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吴梦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430000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及日渐严峻的环保问题,相关部门需要持续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可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均能够起到环境保护效果,为进一步发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作用,可以采用构建评价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引导公众参与、形成联动机制的应用流程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定性分析策略

1.1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法是通过对规划方案在不同时间和资源环境条件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情景,并评价每一情景下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生态影响的方法。

情景分析法可反映出不同规划方案、不同规划实施情景下的开发强度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等一系列的主要变化过程,但情景分析只是建立了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思想方法或框架,分析、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需借助于其他技术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最优情景,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提出调整建议和对策措施。对此,在一定角度,可将该方法设定为定性试验。

1.2专家咨询

专家咨询法是采用匿名方法征求专家意见,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就规划环评而言,专家咨询可应用于规划分析、现状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公众参与等方面。以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为例,专家咨询可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对规划环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其他不确定的问题,可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提出解决思路及解决路径。二是征求相关专家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对规划环评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提出修改建议,为规划环评修改完善提供依据。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1实现环境污染源头治理

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但“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污染事件发生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找出污染源头,对已实施或在实施的规划及项目下达整改通知,涉事单位根据整改要求提出整改方案并完成整改,生态环境部门全程监管。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也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涉事企业为了实施整改方案、治理环境污染,不得不停工停产,这种情况不但对企业正常运营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常态化形式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能有效避免规划及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问题,实现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提高资源利用率

城市建设及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导致高损耗和综合利用率的低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过度开采资源,如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或企业未能做到对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但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未被充分燃烧的煤炭产生的CO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明确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的要求,分区域分阶段对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提出管控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流程

3.1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从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应符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体现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不断改善的要求,体现规划的属性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特征。

评价指标应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资源环境现状调查情况、规划涉及重点环境保护目标,参考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绿色园区评价指标》等规划与标准,针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确定。

3.2选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评价方法应成熟可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130-2019)中各工作环节常用评价方法进行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核查表、叠图分析、矩阵分析、专家咨询(如智暴法、德尔斐法等)、情景分析、类比分析、系统分析、数值模拟、生态学分析法等。

地理信息系统评价方法属于未来主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地学模型分析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和环境保护信息,并且能够预测各种信息动态变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相关数据能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可视化展示,从而实现对关键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动态识别。

3.3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等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公众的集体责任,这里的公众包括了有关单位、专家、工作人员之外的公民。公众参与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公众进行参与的内容有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结论、环境保护措施或者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等。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均可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意见。公众可通过网络链接、报纸、公告等方式获取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并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将填写的公众意见表等提交建设单位,反映与规划环境影响有关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3.4形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两者在评价对象、评价范围和时间尺度、介入时间及评价作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不能互相取代。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总体部署,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约束,生态环境部要求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

两者联动机制构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构建评价时间联动机制,从评价时间来讲,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先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应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体现;构建评价方案联动机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规划布局、产业定位要求,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提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污染防治措施建设要求等,符合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其环评文件可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简化。

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指的是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从而避免区域规划及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影响。为此,首先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流程,以期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提供参考,确保各项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不会破坏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磊.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1):148-149.

[2]张天偶.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1(10):55-56.

[3]张天偶.探析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方面的瓶颈[J].环境与生活,2021(07):52-53+60.

[4]张超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6):45-46.

[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