉567等。

、播种1、播期时间。在下层土壤5cm7cm处温度稳定到12以上时即可播种,根据我镇实际,在3月中下旬-4月旬播种为宜。

2、播种密度与田间主推种植模式配置根据我镇种植习惯,主推2:2种植模式,即5.5尺开厢,窄行2尺种植2行玉米,株距0.8尺,种植玉米2700株/亩;宽行3.5尺种植2行大豆,株行距1.3尺×0.7尺,种植大豆3120窝/亩,用种量12.5公斤/亩。

3、播种深度一般玉米播深4-5cm,大豆播深3-4cm为宜

4、施肥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中,大豆可不施肥。玉米施肥建议以复合肥为主,大豆施肥偏重于磷钾肥。

四、田间管理

1、匀苗定苗大豆出苗后长出第一片复叶及时匀苗,长出第二片复叶时完成定苗。

2、中耕管理大豆播种出苗后20-25天进行第一次中耕,再隔25-30天(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期)进行第二次中耕,结合培土,玉米培土高度不小于10cm,大豆培土高度约5cm。

3、虫防病。加强虫情病情测报,对病虫害进行及时提早防控。

五、收获

大豆95%叶片脱落、茎杆变黄、豆荚表现出本品种特有的颜色、籽粒干呈现椭圆且变硬时及时收获选择在晴天收获,脱粒后晒干、入库。

玉米包叶发黄后7-10天,籽粒变硬时及时收获

(二)推进试验示范样板打造。在全镇7个村分别培育30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基地,通过模式和实际操作,扭转过去的种植效益低的传统观念。

(三)构建四结合推广机制

1.省农业科技合作项目

以川中、川南、川东北部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个百亩收益型示范模式,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将保险保障计划与之相结合

作为首批技术示范区,面临的自然风险与技术风险是关心的重点。创业者要想降低风险,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别处吸取成功的教训。向山东省肥城市,对第一次采用此项技术的农户或农户合作社进行了农业保险,从而促进了农户的生产热情。肥城市双柏农业合作社在2020年建成1050亩的示范基地,其规模效应非常显著。以农资、农技推广为核心,构建四位一体体系。使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在两三年之内,技术引进就会扎根。

3.联络新的商业机构

为了使技术示范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优先考虑新技术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并具备良好的新技术接受能力和良好的生产设备,以确保:厂房的规范和标准和规模效益。其中,四川省安居区冯光荣家庭农场、山东省肥城市双柏农牧合作社、内蒙古包头市王岐农牧合作社等都是典型的典型案例。他们不但掌握了一整套技术,在地方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和示范。

4.联络地方农业研究单位

实施农业、乡村或其他政府部门、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研究所(地方科研机构)、合作社(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共同实施,并实施全程跟踪。为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科研机构的优势,提高科技水平,必须保证一家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在技术指标执行的同时,也为供货商与用户的交流提供了技术和人力支持

[2]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成效

中央一号文件在2020年提出,要加大对新的农业技术的扶持,以促进玉米和大豆的中间种植。国家农业发展规划中,2021年14.5规划中,将大豆与玉米条带混播列为主要运输技术,在东北、黄淮海等区域,是大豆表层扩展和增加产量的重要手段。该技术已经在中国的西南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黄淮海,西北和东北部的试验和示范。平均使用面积达一千万亩。经多年的多点专家测产试验,发现条播田间种植大豆的产量比常规的净种植效果好,亩产130.150公斤。玉米和大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569.63公斤和122.3公斤。两种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玉米和大豆的亩产分别为542.08千克和114.36千克。相对于本地的纯玉米,条播中间种植的效益提高了700元左右,增加了224元(种子、化肥、农药、机械服务100元),玉米产值减少120元,利润增加356元。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发展建议

按照2021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2年,我国将在16个省份推广1550万亩玉米、大豆的条带种植,到2025年达到5千万亩。第一,要找出适合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结合我国的工业需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大豆混合栽培技术。在粮食性动物较多的粮食区或半农半牧区、农牧交错区,应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玉米大豆”的带状套种和混合青贮技术。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玉米——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混合栽培技术。第二,建立专门的科研项目。一是选择适应本地条件的耐阴大豆、耐密抗倒玉米新品种;二是采用分控式密植施肥机械,提高了收割机械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一套以100~100麦-玉-豆为载体,以小型四轮拖拉机为驱动的带状复合耕作机械化生产体系。本系统满足了西南山区的麦-玉-豆带状复合栽培的特点,在耕地、播种、管理、收获等方面实现了高效、优质的机械化生产。通过试验,证实了采用机械化生产的条形复合栽培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条形复合栽培机械化的难点在于栽培体系、农艺措施的不规范以及农机农艺技术的脱节。"100~100麦-玉-豆标准化生产系统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麦-玉-豆-条带式组合种植技术的研究,在农艺结合、农机化生产体系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农业技术、农机化设备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小四轮拖拉机及相关机具的性能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机械与农业的深度结合、耕作方式、动力及作业设备的性能及可靠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模式的推广中,对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机械化生产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孝君,刘立军,解红英. 东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思考[J]. 智慧农业导刊,2022,2(4):57-59.

[2] 姜丽芬. 浅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村科学实验,2022(3):52-54.

[3] 唐秀玲. 我国玉米和大豆、大豆种植现状及间作高产栽培技术[J]. 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10):48.

[4] 黄丹. 我国玉米和大豆、大豆种植现状及间作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2018(7):46-47.

[5] 李经毅. 解读我国玉米和大豆、大豆种植间作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科技,2018,36(12):47,49.

[6] 罗华,王杰,宋勇,等. 玉米和大豆—大豆间套作模式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作物研究,2020,34(5):5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