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郊野公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郊野公园为例

蒲文洁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44000

摘要

建设郊野公园有利于解决“城市化”问题,改善城郊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高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产业融合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以西安市高陵区郊野公园为例,充分发掘和调研高陵区基础资源和农业产业现状,初步探讨了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

农旅融合,郊野公园,规划设计,高陵区

引言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改善缓慢,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1年)》的发布,我国城镇化发展由传统粗放型模式转为以提升质量为主的集约型模式发展阶段,郊野公园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保护城郊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缓和了城市化问题。

一、郊野公园国内外发展概述

郊野公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英国,20世纪60年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城市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20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护郊野环境,各国在城市郊区建立绿化圈层,以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生态破坏,郊野公园也由此应运而生。我国郊野公园的发展起步较晚,1976年,香港政府颁布《郊野公园条例》,随后相继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建设实践。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很多学者对郊野公园(Country Parks)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在借鉴众多学者对郊野公园解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对郊野公园的定义:郊野公园一般地处与于城市边缘地区,具有改善城郊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无序扩张,连接中心城区与城镇的过渡作用。利用其丰富的自然村落、基本农田、生态林地等自然资源,开展以自然保护为主,兼具农业观光、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复合功能的开放性绿地。

二、西安市高陵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1、项目概况

项目地块位于高陵行政辖区内,高陵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始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是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 。

规划设计地块位于通远街道与鹿苑街道交汇处,规划范围约130.37公顷(1956亩) ,北临西咸北环线,南接高泾路,东西两侧为泾惠七路与泾惠八路。

1.1规划范围

场地现状高三路以北和泾惠七路以西多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分布较为集中,生态基础良好;高泾路以北为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布置厂房、商业、综合办公、加油站等基础服务设施。其中,高泾路以北有一处闲置场地,占地约10.3公顷(155亩),利用现状闲置建筑和坑塘水面,将作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

1.2周边环境分析—关中地区同类型场地分析

休闲绿地主要集中在西禹高速、高泾路、二级网化路和泾渭河沿线。其中包括关中农耕文化展示地“高陵场畔”,与礼泉“袁家村”、兴平“马嵬驿”、泾阳“茯茶镇”齐名,成为城市居民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体验地;依托渭河沿岸治理建设的渭河湿地观光项目;依托泾渭分明自然景观建设的泾渭分明生态观光产业园。

以唐文化为基础,以宗教、地域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综合体的旅游、文化、休闲中心的昭慧广场、水景公园、运动公园等城市绿地。

项目周边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较丰富,多为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区,成为当地及西安周边居民消暑、休闲的主要场所。园区类型大多趋于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且距离较远。因此,本案将打造以突出农业农村元素,展现自然人文风貌类型的郊野游憩空间,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

2、设计策略及思路

2.1设计策略

“减”——减少场地内的低效建设用地,减少低端产业和人口压力,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诚征管理运用成本。

“增”——增效、增产、增收、增绿。

“整”——即土地的综合整治,包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郊野公园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及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分阶段目标的实施综合整治,形成设施配套,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促进地方的农业生产、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统”——郊野公园是一个综合统筹的规划。

“引”——在“两规合一”思想的指导下,统筹规划与土地的政策,对下层次规划进行指导和引导。

2.2设计思路

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守住生态安全的基本底线,将城镇化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减少生态空间内的建设用地。

对分散的“田、路、林、村”统筹集中安排;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

综合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政策,增加公建配套,在土地利用和出让方面,保障集体组织利益建立长效“造血机制”。

3、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原则主要是在不破坏现有的景观要素的前提下。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其关联性,遵循经济性原则与生态性原则。在保护场地内地形、植被特色的基础上,以此为结构搭建变化丰富的郊野公园空间,体现当地真实的自然特征,并结合观赏功能与游憩功能向游客展示自然郊野公园的风采,以达到整治与观赏相平衡的状态。

4、设计内容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及设计原则,文章将着重从水系、植被、园路三部分着重阐述:

(1)水系设计

对于水体要素,规划主要从功能出发,梳理全园水系,形成了“一池两带”的水景结构,奠定了园区山水相嵌的景观格局;并联系园外周边水体,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整体水环境;遵循场地自身水体和地形特色,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以湖、塘、池等为点状,以溪、涧、河水景等为现状,充分展示了基于多样化自然特征的水体景观类型。

(2)植被设计

在建设郊野公园首先应确保原有的森林植被、自然等生态资源不被破坏,充分利用原生态的植物资源,本着生态性原则进行修建公园,这也符合郊野公园设计的初衷。另外还需要根据公园的现状及设计需要制定各区域基调树种和群落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注重地被层与灌木层,在植物的养护上选择少干预,使其呈现一种较为原始的自然生长环境。高陵当地的原生植物有杨树、柳树、槐树、榆树等。其中柳树适合在道路两旁进行种植。为游客进行遮阴。榆树则适合成片种植,显得更有自然野趣。在空间上以原生态的设计手法,将植被资源进行连结成片,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3)园路设计

对于郊野公园而言,建设良好的园道路系统能够为游客提供最为良好的游玩体验。高陵区郊野公园的道路系统设计如下:

主要道路,公园中的主道路为一条在公园内成环状的公路,设计宽度最少为6m,为公园内最宽的一条道路,能够支持车辆和行人的共同使用,两者互不相影响。公园内虽然禁止车辆入内。但自行车可以随意进入,必要时还可以成为应急通道。

次要道路,为主道路的分支。在公园内部连接各处的休憩景观点,宽度为设计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在2-4m不等,为到达个景点必经的道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可以适当拓宽和减少道路宽度。道路类型也以石砖、水泥、沥青等为主,按照实际需求进行施工。

结语

郊野公园的建设能在居住环境优化、生态保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游客提供较为良好的休闲、娱乐功能。本文从农旅融合角度进行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完成了公园内的各项设施景观等要素的设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为我国未来郊野公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公园建设体系发展,为国民建设更加丰富的优质郊野公园。

参考文献

[1]尹玉芳我国郊野公园发展研究综述.中国名城,2017(3).

[2]李泽正,孔德金,王夕倩.景观植物配置中的感知体验.大众文艺。2019(19).

[3]金云峰,杜伊,周艳,吴钰宾,王俊祺。公园城市视角下基于空间治理的区域绿地管控与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实践.城乡规划,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