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ISBAR模式在NICU护理人员交接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改良ISBAR模式在NICU护理人员交接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陈涛蓉    ,颜静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单元/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610000;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改良ISBAR模式在NICU护理人员交接班的应用,以规范护理人员交接班内容,减少交接班缺陷率,提升护士交接班质量。 方法 基于ISBAR结构化沟通模式,结合NICU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护理工作难度升高得特点,设计改良ISBAR护士交接表,并对表格内容进行培训,建立并应用改良ISBAR交接班模式,并对其交接班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改良ISBAR模式在NICU实施后护理人员在交接单填写、患儿病情交接、液体交接、皮肤交接等几条目漏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接班质量的平均分由(54.24±5.21)提升至(63.44±2.8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改良ISBAR交接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NICU护理人员交接班质量,减少交接班漏项现象。

关键词:ISBAR、NICU、护理人员、交接班

ISBAR是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沟通模式,目前已在医疗体系中广泛开展应用于交接班及护理教学中,可以促进医护信息交流,保证护士能快速、准确了解患者信息,也能减少交接班缺陷率,保证临床安全,提高医护满意度[1]。交接班制度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之一,是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由于收治病人病情危重,护士需要更详细、具体的交接班,以减少交接班漏项、脱节现象,保证临床安全。因此,为提高护理人员交接班质量,基于ISBAR标准化结构化沟通模式,建立并应用改良ISBAR交接班模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2021年3月61名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年龄:(26.87±4.18)岁,其中女性54名(88.52%),男性7名(11.48%),职称:护士28名(45.90%),护师26名(42.62%),主管护师7名(11.48%);学历:大专13名(21.31%) 本科45名(73.77%),硕士及以上3名(4.92%);工作54年限: <3年44名(72.13%),3~5年4名(6.56%), 5~108名(13.11%), 大于10年5名(8.20%)。

1.2研究方法

1.2.1设计改良ISBAR交接班记录表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ISBAR沟通模式文献资料,结合

本单位临床护理经验,在本科室医护专家沟通指导下,制定改良ISBAR交接班记录表,主要包含5个部分:Identification即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床号、年龄等;Background即背景,包括患者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等;Assessment即评估,包括患者的实验室结果、伤口、安全风险评估及家庭支持等;Recommendation即建议,包括治疗重点及护理重点的建议等。

1.2.2实施改良ISBAR交接班记录表 按照培训内容,护士在床旁按照交接单内容逐一进行交接并记录,交接完毕后,接班护士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1.3评价方法

1.3.1检查评价 通过查阅文献并在护理专家、护理骨干指导下结合临床特点自行设计交接班质量考核表。根据彭小贝[2]等研究的“ICU护士床旁交接班标准”制定NICU护士交接班考核标准,检查交接班漏项情况,内容包括交接单填写、患儿病情交接、床单元交接等..共10个项目。在ISBAR沟通模式培训前及培训后由质控老师进行检查。护士交接班时,任何一项未交接记为该项目漏项1次。患儿交接漏项率=患儿交接漏项次数/应交接项目次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采用 t 检验,计量资料用( x ± s) 表示,计数资料用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交接班漏项率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在交接单填写、患儿病情交接、液体交接、病房环境、物品交接、患儿身份识别、管路交接、白板更新、皮肤交接9个项目护士交接班漏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护士交接班漏项率

项目

对照组(n=200

观察组(n=200

χ 2

p

交接单填写

90(45%

3819%

31.07

<0.001

患儿病情交接

5728.5%

5(2.5%

51.61

<0.001

液体交接

26(13%

3(1.5%)

19.67

0.002

病房环境

16(8%

3(1.5%)

9.338

0.002

物品交接

14(7%

2(1%)

9.375

0.002

患儿身份识别

17(8.5%

2(1%)

12.433

<0.001

管路交接

3417%

2(1%)

31.258

<0.001

白板更新

12(6%

1(0.5%)

9.620

0.002

皮肤交接

25(12.5%

1(0.5%)

23.694

<0.001

床单元交接

4(2%

1(0.5%)

1.823

0.177

2.2 实施前后护士交接班质量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的交接班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护士交接班质量得分

项目

对照组

观察组

t

P

交接班质量

54.24±5.21

63.44±2.86

12.077

<0.001

3 讨论

研究显示,护士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会导致患儿病情交接出现严重漏项、交接内容杂乱无重点、交接不清楚等现象[3]]研究显示,沟通障碍已成为60%医生警讯事件得主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交接班不仅需要关注患儿得病情、治疗、护理等相关重点,同时还需要为下一班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结合科室NICU特点,基于ISBAR交接班模式,设计改良交接班表格,规范了交接班内容及交接班顺序[4]

SBAR沟通模式起源于美国军事业,最初用来保证信息准确传递,后逐渐在医疗行业中运用于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研究显示ISBAR交接班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理人员主动观察意识,改变被动执行的惯性思维,促进不断思考及归纳分析,从而培养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5]。随着社会进步,护士越来越被要求全面掌握患儿病情、治疗及护理重点,运用ISBAR交接班模式,护理人员可准确、高效掌握患儿病情,有利于护理人员实施整体责任制护理,加强医护沟通,在实现优质护理同时,也能提高医生对满意度,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改良ISBAR交接班模式在NICU护理人员交接班中国,可有效降低患儿交接班漏项率,提高交接班质量,最终保证患儿安全,提高护士、医生、家属三方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秀婵,黄萍英,徐红,宋娟丽,黄燕.运用SBAR沟通模式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5):413-415.

3刘璟莹,刘彦慧,杨继鹏,等.中文版护理交接班评价量表的信效度研究中华护理杂志[J].2015,50(5):552-556.

4李月华,曹雪宏,陈小伊.I-PASS模式在N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20,37(7):48-50.

[5]徐双燕,姚梅琪,周海燕. 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 1) :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