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感染管理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强化感染管理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张晓丽,郭慧,杨雅琴

东台市人民医院 感染科  江苏省东台市  224200

摘要目的对感染科护理中应用强化感染管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在感染科护理中加入强化感染管理,对强化感染管理的措施进行制定并落实,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 对照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两组数据差异大(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水平、安全实践操作能力、紧急事件应对能力、无菌观念和护患沟通能力评分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加入强化感染管理措施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对于患者来说,能够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各项临床指标,促进其早日康复出院,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能够提高其护理水平与专业能力,改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强化感染;管理;感染科;护理;应用效果

医院有着众多的科室,其中感染科室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感染科收治着各种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且病人的病情尤为复杂,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科常见的疾病种类较多,例如艾滋病、甲肝、乙肝、手足口病等[1]。感染科对于患有感染疾病的病人,除了开展对症治疗以外,也要进行护理管理,通过护理管理来阻断传染源,确保科室护理人员、医生和病人的人身安全[2]。为探究感染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强化感染管理的具体价值,特选择我院在2019年5月到2021年1月之间的感染科住院患者100例展开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9年5到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我院的感染科住院病人100例和护理人员16例。住院病人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一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一组进行强化感染管理。护理人员负责落实护理方案,同时将16例护理人员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护理管理组,一组为强化感染管理组,每组8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均值为44.29岁,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均值为44.29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未体现明显区别(P>0.05),护理人员中两组均为女性,常规管理组年龄24-45岁,均值34.22岁,学历大专4例,本科4例,强化感染管理组年龄23-46岁,均值33.29岁,学历专科3例、本科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未体现明显区别(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文员会成员一致举手表决批准实施,所有入组人员在阅读相关知情同意书之后签字确认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由常规护理组护理人员实施临床护理,具体包括:结合科室相关规定定期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使其对风险防控与操作有更多认知和了解,并定期进行考核。

  观察组:由强化感染管理组护理人员实施临床护理,具体包括:(1)详细讲解有关于临床护理操作、职业暴露防护、个人防护安全等相关知识内容。促进感染科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安全风险的防护。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以及图片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此外,为了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精准的进行操作,确保自身皮肤粘膜完整,应做到规范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在争取病人同意后进行护理操作。为保证顺利开展临床护理实践,应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其次,为了使感染科护理人员自身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可是应重点关注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若发现护理人员存在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干预,疏导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也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护理人员参与,讲解一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做到情绪的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相关知识。此外,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加以科学的分配,采用弹性排班制度,尽量降低护理人员工作负担。第三,增加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来组织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互相讨论与倾诉,多组织科室内部团建。能够构建良好的同事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归属感和信任感,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建立工作责任心,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2)消毒隔离管理。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作为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大医院感染强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将感染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并要求全院的成员参与,可以用国内外感染引起的不良事件作为案例,并且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标准,让领导充分了解感染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并给予应有的支持,特别是对于消毒灭菌隔离工作的管理。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赏罚分明。科室要想顺利开展感染管理工作,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培训部门成员,将医院感染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中,并强化检查力度,如有问题一定要及时的改进,设置奖惩措施,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强化学习消毒相关规范。作为医院的管理人员,在感染科工作中一定要了解关于灭菌与消毒的有关知识,从而在临床中正确应用,对于消毒的各种方式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从而做到对于消毒灭菌工作真正的做到位,保证临床消毒灭菌质量。院领导也要高度重视小路灭菌工作,购置相关的现代化设备。作为科室的护理人员,也要掌握设备的使用方式和特性,例如环氧乙烷灭菌器,如无法严格封装或采用了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导致灭菌失败或物品受到污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

[3]。第三,加强对于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管理,对消毒灭菌器械的进货进行严格把关,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消毒灭菌医药及器械和设备市场,对市场进行大力的监管,保证市场所流通的消毒灭菌药物、器械、设备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当前,医院感染科对于新购进的消毒灭菌药械也要加强审核和管理。协助医院的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不给假冒伪劣产品使用的机会。在进货的时候,药剂科也要检查相关的证件,避免三无产品进入医院。最后,加强监测消毒灭菌效果[4]。对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需要观察消毒灭菌的具体效果。这要求参照相关的消毒技术规范,对各种灭菌参数进行观察,利用监测资料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处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3)实施精细化的护理方法。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强化感染护理小组,由主管、护士、护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共同进行讨论,结合病人的不同特点、病情对护理方案进行个性化制定。此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加强,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开展[5]。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过程的监督,如发现有不规范行为立即进行纠正,督促改正,防止发现院内感染。要求结合不同病人的病情和特点,对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进行培训。例如,在工作中要对无菌操作进行严格执行,严格遵照“七步法”进行手部卫生清洁,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的针头等锐器要进行科学的处理,防止发生锐器刺伤。此外,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将感染病相关的知识告知病人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能够积极配合临床工作,从而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提升。对于病人进行心理干预,使病人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改善,从而有更积极轻松的心态,便于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安排合理的交接班制度,对于探望病人的人数进行限制,在探访过程中需要穿戴防护服,防止其他人员出现感染的情况。为病人营造轻松愉悦,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开窗通风,做好房间内的卫生打扫工作。强化对病人的隔离处理,防止传播感染源,保障医院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

