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道景观生态效益营造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3

 浅析绿道景观生态效益营造的策略

郑春苗

公和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310012

摘要: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系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绿道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道植物景观特色营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绿道景观;景观营造;营造策略应用

1引言

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系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绿道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如注重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欧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廊道,新加坡的复合多目标公园连接道系统,日本的城市绿道以及社区绿道系统等。我国的绿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以珠三角为代表的绿道网络规划,将国内绿道的建设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开发初期多考虑的是其功能实际效益,但忽视了绿道的生态效益及其作用。本文以生态为视角,将其与绿道进行结合,在生态方面,对现有绿道规划策略做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

2城市绿道以及植物景观

2.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主要指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由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构成,集生态、健身、娱乐、通行以及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绿道体系。城市绿道的线性空间,是城市中一条特殊的景观观赏线,提供连续而变化丰富的视觉景观效果,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地段,人们可以在其中充分感受城市的风貌特色。通过打造绿道特殊的闭环属性,带动周边土地活跃度和地块的风景效益,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效应。

2.2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顾名思义是以植物为材料形成的景观。植物景观包括自然植物景观和人工植物景观。城市中的绿道植物景观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的设计手法,充分运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形式,或者通过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创作的植物景观。

3城市绿道植物景观特色营造方法

3.1城市绿道植物景观特色营造的一般原则

3.1.1适地适树原则。任何植物的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进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亦是如此。对植物生长起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环境中的各种因子。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根据植物对环境要素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营造城市绿道的植物景观时,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城市绿道所处的不同地段中光照、气温、风力等自然条件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植物进行合理地配置,这样才能使城市绿道的植物景观健康生长、形成生机盎然的城市植物景观形象。

3.1.2特色原则。当代城市绿道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植物景观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失去吸引力。而城市绿道多与城市滨水、城市主要节点以及城市主要干道相邻,最能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因此,城市绿道的特色植物造景应该以本土植物结合绿道本身线性变化为主,并将一些具有一定文化与历史内涵的植物在城市绿道中进行栽植,打造有城市个性的文化意境和绿道景观,从而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凸显城市的地域性特色绿道。

3.1.3多样性原则。就木本植物而言,每一种树木在花、叶、果、干、形等方面的观赏特性就各不相同。只有在城市绿道植物景观中选用多种植物,才能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形成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观。在城市绿道中选用多种植物,便于城市绿道植物景观特色营造时因地制宜地栽种植物。每一种植物的正常生长,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城市中不同地段的城市绿道在光照、湿度及土壤的水分、盐碱度等生态条件上有很大差异,仅用少数的几种植物,难以适应城市绿道中不同地段的各种土地条件。只有在城市绿道植物景观特色营造中坚持多样性原则,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绿道植物景观多种功能的需要。

3.1.4人性化原则。城市绿道的植物景观营造应以人在绿道中的感受为首要考虑因素,满足各类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在绿道中的行为及心理需求。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要了解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活动需求、精神需求,通过营造人性化的植物景观为人们在城市绿道中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场所。城市绿道除了满足不同年龄需求,需重点考虑骑行要求,蜿蜒曲折的绿道能带来视觉冲击及骑行的体验感,植物营造需考虑开阔空间和静谧空间相结合,让人们能更多的参与到骑行绿道这一能带来生态效益的活动中。除了生态效益,更多能起到号召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力作用。

