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央权威观及其制度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3

习近平中央权威观及其制度构建

朱钰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20)

摘要:习近平中央权威观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思想、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习近平中央权威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执政实践中,习近平全面论述了中央权威观的内涵意蕴,对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有重要启示。当前,可在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制度、严明党内监督问责制度等方面加强中央权威。

关键词:习近平;中央权威观;党的领导;制度

“权威”是人们对于拥有权力的政党或组织发自内心的认同、服从和维护。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考察习近平中央权威观之形成、内涵及其制度实现,对加强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中央权威观之形成

(一)理论之基:赓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工人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权威思想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个体之间的联合活动出现问题,需要一个起指挥作用的意志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体现了权威的客观必要性和广泛性。在《论权威》中,恩格斯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背景,论述了权威的二重性以及权威与自治的辩证关系,运用工厂的生产、列车的驾驶、帆船的航行等例子,阐明了权威在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革命是最具有权威的力量等观点。巴黎公社因为运用武装人民的革命手段而成功建立,但又因不善于运用这个权威而遭到了反革命武装镇压,最终失败。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坚决维护权威,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吸取了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工人阶级为了在全世界进行艰巨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是需要权威的。”[2]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观点和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党中央权威,且多次在著作及讲话中表明,一个坚强有力的权威的树立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他批评了个人主义倾向,认为个人主义者是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未遵从阶级利益和全党利益。邓小平同志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领袖是在群众斗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 200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是极其重要的……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绝不能各行其是。”[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和各级基层党组织都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牢固树立全党服从中央的政治原则,对于拉帮结派,破坏党内团结统一,侵犯党中央权威的行为都要坚决遏制。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诸多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思想在理论探索和革命的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丰富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也为习近平中央权威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历史之源:总结和吸取我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牢记在心,团结带领人民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斗争。毛泽东认为党对军队要有绝对领导权,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才能确保政权的存在,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他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4]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如何维护党的权威进行了深刻探索和研究,1942年全党发起的整风运动,为建设一个团结统一的政党,对党内弥漫的右倾主张和宗派势力予以肃清,毛泽东批判了不服从中央指挥、不顾全部大局、只计较个人得失的不良现象,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

文革时期受到“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党内纪律松散,特权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干部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各项事业遭到巨大打击,社会各领域亟须重整旗鼓,中央权威在此时面临挑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拨乱改正,为加强中央权威多次发表讲话,他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领导人的威信“建立在思想、工作、言论的正确上,建立在民主作风上,建立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上”[5];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了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1988年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邓小平再次强调了维护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对于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关于维护中央权威的思想也为后来历届领导集体所传承,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提出“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的继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现实之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们党基于世情国情党情,面对国际局势重大变化和国内发展风险挑战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历史共步伐、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的本色。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日益复杂且长期存在。十八大以来,反腐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净化党内组织风气,强化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吸收借鉴,前进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时间的探索,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始终同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行动上的统一。加强和维护中央的权威,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胜利提供政治保障。

二、习近平中央权威观的内涵意蕴

(一)一个统一:集体权威与领导核心个人权威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和在野党,他们只代表社会中某些利益集团和多数选民的利益,没有任何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具有强大的政治能力和严密的组织制度,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党的任何组织和成员,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体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选择,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如何维护中央权威是关系现代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毛泽东用最通俗易懂的例子,阐明了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性:“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不,只有一个核心。”[7]领导核心的个人权威是集体所赋予的,并不是与集体权威的权力争夺,面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是单个人的政由己出,而是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集全体智慧作出科学的决策和判断。坚持领导核心个人权威与集体权威的统一,是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领导集体增强自我建设的行为规范。

(二)两个坚定:坚定指导思想的权威和集体领导的权威

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进行全部活动以及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最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的错误思潮和言论,譬如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失败论”等。

坚定集体领导权威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集体领导制”的演变历程中,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经过残酷战争的洗礼和党内斗争的不断淘汰,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机制,为建国初期党的集体领导机制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集体领导机制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演化为国家的“集体领导制”,在经过了协调运作、破坏失效、重建恢复、加强完善四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后,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绩,并推动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光明前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维护指导思想和集体领导的权威,有利于强化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三)三个一致:坚持全党思想、政治、行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8]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党是统一全党思想政治行动的坚实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必要条件。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目的。维护中央权威,首先,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从情感上高度认同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全党的核心;其次,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总方针、总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政治立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警觉性,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再次,要使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紧紧跟随党中央的步伐,在思想认识与行动上形成自觉遵循。

三、习近平中央权威观的制度实现

新时代加强和巩固中央权威依赖于良好制度的设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9]。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习近平中央权威观的制度实现。

(一)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中央的政令权威

党的领导是全方位全面覆盖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是喊口号,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国家政权的体制机制的运行和安排之中,确保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各项事业的稳步开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工作办理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十分重视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建设。当前,可以着眼于健全如下制度强化中央的政令权威:其一,完善民主党派中央向中共中央提议制度,民主党派中央每年以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可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反映情况和意见。其二,健全基层法治管理体制,构建力量下沉、重心下移的基层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制信仰,提高法治为民的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制度,维护中央的组织权威

组织严密作为党的一项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党在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对于深入贯彻新时代下党的组织路线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党生命力和战斗力,推进组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全新要求,应健全相关制度以维护中央的组织权威。其一,建立全委会对常委会工作定期评议制度,要求常委会要将工作情况定期向全委会作出汇报,丰富和完善全委会评议形式,通过建议、询问和质询等方式,强化全委会的决策权、监督权和处置权,有效提高地方党委的运行效率,巩固党的组织权威。其二,完善全委会民主议事决策制度,丰富全委会议议题的提出形式,有效提升议题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改变议事决策的发言顺序,使各位委员率先进行发言,避免委员因领导发言在前产生问题导向的影响。

(三)严明党内监督问责制度,落实中央的纪律权威

党的监督资源复杂,整合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运行,构成一个科学的网络监督体系,是最大化地实现监督整体功效的有效途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内监督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得到有效执行,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0]。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就要严明党内监督问责制度,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当前可从以下制度着手落实中央的纪律权威:其一,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方式,健全执行党内监督的保障机制。增强监督的纪律性,使监督程序规范化,进而保障监督主体权利的现实性、监督过程的合理性和监督结果的有效性。加大贯彻执行力度,使每名干部遵守制度的情况都置于党内外的监督之下,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促进落实。其二,将监督检查、评估考核和严肃问责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法规制度执行的生命力。对于不认真、不严格、不正确执行法规制度,违法乱纪危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必须严肃处理,真正做到严到位、问到底、罚到实。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8.

[2] 列宁.列宁全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25.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9.

[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28.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77.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60.

[9] 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0]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朱钰(1997-),女,河南驻马店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新时代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zlcx2022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