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学旅游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关于研学旅游的初探

刘德正  ,李艳艳

武汉市交通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研学旅游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国家明确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综合素质的国家战略高度。本文在明确研学旅游的内涵和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研学旅游的现状,明确提出了研学旅游的创新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研学旅游的质量,促进研学旅游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游;发展现状;创新策略

一、何谓“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由青少年学生作为旅游主体而开展的获取知识、体验生活的校外集体活动。学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旅游活动,让学生投入到真正的社会环境,感受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的活动。

二、开展研学旅游的意义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家孔子就带弟子周进行游学,可见我国古代就有研学旅游之风。近年来,政府多次发文鼓励倡导研学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把研学旅游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国家战略高度。研学旅游如此重要,具体的意义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研学旅游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俗话说“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体验各地的民风民俗,在旅行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

(2)研学旅游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研学旅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提高综

合素质的机会和平台,研学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研学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让学生独立面对旅行中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相互协作。“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还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在旅行中学生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精神。

三、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

(1)社会对研学旅游的观念认识不强。现在大部分学校和家长仍然是偏重于成绩,普遍缺乏素质教育理念和研学旅游意识。同时,由于一些旅行社和教育培训机构对研学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市场上一些研学旅游产品质量堪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导致家长对研学旅游的不认同,认为研学旅游就是出去玩,对孩子没多大好处。

    (2)学校缺乏研学旅游课程标准。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推进研学旅游的政策,但是中小学还没有完善研学旅游课程标准和针对性的研学旅游课程体系, 研学旅游教育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研学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针对性地把各个学科相关知识和研学旅游相结合,如何在研学旅游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市场优质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现在很多旅行社和教育培训机构所推出的研学旅游产品,就是简单的把市场上的旅游线路稍作修改,添加上一些文化元素和教育元素,而没有把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知识构架和教学内容等与所要研学旅行的景点、活动项目、文化内涵等进行对接,导致“游”与“学”相分离。市场上还比较缺少真正符合中小学生“学情”和不同年龄特征, 教育性强的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

(4)研学旅游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现阶段,从事研学旅游的讲师主要分为高校 兼职大学生和专职导游员。高校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活力,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能够容易拉进与青少年学生的距离。但是大部分大学生缺乏专业培 训,带团出游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而专业导游人员虽具有丰富的带团经验,但由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无法更好地达到研学旅游的“教育性”目标。 既懂得教育规律、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又具有深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团队服务经验的“研学 导师”十分稀有,无法满足逐渐扩大的研学旅游市场的需求。

四、研学旅游的创新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课程。研学旅游,注重的是“学”与“游”的有机结合, 因此,研学旅游质量的高低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学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能做到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学校、旅游机构以及教学人员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解除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如对待世界与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拥抱大自然,自主参与到研学旅游的教学活动中,用实际教学成果得到家长的支持,彰显研学旅游的教学育人功能。

(2)加强研学旅行的产品开发。研学旅行的地点远近程度各不相同,普遍来讲, 低年级的学生以周边地点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以省内或者省外为主,达到一定条件的还可以境外游。 针对不同地点,应设计合理的安排,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进行,以地点的远近程度确定研学时长。 其次,开发研学旅行的文化资源时,应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将本地文化融入旅游资源中。

(3)教育和培训并举,培养专业研学旅游服务人才。目前,“研学导师”的数量还非常稀少。一方面, 江苏可以利用自己的高校众多、高等教育发达的优 势,着力加快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可以将 研学旅行作为高职、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一 个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行业协会,加大 对现有景区、景点讲解人员、导游员的培训,优中选优,使他们掌握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科学化、趣味化的研学旅游服务。

总之,研学旅游活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旅游活动中收获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能够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采取有效地对策避免研学旅游活动中各种问题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研学旅游事业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利剑.旅游资源视角下漳州研学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20(13)

[2].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发展策略.[J]当代旅游. 2021(1)

[3]郑艳丽.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福建茶叶. 2019(12)

第一作者简介:刘德正(1981- ),男,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工作单位:武汉市交通学校

第二作者简介:李艳艳(1981- ),女,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工作单位:武汉市交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