3.2 形成植物丰富多变的韵律及季相变化

3.2.1形成丰富多变的韵律

由于城市绿道的空间形态特殊,主要为带状景观,因此其特色植物景观可分为短轴和长轴上的植物景观营造。城市绿道长轴方向的空间组织应按照一定的韵律,“起承转合”地连接各个空间,形成某种序列。若植物在形态、色彩及质感上的变化过多,会产生一种无序感、混乱感,变化过少则不能体现绿道长宽比值大的特点,还会使整体景观显得单调无趣。因此在城市绿道的特色植物营造应首先把握好植物景观的整体性,根据绿道的功能及主题划分各类植物空间。植物空间之间要设置“过渡区域”,使各个空间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及质感相连接,实现平和过渡,避免景观效果生硬;并且各植物空间要有一定的特点和风格,要有主次划分,统一协调好布局,进而使绿道长轴在整体协调的同时又产生丰富多变的韵律。比如,时间的延伸与绿道空间形态变化的营造。在某一时间段内,不同的植物搭配形成不同的观赏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一种动态的变化。“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在((宫中行乐词八首中一笔点出植物对季相变化的表达,这种表达应用于植物景观营造中,使景随时易的同时,产生可观赏景观的延续性,纵横结合的景观也能够延长观赏期,在冬季过度春季,春季过度夏季的结合点上也可进行重点打造,弱化季节带来的感官冲击,使人们体验更加自由化。

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是空间设计,植物景观营造的核心亦是空间形态的营造。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园林植物空间。它是运用园林造景艺术的布局手法,将各种具有不同形态及观赏价值的植物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立面及平面观赏效果。春季植物景观借助这种不同的空间层次进行营造,基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3个层次。人们的视觉最敏感区域大约在高度1.5~3m的范围内,这个层次在早春时期就成为观赏主体,包含灌木层与部分的小乔木层,如迎春、腊梅等。针对个体来说,在构造景观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个体之间的枝、叶、花的空间组合,甚至包括这些元素的质感、形状等,除此之外,在注重表象的空间组合的同时,还要注重其观赏特质的互补、观赏期之间的继承、与色彩的融合。

另外,植物的时空景观营造可平缓,也可以突出某一时间的季相特征,即把过度感官冲击进行弱化的基础上,重点表达重叠性高的时间段。可以利用较高重叠期的春花植物打造主题景观,发挥春季植物景观营造的生态型、艺术性。植物多变与绿道多变特性,形成丰富变化的绿道植物景观。

3.2.2 重视植物的季相变化

植物是城市绿道景观中唯一有生命的要素,也是唯一能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时令变化的风景。季相变化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季节变化而展现出来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色彩。因此,在城市绿道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可以根据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结合植物的不同观赏点,将不同观赏季节的植物搭配组合或形成各种季相植物专类园,与绿道宽窄大小不一的空间形态,打造特色的时序植物景观。

要充分利用好植物和绿道色彩冲击力的营造。植物造景的优势在于生态自然的颜色,面对高楼林立、水泥钢筋盛行、遍布光污染与尘霾漫天的生活环境,人们想亲近自然色彩的愿望愈来愈急切。植物色彩和绿道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够产生比建筑物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利用园林美学与艺术原理,进行空间上的布局;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时序上的规划;利用不同植物的生理特点,将有生命的植物布置成有生命、会呼吸,会生长变化的景观。如某地地区常用的园林色彩搭配(体现在滨河景观带),时序与空间上均有考虑,如迎春一连翘、樱花一紫叶李、白玉兰一美人梅、樱花一紫荆、连翘一红王子锦带、红叶碧桃一日本绣线菊等,丰富绿道植物景观。

3.2.3与城市的文化、精神相结合。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都体现了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绿道植物景观营造中可把植物文化与绿道景观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一定文化意境的景观。此外,市花及市树是城市精神文化风貌的重要浓缩,更是城市精神内涵的直接表达。在连续的城市绿道植物景观中巧妙地融入市花、市树,能有效地传达出城市的精神和个性,并形成特色的绿道植物景观。再比如,建议将可食观赏性植物应用于相关绿道景观空间。

一是应用于公园绿地中,当绿道穿过公园和城市绿地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植物的习性与生命周期,配置不同的可食植物,兼顾功能性、生态性及经济性,让人们体会到农业生产的特性,促进公众的人际交流,增强大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比如,美国底特律的拉斐特绿地,设计者通过对日照角度的研究,找到最佳日照的角度安放高位蔬菜栽培床,园内有一条薰衣草长廊,行人在其中穿过,探索超过200多种可食植物,几何形的花池保持在同一高度,使视野更加开阔。

