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分析

王兵

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岩溶洼地区,相关部门开始关注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的分析,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优化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还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岩溶洼地区概念和成因进行分析,探究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关键词: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分析

在岩溶洼地区,伏流暗河与明流区常流在汇流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明流区域,伏流暗河区域,由于洪水经常受溶洞和地下水通道调蓄作用,峰形较为平缓,洪峰具有滞后性,还存在退水历时长等特点,若是结合流域统一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计算成果过大,以稀遇年份为例,偏大会更加严重。在设计洪水总量中,如果伏流暗河区域洪水峰值占比过大,就要对伏流暗河区和明流区的设计洪水进行分别计算,最后加以叠加。现阶段,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进行有效分析,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岩溶洼地区概念

所谓岩溶洼地区,主要指的是一种负地形地貌,经常发生在喀斯特地区。通常情况下,类型多样,并且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形状基本上是近圆形或者圆形。岩溶洼地区,四周大多数时峰林和低山,底部较为平坦,在雨季和旱季,分别容易出现洪涝和干旱。溶蚀洼地的再次融合或者扩大,会产生相应的溶蚀谷地。岩溶洼地区一般规模有大有小,存在不均衡等现象,往往会堆积一层含水量很高的厚黏土。与此同时,洼地汇水作用比较强,经常会存在很多大气降水,汇流在洼地中。在排水方面,洼地是利用经过洼地底部的落水洞以及竖井,最终流入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流内。所以,在很多岩溶洼地区,都会存在落水洞,或者拥有相应的导水通道。

2.岩溶洼地区成因分析

岩溶洼地发育条件。岩溶洼地基本和岩溶发育一致,重点需要一定可溶性的水和岩石,可溶性岩石要具备透水性,并且可以在常温状态下,与水相溶,它是岩溶发育的基础。相反,如果具有岩石,但与水不相溶,岩溶就无法发育。岩溶洼地形成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岩溶裂缝风化发育,另一种是地下河流岩溶塌陷形成。对于前者,产生的岩溶洼地面积和侧壁坡度面积都很小。而后者形成洼地面积很大,发育主要以串珠形状,洼地相互之间,黏土层厚度大。就拿岩溶裂隙发育产生的岩溶洼地来说,发育阶段主要包括:交叉裂缝→洼地雏形→发育中期→发育完成。主要因为地壳运动,使得内部岩体应力得以重新分布,随着地震这类地质构造产生运动,开始出现大量褶皱与断层,地面就会产生一些交叉间隙,这类裂缝在碳酸盐岩地区,受雨水冲刷,和外界因素干扰,最终出现化学溶解,在外应力作用下,开始扩大和加深,进而产生洼地雏形,长此以往不断发生变化,就会形成岩溶洼地。

3.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3.1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贵州省某一流域,岩溶地貌比较发育,水库右岸支流接纳左岸支流后,明流在1km后经过落水洞潜入地下,变为伏流,出露在该流域内的一个小村庄的泉点,出露点高程1600m,再通过明流为1.25km之后,潜入地下。该水库坝址在泉点至入伏口两者之间的明流河段,坝址离河流入伏口的距离大概是0.8km,坝址以上流域控制集水面积为36km²,泉点以上集水面积为30km²,在这之中,地表明流区域,集水面积为7km²。泉点出水一般是上游水量,同时,流域内还存在岩溶洼地补水。在该工程中,坝址以上流域属于闭合流域。

3.2暴雨洪水特性

工程设计流域处在暴雨区边缘,结合当地气象站,对暴雨资料进行实测分析之后发现,暴雨天气通常发生在每年5月至9月间,其中,6月到8月中,暴雨最多,出现概率基本上在80%上下。该流域内,水汽来源于印度洋,产生暴雨天气系统是低槽、冷峰以及两高切变,暴雨时间通常是3天左右,1天次数最多,基本集中在12小时之内。设计流域从本质上讲,处于山区雨源类型河流,由于该区域内,岩溶比较发育,溶洞和洼地较多,滞洪尤为突出,虽说洪峰量级不是很大,但是,回流时间较长,通过调查得知,该区域地下岩溶管道非常通畅,岩溶洼地对于区域内洪水,消峰作用比较明显。

3.3设计洪水

坝址以上流域控制集水面积为36km²,泉点以上集水面积为30km²,在这之中,地表明流区域,集水面积为7km²。其中,包括左岸支沟和右岸支沟。在设计洪水时,应考虑坝址明流区洪水与泉点出流的叠加,对于地面明流部分区域,主要可以利用雨洪法加以计算,泉点部分,应结合现实调查结果,根据洪痕,将泉水的出流过程加以推算。

3.3.1明流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对于水库地表,洪水重点来源时两条支流,分别是泉点附近左岸支沟和下游的右岸支沟,距离大约为450m,流域内参数如表1所示,设计洪水计算公式和产汇流参数,可以在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中查找。该流域内,大部分属于山丘,我们可以将产汇流分区定义为I1区,洪峰径流系数设定为C 取均值,暴雨衰减指数是n

2 =0.70,为VI区。

表1:设计流域明流区流域特征参数表

项目

F/km²

J/‰

L/km

θ

明流区

6.32

75.1

3.2

4.58

0.656

右岸支沟

3.20

71.2

2.8

5.3

0.390

左岸支沟

3.13

87.2

2.801

4.65

0.402

3.3.2泉水点设计洪水计算

对于泉点控制集水面积为30km2,在计算过程中,结合地表设计洪水计算公式, 该产区汇流分区可以定为2区,洪峰径流系数设定为C 取均值,暴雨衰减指数是n2 0.70VI区。依照相关洪水调查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泉点最大历史洪流重现期是60年一遇(P1.67%),洪水出流最大量是60 m3/s,涨落过程大约是3天,也就是72小时。常年最大洪水出流量是45m3/s,对于洪水的本身涨落过程,大约是一天,通过计算,泉点是60年一遇(P1.67%),入流洪峰流量、消峰比例以及最大出流,分别是225m³/s75.6%68m³/s。该泉点常年洪水的实际入流洪峰流量、消峰比例和最大出流,分别为66.8m³/s26.3%48m³/s。结合以上要求,为了确保安全,泉点大于60年一遇(P1.67%),关于洪水出流量消峰,其比例可以结合75.6%考虑,相反,我们可以按照(75.6%~26.3%)加以内插。如果出流过程超过常年洪水量,计算过程中,可以按照3天计算,如果小于或者等于,可以按照1天进行计算。泉点入流过程出流过程洪量分别为61.7m3/s以及60 m3/s根据计算,泉点入流过程和出流过程洪量基本保持一致,处于一种合理的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促进岩溶洼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方法朝着科学化进行,相关人员就要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对岩溶洼地区进行充分认识,了解岩溶洼地区形成的原因,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采用科学合理的洪水计算方法,对流域面上洪水量进行有效控制,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聃, 陈恒吉. 关于流域内溶蚀洼地较多的伏流区水库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的探讨[J]. 吉林水利, 2020(6):5-6.

[2] 刘玉杰. 清水县牛头河流域引水工程断面设计洪水计算方法比较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2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