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露地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滇中露地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探索

 张启国

通海县植保植检站;云南省玉溪市 ;652700

摘要:文章从云南中南部地区蔬菜主要虫害小菜蛾的形态特征、生物习性、危害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措施及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滇中;蔬菜;小菜蛾;防治措施

云南省中南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6℃左右,是优质蔬菜、花卉的最佳种植区,近年来,滇中地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格局,蔬菜种类包括花椰菜、甘蓝、白菜等数十个品种。但近年来由于小菜蛾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滇中蔬菜的品质,为促进滇中露地蔬菜走上了一条优质、高效、绿色种植之路,农技人员针对蔬菜主要害虫小菜蛾的生物习性,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探索防治方法。

一、小菜蛾的形态特征及生物习性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2。15毫米。全体灰色,前后翅细长,后缘毛很长,前后翅有黄白色的波状带纹。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蛾子停息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接合处形成3个连串的斜方块;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幼虫共4龄,成长幼虫体长10~12毫米,绿色,头黄褐色,头部较尖细,纺锤形,俗称两头尖。身体上有稀而少的黑刚毛。前胸背板上由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蛹长5~8毫米,初为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外被纺锤形茧,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

(二)分布情况

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主要害虫,俗称菜蛾、吊丝虫、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等,属鳞翅目,菜蛾科。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各省蔬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南方菜区为重。北方以蛹越冬,南方则各阶段虫态皆可越冬。越往南,虫害发生越早,发生代数越多,越难以防治,甚至在华南地区可多达20代。

(三)生物习性

小菜蛾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成虫具有趋光性,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藏在植株丛内,日落后开始活动交配产卵,以19~23时段为活动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当晚即产卵。卵多散产于蔬菜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偶尔有3~5粒聚集在一起,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0余粒,多的可达约600粒。卵期4~10d,初孵幼虫乳白色,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幼虫期12~27d,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有时也见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8~14d,田间世代重叠严重,在同一时段内在甘蓝植株叶片上同时有卵、幼虫和成虫,没有观察到有明显有发生代别。雌虫寿命较长,产卵历期也长。小菜蛾喜干旱条件,潮湿多雨对其发育不利。

(四)为害特点

小菜蛾的寄主多达40余种,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白菜、青菜、油菜和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对甘蓝、花椰菜为害尤其严重。年内发生代数多,危害时间长,无明显的越冬越夏现象,2龄以前的低龄幼虫潜入植株叶片的上下表皮之间,啃食叶肉及下表皮,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以后幼虫取食量大增,幼虫危害叶片后形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成网状,严重地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幼虫特别喜欢在植株幼嫩部位和幼苗心叶上为害,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产量及品质下降;留种蔬菜的嫩茎、幼荚和籽粒等也可被害,影响结实。秋季蔬菜受害程度要重于春季。

二、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一)非化学防治措施

1、选用抗害品种,在产量、品质的基础上选择抗虫害能力较好的品种,为抗虫害打下基础。

2、杀虫灯诱杀。利用小菜蛾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推广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按每20-30亩悬挂一盏杀虫灯,诱杀小菜蛾,以及夜蛾类害虫、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可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同时减少杀虫剂使用量,降低菜农防治成本。

3、轮作方式防治。对作物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的连作,拆断害虫增殖的桥梁;已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可以和番茄、莴苣、马铃薯等作物轮作;在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冬、越夏虫源;铲除沟渠田边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降低虫口基数。 

4、性诱杀和性迷向防治。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性诱剂)诱杀小菜蛾,每亩放置10—15个诱芯,10天更换一次,高温干旱季节,7天更换一次,对小菜蛾成虫诱杀效果好,能有效保护和利用天敌;或者在连片种植区每亩田使用30-40根小菜蛾性迷向丝,干扰雌雄虫交配,减少落卵量,减少生产上化学农药使用次数。

5、可利用生物杀虫法防治。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释放上小菜蛾天敌控制危害。适当引进异色瓢虫、中华草蛉、草间小黑蛛等小菜蛾天敌,其中菜蛾绒茧蜂、菜蛾啮小蜂、菜蛾姬蜂对小菜蛾的数量控制明显。

(二)生物农药防治

1、使用100亿孢子/升短稳杆菌悬浮剂50-100毫升、或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33毫升,或0.3%苦参碱水剂166-200毫升,或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100克,或200亿PIB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病毒3克、或0.3%印楝素乳油60-90毫升,亩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

2、合理结合肥水管理,适当选用有机水溶肥增强植株的抗害性。

(三)化学防治措施

小菜蛾因为个体小,生态适应性强,加上生活周期短(气温28℃~30℃时完成一代快只要10天),在生产中防治困难。加上近些年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天敌被大量杀灭,小菜蛾对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在内的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1、采用苏云金杆菌药剂,每亩8000单位/毫升,稀释500~1000倍喷雾。施用剂量不宜过高或过低,重点防治低龄幼虫,特别是1~2龄的幼虫。避免高温时施药,在晴天下午或阴天进行,低于15℃的气温时不宜施药。重点喷施菜叶背面。

2、采用粘颗.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小菜蛾幼虫发生高峰前期,田间低龄虫口密度20~50头/百株用药,推荐用量为200 g /667 ㎡,兑水60 L /667㎡ 喷雾,施1次药能有效防治小菜蛾发生为害,持续防治效果良好,同时对斜纹夜蛾、菜青虫有较好的兼治作用。

3、在小菜蛾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以前,使用1%的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15~25毫升/亩,兑水50公斤喷雾,或者使用5%的氟虫腈悬浮剂,20~40毫升/亩,兑水50公斤喷雾,也可以使用10%的溴虫腈悬浮剂,35~50毫升/亩,兑水50公斤喷雾。

4、亩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毫升,或15%茚虫威悬浮剂15毫升,或10%虫螨腈悬浮剂40克,或2.5%溴氰菊酯乳油4毫升,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在配药时,添加增效助剂激健或奇功可减小药液表面张力,增加药液在植株表面附着,提高防治效果。

5、⑴亩用25%菜喜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⑵亩用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⑶亩用0.3%苦参碱500倍液喷雾防治。上述药剂任选一至两种交替使用,直到危害程度得到基本控制。

三、化学防治的注意事项

1、及时掌握虫情,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于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盛期防治,间隔5-7天再用药一次。

2、蔬菜在收获前7—10天停止用药,以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蔬菜。

结语:针对在露地蔬菜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小菜蛾发生重、防治难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种植者对小菜蛾生物习性、危害特点等知识的缺乏所致,因此,掌握小菜蛾的生物习性对生产者尤为重要,只有在蔬菜生产中科学、适时、合理地运用恰当的防治方法,才能有效抑制虫口密度,保证蔬菜质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1] 张茜,沈娟,等.苏云金杆菌(16000IU)和粘颗.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药效实验报告.农业科学,2019.08

[2] 郑建秋.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