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神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岂洪刚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邮编:150036

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手术类型、切口等级、手术时长、麻醉方式、不同危险指数SSI发病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1%;危险指数等级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随之增加(χ2=23.481,P<0.01),主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调正SSI发病专率分别为4.47%、1.9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6,P<0.05);手术部位为后颅窝(OR=3.720,P=0.043),持续脑室外引流(OR=4.816,P=0.008),手术时长≥5h(P<0.05)是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危险指数等级越高、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手术医生职称越低,SSI发病率越高;后颅窝手术及脑室外引流也会增加SSI发病率,应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的感染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可能。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因素

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手术部位的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涉及手术的器官或腔感染。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而且危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这是神经外科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医务人员应明确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然后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感染。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9年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发生SSI。SSI诊断标准:以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依据:⑴表浅手术切口感染: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⑵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d内,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⑶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排除标准:⑴术前手术部位已经出现感染;⑵术后手术部位脂肪液化;⑶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

1.2方法

利用医院病案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对2019年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手术类型、切口等级、手术时长、麻醉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差异并探索SSI的危险因素。

1.3危险指数分级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要求,根据手术持续时间、麻醉分级、切口清洁度3个变量,将手术危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0、1、2、3四级。

1.4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指标

根据国家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本文用于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指标: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⑵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⑶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筛选出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对变量值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研究纳入患者2461例,其中男性1153例(46.85%),女性1308例(53.15%);年龄5~92岁,平均年龄(53.27±13.89)岁;手术时长为0.33~13h,中位数为2.5h;住院天数为1~105d,平均住院(18.94±9.27)d。急诊手术503例(20.44%),择期手术1958例(79.56%);一类切口2191例(89.03%);全麻手术2269例(92.19%)。

2.2SSI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患者52例,感染率为2.11%,其中表浅切口感染7例,占13.46%;深部切口感染10例,占19.23%;器官腔隙感染(主要是颅内感染)35例,占67.31%。

2.3不同危险指数SSI发病率

2级危险指数手术感染例数为27例,感染率为3.86%,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危险指数等级越高,SSI发病率增加(χ2=23.481,P<0.001)。

2.4医师调正SSI发病专率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2019年全年手术量为1657例,SSI发病率为1.99%,平均危险指数为0.97,调正感染发病专率为2.05%,不同职称医生的调正SSI发病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6,P=0.033);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主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调正SSI发病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3),而主治医师与主任医师调正SSI发病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0,P=0.023),与副主任医师调正SSI发病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29)。

3讨论

3.1手术风险指数越高,SSI患病率越高

本研究数据显示,手术风险指数越高,SSI患病率越高(χ2=23.481,P<0.001)。手术风险指数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手术的难度水平。风险指数值越高,实际操作越复杂。手术区域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和延长时间越长,也会增加大脑周围的损伤,进而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此,应做好术前评估,制定相应的SSI干预方案,合理使用术前、术后抗生素,降低SSI的发生率。

3.2运行时间是SSI的主要因素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越大。根据本次科研数据,非感染组手术时间小于2.5小时占50.81%,大于7.5小时占1.29%;感染组手术时间小于2.5小时占23.08%,大于7.5小时占7.69%。操作持续时间的增加增加了操作场的曝光持续时间。与手术设备接触越频繁,细菌粘附在手术设备上并进入大脑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其复杂的用途,脑外科手术会破坏患者的血脑屏障。手术时间的增加不仅会导致伤口周围缺血缺氧,还会导致美容师的疲劳和不小心的无菌技术,从而增加SSI的风险。此外,SSI还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为了减少SSI的产生,应尽可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3.3外科医生可能会影响SSI发生率

在这项科学研究中,患者的手术由具有不同职称的外科医生进行。经Ennis校正后,不同职称医生校正S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6,P=0.033),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和副主任医生校正S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SSI的患病率与外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对实际手术的掌握以及无菌检查的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年轻医生应积极了解和积累资历较高的医生的经验,以提高手术质量。对于外科患者,医生不仅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还要加强对患者心电图监测和感染相关技术指标的依赖性检测,尽快发现感染患者,并采取相应对策,立即控制感染情况,减少感染对患者及其亲属身心和经济发展的危害。

结论

总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很高。定期监测和分析风险,制定相关管理和防控措施,加强预防意识和宣传教育,可以更好地降低神经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同时,也需要医院主管领导、感染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医务人员的配合和定期管理。

参考文献:

[1]彭义刚,王志强,郭龙,等.神经外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96-698.

[2]周开宇,王广涛,罗永康,等.开颅术后并发严重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77-1878.

[3]高岸英,李燕,王永胜.清洁切开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81-3582.

[4]陶桂芳.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44-1545.

[5]孙虎.颅脑外伤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5-67.

[6]周艳华,欧阳立志,杨向东,等.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225-4226.

[7] 朱青峰,陈海龙,王国芳,等.后颅窝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