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如何加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尧丽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四川省,610036

摘 要: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改革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上走出第一步。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为本年度的工作重心。其整条产业链供应链既安全、稳定,并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为未来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1、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风险研判

今年年初,一些观察家预计,我国的汽车生产将会减少15%到20%。芯片“卡脖子”给汽车厂商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他们意识到,国家要尽量增强自身在整条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自主可控性。尽管我国的汽车工业体系已经比较齐全,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也相对完整,但是由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还不够强,还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第一,核心技术在基本领域依然受到制约。以最近几年备受瞩目的IC行业来说,虽然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但其在制造的关键技术上,都要依靠国外的产品与技术。在这些基础领域中,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牢牢掌控着工业发展的主动权。但我国工业发展所依靠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基础设施,以及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大。尽管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许多“卡脖子”的地方,尤其是材料、设备、软件等基础技术,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多个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产业链供应链向外转移的危险。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加之美国本土人工成本上涨、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等因素影响,同时为了规避美国政府的高昂贸易关税,使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经营风险逐步扩散,大型跨国企业也打算把其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迁移至东南亚。一些在国内扎根较浅的跨国企业,如果因此而导致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条外移,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系统的整体和竞争力,从而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

2、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上的作用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创新的坚实根基。而基础研究就像是大厦的地基,只有将地基研究奠定好了,大厦的地基才能牢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型创新,往往牵扯到大量的技术应用,而这些技术则在整个产业底层中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从创新的发展规律来看,就需要充分利用基础科研成为源头的技术供给与引导,以增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

过去,我们经常强调所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转化为工业创新的优势。目前来看,要缩小这一差距是很重要的,但是,今后若不加强基础科研的统筹与投资,很难长久地维持其优势地位。目前,各国已意识到基础科研在科技资源、人才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布局。

例如:某地区政府将重点支持之江实验区和西湖实验室的建立,以及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安徽合肥,依托中科院的资源,建设同步辐射等科研项目,大力推进长三角的战略发展;上海,以创新中心为核心,支撑着全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系列的新趋势,将对长三角的基础科研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十四五”期间,以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科学研究为基础,力求在科学前沿问题、探索工业原创性研究成果等方面实现新的重大突破,推动基础研发、应用研究和工业化的互动协调,保持基础研发和工业技术创新的互为基础,努力实现工业双重优势。

3、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补断点通堵点的财政金融配套政策

提升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自动化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举措,以建立一个合理的协同效应。需要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控能力、金融政策,更好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功能,协调推进行业的基础再造与产业链提升。而且进一步转变过去以公司为单元,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对象的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思维,立足于我国发展、国际间的竞争、经济合作等政策策略指导,为上下游公司共同制订的财税政策支持方案。并借助创新的举国体制优势,以产业链供应链公司“链主”为核心,通过制定系列优惠政策组合拳,以及综合利用所得税、科研补助等财税制度政策手段,带动了产业链供应链公司围绕重要领域和核心技术,加强了研究创新力度。并通过增加折旧率、减少或加速折旧期限、增加研究收费的再加计扣除比率,有效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加强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供应链融资。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链,政府采取了提升授信额度、降低投资门槛等手段,为战略新兴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投融资服务。要大力发展全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一个涵盖企业全部产业链供应链环节、打通复工复产的资金链堵点。从而积极探索建立创新的产业链供应链研发担保基金,为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4、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正确认识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所面临的风险,采取多种措施,标本兼治,精准打击,从而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个主干,突出需求侧管理,畅通“堵点”、“补”“短板”,畅通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由总需求促进供给、由供给创造总需求的更新型动态平衡关系,以提高国民经济系统的总体效率。

我们要更加重视以深化改革开放来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某些关键环节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越是艰难的时候,就越要坚持改革和扩大开放,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到最大,要抓住牛鼻子,在最重要的地方用力,取得突破,才能扭转局面,掌控大局。

要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造长板,突出重点、重点技术项目,尽快破解一大批“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将工作重心放到关键性领域上,多做一些新的专长。要有自己的底牌,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发言权,不靠别人的帮助。

要抓好基础设施改造,巩固基本零部件、基本技术、重要基本材料的优势。做好工业地基的修复工作,要重新检讨自己的根基,要克服浮躁的心理,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开始,把工业的根基夯实,稳固在这个行业的江湖上。而强化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引领、重要共性科技的供应,积极推进质量升级行动。要加快推进十年基础科研计划以及项目的部署工作,并帮助在有条件的区域和地方建立全国和地方技术中心。

结束语

因此,一定要加速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使之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越来越关键的战略地位。这是我国为应对新世纪罕见的重大变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N].经济参考报,2021-01- 05(007).

尧丽芳,女,19880506,江西,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