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滑坡案例的滑坡治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1

基于滑坡案例的滑坡治理效果评价

朱海燕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四川成都,610203)

摘 要:本文采用了四川某一滑坡实例进行研究,根据其滑坡形态和土体特性,采取了排水沟+上级抗滑桩+下级桩板墙的治理方案。治理后的滑坡体上部水平变形量减小了约64%,滑坡体下部水平变形量减小了约78%,滑坡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关键词:滑坡;h型桩

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在强降雨条件下的陡坡更易发生滑坡灾害,相关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张俊等[1]针对三峡库区的滑坡案例,建立了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对多个致灾因子进行了评价。吴玮江等[2]分析了暴雨条件下黄土地区滑坡的成因与滑坡特征。郭子正等[3]依据不同滑坡类型建立了滑坡评价体系,提出了滑坡影响因素的加权频率比模型,从而对滑坡灾害进行有效预测。

工程背景

该案例中滑坡周围地形相对平坦,地面高程约为40m,原坡度近65°,坡度过高且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根据当地气象局统计数据,平均降雨量约在1358.6mm,降雨在夏季较为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降雨也对滑坡产生了诱发作用。该滑坡表层为结构松散的粉质粘土,且粉质粘土中含有砾石、碎石等杂质。滑坡下层主要由泥质砂岩组成,该泥质砂岩的粘结力小、强度弱,并且其透水性较大,受水流影响较大,降雨时,坡面下渗的雨水在使泥质砂岩饱和之后,会从坡脚渗出,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案例中滑坡特征,采用排水沟+上级抗滑桩+下级桩板墙的治理方案,上级抗滑桩选用由C型抗滑桩和D型抗滑桩通过连系梁形成的h型抗滑桩,表2为h型抗滑桩的参数取值。板桩墙布置位置为滑坡前缘,抗滑桩截面为1.6m×2.0m,间距5.0m,桩前设置0.2m厚的挡土板,排水沟布置与挡土板前。

2治理工程评价

在2020年7月该滑坡治理工程完工,该月降雨量较大,对比同年6月降雨量增加了55%,但经过治理,该月滑坡体上部水平变形量减小了约64%,滑坡体下部水平变形量减小了约78%,滑坡治理效果较为显著。同年8月份的降雨量到达峰值,相较于7月份,滑坡变形增加速率加快。根据前人研究,进行截排水工程施工可以有效改变降雨入渗边坡土体情况,但在持续暴雨条件下,排水沟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治理效果不明显。

图1.实测值与预计累计变形-时间曲线

为了更为精确地评价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发挥的效应,利用GM(1,1)模型,对6~9月份的滑坡体上部的水平累计变形进行预测,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如上图所示。经过对比,CY04~Y06不超过0.34,PY04~Y06大于0.94,这说明模型的精度较高。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在10月份的滑坡体上部监测数据小于预测值,这说明在短期抗滑桩发挥了较好的边坡治理效果。

3结论

针对该滑坡实例,根据其滑坡形态和土体特性,采取了排水沟+上级抗滑桩+下级桩板墙的治理方案。治理后的滑坡体上部水平变形量减小了约64%,滑坡体下部水平变形量减小了约78%,滑坡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俊,殷坤龙,王佳佳,刘磊,黄发明.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02):284-296.

[2] 吴玮江,王国亚,任路滨,刘兴荣,姚正学,叶伟林.泥流型黄土滑坡的特征与成因[J].冰川冻土,2015,37(01):138-146.

[3] 郭子正,殷坤龙,黄发明,付圣,张文.基于滑坡分类和加权频率比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38(02):28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