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筋骨散热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通络筋骨散热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王德财1,邱峰2刘柏年2

1北京市航天中心医院 100049;2北京乙馨康骨堂诊所 100192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筋骨散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通络筋骨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络筋骨散热熨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症状改善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及治疗后三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及治疗后三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1周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6.67%,对照组分别为67.85% 和53.57%,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筋骨散外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方法简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外熨法;腰背肌筋膜炎;中药;通络筋骨散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指因寒冷、潮湿及劳损等因素诱发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1]。主要以腰背部弥漫性钝痛、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局限性重度疼痛、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较高,占腰背痛患者的20%-30%[2]。目前本病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有效治疗方法不多,诸多报道应用筋针疗法、电热针、刮痧等方式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复发率高,若操作不当可出现局部血肿等并发症,治疗难度更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发现,通络筋骨散热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 本课题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患者均来源于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门诊患者,男21例、女29例。年龄40-59岁,中位数51岁。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方面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因出现皮下血肿、晕针脱落3例病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研究》(第3辑,1997版)诊断标准。

①多有劳损或外伤史;②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为主;③查体可见局限性压痛明显伴有弥漫性疼痛,腰背部肌肉僵硬或轻度萎缩,有时可扪及“条索状”、“纤维炎性”结节,重压有酸痛感,常见压痛点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④疲劳、潮湿或受凉后症状加重;⑤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⑥排除骨折或脱位、肩周炎、骨结核、细菌性炎症、骨肿瘤等疾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腰背肌筋膜炎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59岁之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排除糖尿病、严重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肺血管疾病和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②伴有严重精神疾患,不能配合的患者。

1.5治疗方案 

1.5.1对照组

患者取坐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腰背部,详细按压查找3个压痛敏感点并做标记,常规压痛点碘酒消毒,4号针刀垂直进针至皮下组织后缓慢进针,待出现酸胀感后停止进针,

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之后针尖端做横向或扇形的摆动动作、最后做斜向或不定向的划摆动作,使横向粘连、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切记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压迫伤口粘贴创可贴,每周1次。针刀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无明显异常反应即可离开诊室。

1.5.2治疗组

通络筋骨粉,具体用药:透骨草20g、威灵仙35g、仙鹤草20g、西红花10g、当归20g、白芷20g等。中药全部同仁堂中药房提供,选取上药依次加入到研磨机内进行研磨,得到基药粉末,过100目筛,取适量细致基药粉末加入到容器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甘油进行混合搅拌,制成糊状药剂,得到透皮贴制剂成品。将患者待贴敷的部位清洗干净,以敏感压痛点为中心涂抹药膏,药物范围为10cm,药物厚度为2mm,然后用10×10cm医用贴膜固定好,之后固定加热垫加热30min,中药外敷6小时后取下,每日1次。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评分[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该评分将疼痛范围

划为0-10分范围,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痛不可忍,患者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自行评定。

1.6.2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进行制定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局部无压痛,无痛性结节、条索状物,随访半年未复发。

(2)好转:活动基本正常,局部压痛减轻,结节、条索状物减少或消失。

(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1.6.3

安全性指标观察期内是否有不良反应;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1.6.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所有的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及治疗后三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及治疗后三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结束后一周

治疗结束后三个月

治疗组

30

8.24±0.51

1.23±0.25*#

1.01±0.35*#

对照组

28

8.19±0.65

5.34±0.19*

5.01±0.45*

*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1周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 和96.67% ,对照组分别为 67.85% 和53.57%,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临床疗效比较n(p/%)

组别

N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0

21

5

3

1

29(96.67)*

对照组

28

3

6

10

9

23(67.85)

*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3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疗效比较n(p/%)

组别

N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0

23

4

2

1

29(96.67)*

对照组

28

3

2

10

13

23(53.57)

*P<0.05,与对照组比较

2.3安全性评价

   治疗14天后,2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都未见异常,心电图无改变。治疗组中患者敷药区域于第6天出现轻度皮肤瘙痒,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并继续完成治疗疗程;对照组1例患者因晕针、1例患者因局部出现皮下血肿而脱落。

    3.讨论

中医认为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外伤劳损而致筋络痹阻、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腰背部慢性疼痛,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复发[4]。 敏感压痛点为骨骼肌内可触及之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中医则定义为局部筋络痹阻所形成的具体病理产物。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热疗、红外线疗法、刮痧、微波、激光、按摩等,可暂时可有舒缓作用,但远期疗效不佳,很难达到痊愈。我们经过临床试验发现,通络筋骨散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有确切疗效。组成成分为西红花、透骨草、威灵仙、仙鹤草、当归、白芷。方中西红花为莺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消肿止痛祛瘀,透骨草、威灵仙以舒筋活络,仙鹤草、当归、白芷理气散结活血,经特殊工艺炮制后共奏通经活络、化瘀止痛之功。而热熨法可以借助药力和热力直达病所,可促进渗出液的回流吸收、加速局部纤维组织粘连的分解,改善病位的血液循环,加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小针刀疗法可在慢性疼痛期进行松解剥离粘连组织改善患者症状,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局部软组织粘连及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疼痛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三个月后的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亦明显好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1周后和三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 和96.67%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临床证实,通络筋骨粉热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佳,而且不良风险极低,该方法简便有效,可广泛用于腰背肌筋膜炎所引起的慢性疼痛,疗效机制尚不清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柳更新.中西医结合临床疼痛治疗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9-210.

[2]陈立典,吴毅.临床疾病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2-33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4]李晓莉,曾军神经阻滞与小针刀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分析「Jl河北医药.2012,34(18):2795一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