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及预防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及预防对策探究

李蕊滟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隆昌  642150

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危害性较强,是鸭疫里默氏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鸭传染性浆膜炎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病原特征。鸭养殖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养殖者的数量也不断提升,由于养殖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不规范的养殖方法导致鸭发病率逐年提升,对鸭养殖行业稳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与预防对策。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治疗;预防

前言:鸭传染性浆膜炎具有发病速度、传播速度快的的特征,不仅如此,该疾病还是败血性病症。临床上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表现为心脏、肝脏浆膜表面出现病变。随着我国禽类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鸭养殖也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所转变,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需要鸭养殖者和相关农业服务人员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该疾病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的防控手段,减少该疾病持续性传播的可能性,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一、流性特征

首先,易感染传染性浆膜炎的鸭群为1~6周龄的雏鸭,2~4周龄的雏鸭是该病原菌侵害的主体,而8周龄鸭感染该疾病的可能性相对来说略低一些。成年鸭和产蛋鸭是最不易感鸭群。

其次,鸭传染性浆膜炎不具有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此疾病,但是冬春季节气候较为寒冷时,该疾病的发病率较大,温度低、湿度大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菌活跃的重要因素,此时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有所提升[1]。天气较为寒冷时,为了避免鸭群冻死,许多养殖户会选择密闭鸭舍,通风次数较少,导致鸭舍中的空气不够流通,有害气体也因此形成,对鸭呼吸道产生刺激,鸭的呼吸道屏障遭受迫害,因此感染传染性浆膜炎的几率也在提升。

第三,鸭传染性浆膜炎在不同品种的鸭群中都能够传播,其中最为容易被感染的鸭品种为樱桃谷鸭,该鸭种感染传染性浆膜炎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最为明显。感染后表现仅次于樱桃谷鸭的鸭种为番鸭或者半番鸭,种鸭和产蛋鸭的发病率和病情表现则相对较轻。

第四,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潜伏期不长,一般来说,1~3d就可以出现急性发病的症状,发病率高达80%左右,病死率也可以达到10%~80%。不仅如此,该疾病的流行范围较广,多以地方性流行为主,在周边的所有养鸭场内都可能造成传播。受该疾病侵扰后的鸭群虽然不会死亡,但是会出现体重不断减轻的问题,导致失去市场价值。该疾病在已经造成传播的鸭场中,仍然存在,会造成多批次的鸭感染。

第五,一般来说,养殖场饲养管理方式、环境卫生条件、致病菌毒素和应激因素都是造成鸭传染性浆膜炎问题的主要因素。

第六,携带病菌的鸭和患病鸭能够造成该疾病的传播,遭受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和飞沫等,也可能造成该病菌的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伤口感染,也能造成该病菌的传播。

二、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特征

可以从病情长短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对鸭传染性浆膜炎进行划分,主要分成最急性、急性和慢性等三种不同类型。一般来说,1~2周龄雏鸭可能是最急性的感染者,临床上并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发病较急、死亡较快。2~4周龄的雏鸭是急性病的主要感染源,急性病的潜伏期在1~3d左右。发病时鸭的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下降、睡眠增多、食量减少,同时还伴随着眼睛流浆液性或者脓性的分泌物质,鸭的眼部周围能够看到明显的脱毛。此时病鸭出现厌动、水样腹泻的症状,腹泻液体多为黄绿色[2]。病情发展到后期阶段,病鸭出现精神性问题,头部摇晃、无法稳定站立、两腿伸直、角弓反张。最后,患病鸭因为心力衰竭死亡。而慢性症状的主要感染群体为4~8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10d,患病鸭具体表现为精神状态差、睡眠增多、饮食欲望下降,并且伴随着摇头伸缩、无力行走、腹泻的情况。还有一部分患病鸭会出现头眼歪斜、后退或转圈的特征。通常来讲,慢性感染的病鸭身体质量会有所下降,并且逐步发展成为僵鸭。

(二)病理变化

对患病鸭进行病理剖析发现,病死鸭出现全身浆膜表面纤维素性炎性溢出,具体病变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等,此外,还可能存在脾脏部位出现花斑样病变,心包积液增多,包膜增厚,观察心脏外膜可发现,其上存在大量的黄白色纤维素性物。如果病死鸭感染该疾病的时间较长,那么心包膜位置会存在干酪样渗出,肝脏表面也会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纤维素性膜附着的情况。观察可发现病鸭的气囊壁明显增厚,整体颜色较为混浊,有部分纤维素样渗出物附着其上,附着物的颜色为淡黄色,胸部和颈部气囊会出现明显的病变特征。同时会伴随附有纤维素性薄膜的脾脏肿大。脑膜和脑实质血管会出现扩张和淤血。病死鸭的患病时间越长,就会出现越为明显的关节炎性变化,切开肿胀关节部位,即可发现大量炎性液体流出。

三、预防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会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因此在种蛋和鸭苗引进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管理质量,引种前。对地区疫情进行详细调查,以免引进的种蛋或者鸭苗是从疫区中流出。不仅如此,还需要规划较为合理的运输路线,以免经过疫区。建立健全的检验检疫制度和隔离措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避免该疾病的传播。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鸭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充分学习多样化的鸭饲养管理手段。贯彻落实全进全出的养殖措施,合理调控养殖密度,创设良好的饲养环境,进一步保障鸭舍的干净和整洁,保证鸭舍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这样能够让鸭群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生存。

想要实现对该疾病的科学传播控制,需要加强对预防的重视,养殖户需要对该疾病的流性特征进行掌握,积极创新养殖理念,通过完善饲养管理手段以及疫苗接种的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控制。养殖者需要加强对疾病防控的重视,科学控制疾病的流性和传播,推动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治疗措施

一旦出现鸭传染性浆膜炎,需要在早期阶段用药治疗,如果中晚期就无法发挥良好的治疗有效。根据0.2%的比例,将氟苯尼考放入鸭的饮用水中,让鸭连续饮用5d之后,能够看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鸭感染该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可以使用注射的方式帮助病鸭快速恢复健康[3]。而多西环素、土霉素,根据0.3%的剂量放入水中,让鸭在上午集中饮用后,下午置换成清水,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用20g龙胆草、20g茵陈、10g栀子、10g黄柏、10g黄岑、6g大黄、8g苍术、10g香附、6g甘草,粉碎成末后,用文火煎服,将药液滤至饮用水中,药渣拌入饲料里,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鸭传染性浆膜炎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细菌传染病,如果在鸭养殖场中未能得到科学控制,其致病原就会在区域内周边养殖场进行不断传播和流行,造成大面积的雏鸭感染,影响雏鸭的净化,造成雏鸭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形成僵鸭,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赵娜.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8):210-211.

[2] 熊国文.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 兽医导刊,2021(16):207.

[3] 税青全,罗红秀.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与治疗[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