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恢复治理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风电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恢复治理技术研究

徐飞

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凉山 615500

摘要: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易出现过度开发、工程废料随意倾倒、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滞后等问题。对风电场开展生态环境评价有利于更好的挖掘风电场在完工后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生态恢复治理技术对治理区开展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风电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提高风电场及其周围人民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某风电场治理区概况,并对其开展生态环境评价,采取科学可行的恢复治理技术,望进一步恢复风电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提高风电场及其周边环境整体质量。

关键词:风电场;生态环境评价;恢复治理技术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以风电项目建设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逐渐兴起,但随着风电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随着而来的过渡开发、工程废料随意倾倒等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各地方政府对辖区内所管辖的风电场环保工作进行核查,并进一步推进风电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明确应深入开展风电场上台环境评价及其恢复治理技术研究工作,从根本上减少风电场环境治理区地质灾害隐患。

1治理区概况

某风电场治理区所处地形较为复杂,多为丘陵山地地形且渣坡较多,基本由裸露基岩组成,且土地无土壤,土地表面多由碎石覆盖。大多数渣坡被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所覆盖,渣坡区域内主要以碎石土块为主,且碎石土块颗粒大小不一。根据土壤调查报告得知,某风电场治理区内黏土含量少,吸水性差,透水性较强,且土地肥力差。就调查结果而言,大部分渣坡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区常见树种如连翘、油松等分布稀疏,密度低。

2风电场生态环境评价

近年来,国家、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愈发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以风电场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基于此,相关部门对某风电场治理区开展生产环境评价工作,具体如下:

2.1植被破坏评价

某风电场治理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原因是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并没有经过科学处理,乱堆乱放在渣坡处。风电场修路开山建设中所产生的废料,一般遵循就近堆放原则,造成某风电场治理区内工程废料遍布,侵占林地,植被破坏严重,致使治理区生态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不协调。此外,治理区灌木区域植被分布稀疏,覆盖密度低,严重影响治理区生态环境美观。

2.2废渣堆放评价

渣坡是风电场建成后的遗留问题,是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建设废渣,施工单位为确保工程进度,并未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建设废渣,这些废渣被随意堆放在丘陵、山地斜坡处,形成一个扇面形状,严重侵蚀丘陵、山地原本坡体,同时由于废渣覆盖,丘陵、山地斜坡处的植被无法正常生长,严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生态环境评价时,发现某风电场治理区存在大量渣坡,且渣坡大小、规模不一,均存在植被覆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3风电场恢复治理技术

3.1恢复治理思路

(1)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治理思想[1]。在开展治理工作时应增加植被覆盖率,并根据季节、地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尽量以野生灌木丛和常见的乡土树种为主。

(2)坚持以恢复植被覆盖率为中心,在开展治理工作时应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对治理区内部进行合理规划,就地取材。

3.2恢复治理技术

3.2.1整治地形与渣坡

在开展整治工作前,应对风电场治理区地形、道路、施工现场等进行综合治理,为后续风电场治理区开展恢复治理工作奠定基础[2]。同时,应对治理区内渣坡开展整理工作,将渣坡内巨石、废料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为后期植被种植、绿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2.2开展挡墙工程

可在治理区内修建若干段挡墙,修建位置应选在较为陡峭的边坡下方,以此来防止岩石滑落和渣坡崩塌,同时,挡墙还能够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稳定废渣、减少洪水冲刷而造成的渣坡腐蚀、松散现象。通常情况下,应以地表为基础,在地表上方0.3-0.5m处建立挡墙墙体,再在挡墙墙体下方开设直径在10cm左右的排水口若干个。

3.2.3开展截水沟工程

截水沟工程是风电场治理区生态整治工程的重要环节,开展截水沟工程有利于规范水流运行线路,减少洪水冲刷、腐蚀渣坡及治理区绿化整治工程[3]。同时,截水沟可在雨季时将雨水收集起来,并通过沟渠统一排水,以此来美化环境。

3.2.4开展绿化工程

针对治理区植被密度低、覆盖率低等问题,应开展相应的绿化工程。在开展绿化工程前,应针对治理区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需要等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应重点关注植被选种、种植方式等工作内容。

(1)植被选种:根据某风电场治理区地形地貌分析,治理区树种应选择油松、桧柏等。治理区草种应选择蒿草等[4]。同时,根据治理区土壤类型及土地特点,应选择鱼鳞坑植树绿化和渣坡覆土植被绿化两种综合治理方式。

(2)种植方式: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首先,渣坡中下部应采用鱼鳞坑植树绿化方式种植油松、葛条等树木。其次,渣坡上部应覆盖蒿草。最后,渣坡顶部应种植桧柏等树木。此外,挡墙周围也应种植油松等树木。

4风电场治理区工程完工后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利用生态恢复治理技术开展风电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具体如下:

(1)风电场治理区工程有利于消除风电场在建设后对放低生态环境的破坏,消除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进一步美化人民生活环境[5]推动当地生态发展。

(2)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理念,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地形地貌。

(3)能够进一步改善风电场治理区生态环境,促进风电场发展,恢复风电场建设项目形象,确保以风电场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4.2生态效益

利用生态恢复治理技术开展风电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不仅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还具有积极的生态效益,具体如下:

(1)通过开展挡墙工程、绿化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渣坡,减少渣坡滑坡和岩石崩塌发生的可能,能够有效控制地质灾害事件,保障风电场治理区周围居民安全。

(2)通过开展绿化工程,能够增加风电场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电场生态环境治理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风电场施工阶段废渣随意堆放而导致的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等问题。基于此,相关部门可利用科学可行的生态恢复治理技术,如:整治地形与渣坡、开展挡墙工程、截水沟工程、绿化工程等进一步推进风电场治理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利用恢复治理技术,一方面,风电场所种植的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风电场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隐患,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当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贝耀平,汪锡彪,鲁健,等.安徽省低山丘陵区风电场生态环境问题及植被恢复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21(11):3.

[2]何飞,王林,廖洁.湖北风电场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方法与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0,46(8):6.

[3]陈健冬.风电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J].节能与环保,2021.

[4]罗进选,熊利锋.风电场区域环境变化与风蚀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