1.3.2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

1.3.3两组病人各项临床指标。

1.3.4由专人设置护理质量评估表格邀请护理人员填写,表格内容包括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水平、安全实践操作能力、紧急事件应对能力、无菌观念和护患沟通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n/%)

组别

例数

低血糖

压力性创伤

深静脉血栓

跌倒

输液不良反应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50

2

2

2

3

4

13(26.00)

观察组

50

1

0

0

0

0

1(2.00)

t

12.229

P

0.000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50

17(34.00)

25(50.00)

8(16.00)

42(84.00)

观察组

50

20(40.00)

27(54.00)

3(6.00)

47(94.00)

x2

4.324

4.292

5.294

6.392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两组数据差异大(p<0.05)。见表2.

表3 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下床活动时间(h)

术后进食时间(h)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50

32.19±1.22

54.21±3.10

7.22±1.33

观察组

50

6.83±1.10

24.32±3.10

4.03±1.10

x2

4.292

5.391

6.392

P

0.000

0.000

0.000

2.4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比较

  对照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水平、安全实践操作能力、紧急事件应对能力、无菌观念和护患沟通能力评分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比较(分)

组别

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水平

安全实践操作能力

紧急事件应对能力

无菌观念

护患沟通能力

对照组

90.19±1.12

89.29±2.19

18.10±1.33

17.57±2.18

18.29±2.56

观察组

95.32±2.29

94.22±2.11

21.29±.102

20.01±1.11

20.11±1.28

x2

4.409

4.922

5.922

6.493

5.3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发展较快,更新速度也非常之快,互联网信息手段也充分发挥在医学诊疗技术当中。在社会中,人们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医学有关知识,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会对于自身的健康以及医院的护理服务有更高的要求[6]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必须要加强消毒灭菌工作[7]。从而有效地改善医疗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

。作为医院的重点部门,感染科收治的患者有着不同类型的疾病,所以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也较高。感染科的高风险,使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感染科包括多个不同的部门,如艾滋病门诊、肠道门诊、呼吸发热门诊、肝炎门诊等。作为科室的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着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内心感到焦虑、紧张的同时也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发生几率,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身心负担。但是以往临床的管理表现为刻板的填鸭式传输,对于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风险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不高,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在感染科进行系统科学的护理管理[8]。由于传统的感染科护理管理意识不强,且管理的方式不够有效,容易滋生一些护理管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例如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输液不良反应跌倒。静脉血栓、压疮等引起医疗纠纷,也使得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本研究通过强化感染管理的管理理念的实施,侧重对于感染的预防,在以往的护理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的感染预防工作,同时也全面加强了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管理[9]。另外,通过护理人员对于病人管理的强化,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发生交叉感染的问题,降低了护理管理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近年来,由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通过强化感染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科室的护理风险事件。符合本次研究结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 对照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两组数据差异大(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水平、安全实践操作能力、紧急事件应对能力、无菌观念和护患沟通能力评分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这说明采用强化感染管理之后,住院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对于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感到更加满意,也促进了病人的身体早日康复。同时也说明管理人员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学习感染知识的积极性,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详细讲解感染科护理人员如何进行安全风险防护,能够促进护理服务的水平的提升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另外也发现相比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来说,强化感染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职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在医院感染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加入强化感染管理措施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对于患者来说,能够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各项临床指标,促进其早日康复出院,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能够提高其护理水平与专业能力,改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邓春蕾,彭娜,马廉亭,等.标准化护理在神经外科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5):321-323.

[2]周水红,谭红略,杨金莲,等.个案追踪方法在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2020,36(8):724-724.

[3]方萍,王玲,张蔚,等.护理风险管理防控精神科封闭病房医院感染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21,36(16):77-80.

[4]刘丹,王伟,张亚楠,等.利多卡因凝胶在神经外科肿瘤切除病人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22,36(7):1311-1313.

[5]鲁喆,刘帆,颜文,等.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口腔门诊应急护理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5):695-698.

[6]张岚,王晶晶,李静,等.目标管理方案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的临床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11):1655-1660.

[7]程晶,李哲英,吴慧,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0,35(16):8-10.

[8]葛萍,杨岩岩,安贝贝,等.1例手术切除感染创面后使用简易VSD治疗4期压力性损伤的护理[J].护理研究,2021,35(24):45-6-4508.

[9]徐思璞、丁萍、李蕊、魏媛媛、向梅、邵宜波、张磊、高彩虹.安徽省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12):1076-1081.

[10]王楠,明敏馨,赵娜,等.基于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数据的综合医院感染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