二是应用于垂直空间绿化作为一种常见的绿化形式,可以解决用地不足和光照不均匀的问题。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可选用具有攀缘性的蔬菜,如四季豆、西红柿、黄瓜等,既能够观花观叶,又能够品尝果实,一举多得。比如,扬州老城街巷中,围墙空间栽植丝瓜、黄瓜、葡萄、茉莉、月季、木香等植物,将原本单一的围墙空间变化为一幅幅动态的画作,不同季节、景致不同。对于空间比较窄小的绿道,在满足绿道宽度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立体绿化,增加植物空间丰富度。立体绿化多用时令花卉,结合常绿基底植物,打造一个多维度的绿道景观效果。

三是应用于滨河绿道景观,把绿道打造成区域与城市的绿色空间纽带。绿道项目将美化景观的绿化隔离带、滨河景观、公园节点,通过游步道的慢行游憩功能结合在一起,如观潮广场、城市阳台、嬉水栈道等串珠成链。

3.2.4尽量保留原场地的植物。大多数人认为最好住在一个充满记忆的环境里,这样更能引起人的心理共鸣。城市绿道的植物景观特色营造中,应尽量保留原场地的树木和其它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又能留住人们的记忆,创造出让人们更有归属感、亲切感的特色绿道植物景观。另外可设置种植体验区,该区域可由长廊、走廊以及几何形种植池组成。长廊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游人可以休憩交谈,长廊顶部由防腐木架构,上部种植葡萄以及黄瓜等攀缘植物。走廊高出地面4m,如同红丝带跨越河两岸,游人可从入口处上去,将整个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获得不同的游览体验。几何种植池里栽种时令蔬菜,并按照蔬菜习性及形态组合成花境。由于蔬菜的观赏期不同,可定期组织附近居民参与种植,将最后成果与他们共同分享,促使邻里交往。

3.2.5呼应绿道景观功能与主题。在进行城市绿道的植物景观特色营造时,选用的植物品种要呼应相应的绿道景观主题,配置上也要突出各景观分区的植物特色,形成各分区特色植物观赏林,使植物配置与景观主题相协调,在统一中求变化,凸显特色主题。同时植物景观的营造应结合各分区的特定功能,营造与使用者需求相适应的各类植物景观。通过呼应绿道的功能与主题,营造特色植物景观,显著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特别营造的植物景观绿道,综合功能齐全的绿道,使受众人群越来越多,更多人参与其中,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促进地区的生态平衡。

结束语:

现如今,环境问题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绿道的建设在丰富城市绿色空间的同时,改善了社会生态环境,同时也与国家碳中和的政策相符,坚定低碳骑行慢行理念,辅助社会发展,使公共资源共享度更高,进入资源良性循环使用。绿道的建设也应充分分析区域现状,基于适宜性分析进行规划,考虑生态因子,并权衡每个因子权重,运用综合手段对绿道进行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以促进绿道生态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城市绿道网络的规划,是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有助于实现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等的平衡。我国的绿道建设应在吸取国外优秀案例经验的同时,寻找中国特色,顺应自然加以适当改造,建设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绿道系统。通过绿道闭合的环形道路和植物景观营造,让更多人参与到绿道骑行中,以抵消汽车排放尾气,节能减排,增强人们生态理念的建设需要。带动周边可持续消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周边整体环境,从而加快未来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姜卫兵.城市绿道的生态建设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03):116-119.

[2]王洁.城市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成都锦城绿道为例[J].四川建筑,2018,38(06):10-12.

[3]张颖萍.城市绿道中植物景观的特色营造[J].现代园艺,2018(23):156-158.

[4]李琦琳.基于地域视角的乡土景观意象的营造研究——以临安青山湖绿道景观设计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8.

[5]杜泓臻.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域乡村绿道景观营造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8):170-171.

[6]周薇.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大足区绿道为例[D].重庆大学,2020.

[7]贺慧,林小武,余艳薇等.基于SD法的绿道骑行环境感知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东湖绿道一期为例[J].新建筑,2019,(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