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

汪凌云   

安徽外国语学院    231201

摘要:唐诗的语言凝练,其中意蕴万千,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很深的了解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很难将唐诗翻译成英文的。这就导致唐诗英译难度较大,国内外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但由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翻译他的诗歌的学者相较于其他诗人还是较多的。其中国内著名的有许渊冲先生等,国外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本课题希望通过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杜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和介绍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关键词:杜甫诗歌英译、翻译理论、句式、意境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歌一直散发着其独特魅力,折射出时代的印章。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经典诗词的传播过程中,翻译是一项极具考验并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因此,本课题选取许渊冲和宇文所安两位翻译家所翻译的杜甫的两篇诗歌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在用词、句法、情感、描绘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功能对等理论、直译在杜甫英译本中的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等一系列特点。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类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I will ascend the mountain’s crest.

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许渊冲译)

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 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宇文所安译)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创作的诗歌作品,怀着少年的凌云壮志,呐喊出“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山顶,那时周围的群山都将变得低矮渺小”的豪言壮志。中西方在一些表达上有相通之处,那么就可以采用功能对等的表达,使原文能与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在许渊冲的英译本,他用dwarf一词生动描写出与其它山峰相比泰山的高耸。其实,在英文中dwarf有与某物相比相形见绌这一层意思。许渊冲dwarf这一词的使用正好与杜甫描写“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即用其他山的小来反衬泰山的高。而宇文所安先生则是尽量翻译保留杜甫诗歌的原汁原味,“绝顶”与“highest summit”相对应,“一览”则是用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轻易明白杜甫所使用的一些词语。总而言之,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翻译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最后的目的都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美。

二、汉英句式特点影响两位的翻译选择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表达效率高。英语力求表达精确,重视句子中的逻辑结构,句子结构规范性高,具有严谨的语法规则性、严密的形式规范程式和主从句有条不紊的组织性。

例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许渊冲译)

The wind blows hard, the heavens high, gibbons howl in lament, isles clear, sands white, where birds turn in flight.(宇文所安译)

登高是杜甫晚年穷困潦倒所创作的作品,第一句描写的场景十分凄凉,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在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版本中,都采用了主谓句式,足以看出汉语的简洁特点,给人以简洁、概括之美。而在宇文所安先生翻译“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时,他则采用从句形式的翻译风格,明确渚是水中小块陆地这一地点,在这一空间上,鸟儿在空中盘旋,足以见英语逻辑结构的规范,尽显英语的理性素质。由此可见,汉英句式特点对翻译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三、

两位翻译家意境选择的不同

意境是中国文艺美学上的一个特殊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范畴,历来被人们认定为一个最难解说的审美概念。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例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许渊冲译)

Grieving for fall across ten thousand leagues, always a traveler, often sick in this century of life I climb the terrace alone.(宇文所安译)

该句中的“悲秋”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但只是杜甫目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境遇,故生出无限悲秋之情。前人对此首诗进行了深挖细究,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八悲:一是漂泊异乡之悲,二是长期漂泊之悲,三是时逢秋日、万物萧索之悲长期漂泊之悲,四是重阳佳节、思念亲朋好友之悲,五是年以暮齿、一事无成之悲,六是孤独无依之悲,七是身患疾病之悲,八是忧国忧民之悲。许渊冲的译本进行了大量的留白,没有将“作客”、“病”直接译出来,其实,作者只要通过合理的推测,也可以在脑中补充大量画面,营造出一幅秋日杜甫托着病体独自登山之景。言尽而意无穷,许渊冲先生正是对中国意境美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才会适当的进行留白,给读诗的人留以想象的空间。宇文所安先生则是秉承不一样的观点,仍坚持英语的理性,将“作客”译为always a travel,将“多病”译为often sick,营造的环境真真切切,让外国读者能轻松地知道这一句所表达出的意境,使人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杜甫的内心之悲。总之,不同意境的塑造有着不同的效果,两位翻译大家的作品都能给其它译者翻译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

四、总结

开展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能够指导我们更好传播中华诗词文化,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为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德凤.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英汉对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宇文所安.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教程[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