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强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强化分析

乐永强

东台市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东台市 224200)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进行强化分析,阐明安全驾驶、安全行为及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系统全面的对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特点与强化方法进行阐述分析。结合目前驾驶员驾驶习惯、行为问题等实际情况,对如何强化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给予建议提出,侧重分析道路汽车行驶安全规定、驾驶人行为准则、心理状态及核心素养等,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

前言:

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强化对规范驾驶人素质、行为及安全行驶十分重要,是推动基层党建与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保障。然而现阶段有关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强化等研究多而不精,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规范安全驾驶行为强化《交通法》教育、加强安全驾驶意识培养与社会公德引导、提高驾驶员道路驾驶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对推动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培养、巩固道路交通安全意义重大。

一、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强化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道路交通事故较多、城市交通安全面临挑战也明显增加,如何提升汽车行使安全、保障道路交通运行稳定一直被受诸多学者关注。其中,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强化尤为关键。调查后发现,人的主观意识与安全观念对汽车安全驾驶尤为重要。因此,需对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进行强化,提高安全驾驶思想及观念。其重要性如下:第一、保证道路安全及汽车行驶安全,通过对驾驶人安全意识强化,让其树立安全思维、安全观念,并在驾驶途中进行规范操作,按照安全准则与规定进行科学驾驶,对减少道路事故发生、社会稳定发展意义较大。第二、保证驾驶人自身安全与行车稳定,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比较大的为“斗气车、随意车、无序车、无证车”等,均会导致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且斗气车、随意车、无序车、无证车均以驾驶员自身素质、安全意识及驾驶心态紧密相关。因此从驾驶员自身安全、稳定驾驶层面来讲,强化其安全驾驶意识也尤为重要。

二、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强化面临主要挑战

1自身驾驶技能问题影响安全意识强化

自身驾驶问题也很会造成其问题的发生,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但受驾驶员自身技能与专业水平影响,在实践与理论层面没能掌握其精髓,易导致因教师技能问题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如在道路交通与汽车安全驾驶理论学习中缺乏对道路交规制度、道路交通信号等进行要点掌握、正确辨别,则会导致因理论常识薄弱造成安全意识下降。在实践层面如对专业的驾驶技术、技能与重点缺乏日常练习、掌握等,也会导致不按规定、不好规范等开展违规、违法驾驶行为,易造成问题的发生。同时,在汽车基本构造与原理方面多数驾驶员不了解。实际行使中对汽车性能或故障的缺乏科学判断、及时处理,安全意识会迅速下降,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强化中需从理论、实践等方面入手。

2驾驶员自身性格情绪及道德素养问题严重

经过统计后发现,目前我国多数交通事故均与驾驶员自身情绪、性格等有关。汽车驾驶不是简单的交通出行或车辆操作,而是基于社会道德、安全保障的一次规范活动行为,即对自身安全负责,也要对社会或他人安全负责,社会公德与思想品质尤为关键。但分析后发现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强化中解决个人问题十分关键。首先在汽车驾驶中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自身情绪失控,出现违规违法行驶情况发生。典型为怒路症,情绪发生波动后安全意识为零,并会出现恶意抢道、拼道、别车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其次酒驾等情况也较为严重,部分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安全驾驶与安全保障,思想麻痹后出现酒驾行为,甚至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影响自身及他人安全。最后社会公德缺失也是导致安全意识下降、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社会公德主要是指驾驶员在汽车驾驶中以自身利益为主,缺乏考虑他人、考虑社会,行驶中违规情况经常出现,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驾驶员行驶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问题影响

驾驶员在汽车行驶中均会受客观环境、外部因素导致的突发性决策,即驾驶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如前方车辆受情况影响突发变道,对后车驾驶员造成影响,一旦此时后车驾驶员心理素质较差,应变能力不强,则会导致判断失误,易造造成道路事故发生。驾驶员心理素质也体现在环境分析、危机承受与积极应变方面。环境分析是指通过对客观环境进行理性分析,进行针对性的预判与应变,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前提,一旦缺失则会总成诸多问题发生。危机承受能力是指驾驶员在面对安全危机中理性把控、风险转移能力,如该能力缺失则会导致行驶风险发生。积极应变是指驾驶员的积极心态、应变意识,如该方面缺失则会导致消极驾驶情况发生[1]

三、强化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主要途径及措施

1规范安全驾驶行为强化《交通法》教育

针对目前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培养及强化要求,需根据《交通法规》等相关内容,加强交通法规的理论培训、实践操作与行为准则规范。首先加强驾考层面的理论学习及教育考核,强化安全驾驶意识必须从理论基础入手,对交通概念、安全法规、道路驾驶准则及汽车行驶道路规定进行体系架构,以全面考核、内容考核、实操考核为主,提升驾驶员理论安全驾驶的法规、秩序理解,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加强实操层面的驾驶安全教育,针对汽车驾驶安全的重要性,在《交通法》教育当中需强化道路行驶的安全培养,将交通规则、行车准则、道路交通指示灯、车道行驶规则等进行细化讲解、量化考核。观察驾驶员行车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行为状态是否正常等,在行车途中是否按照安全规定有序行驶、合理变道超车等。

2加强安全驾驶意识培养与社会公德引导

人的情绪与行为直接影响汽车安全驾驶,针对强化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重要性,需侧重从人的角度层面入手,开展其针对性的安全意识培养、思想道德教育。首先以案例宣传为主,组织驾驶安全意识薄弱的驾驶员进行集中教育。案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影响性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分析整个案件中驾驶人操作、行为及情绪变化的三者影响。让驾驶人感受到案件过程中缺乏安全驾驶意识的严重后果,并让其每个人发表自身感悟,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其次培养驾驶员的规范操作、驾驶行为,对汽车原理与结构进行掌握了解,不仅要具备熟练的驾驶技能,更要掌握与了解汽车功能、结构模块与故障影响等,一旦发生故障会第一时间树立安全驾驶意识,降低或消除故障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最后从社会公德入手,对存在的怒路症、憋气车、英雄车等不良驾驶习惯、行为及心理等进行引导教育,消除自私心理提升社会公德及社会安全责任,全面强化安全驾驶意识。

3提高驾驶员道路驾驶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

首先需对驾驶员的道路应变能力进行培养,可采用模拟行驶、应变训练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对道路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风险发生进行模拟,驾驶员可根据外部实际环境进行针对性调整,即培养客观分析、理性应对能力,包括临时变道、强行超车、超速行驶、复杂道路等方面的应对能力培养,并以《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为主,对其内容进行细化分析、量化讲解,培养驾驶员的风险躲避、化解能力。其次培养驾驶员强大的心理素质与事故处理能力,在车辆驾驶中驾驶员会遇到诸多问题,心理素质培养十分关键,因此需采用积极心理引导、安全心理引导等开展安全驾驶意识培养[2]

四、结语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明显提升,汽车作为百姓出行重要工具,其重要性越发重要。道路安全与规范驾驶是保证汽车安全运行、驾驶人及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强化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规范安全驾驶行为强化《交通法》教育、加强安全驾驶意识培养与社会公德引导、提高驾驶员道路驾驶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为全面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诗平.提高机动车驾驶员安全驾驶能力的有效路径[J].汽车周刊,2022(1):2.

[2]魏春德,刘小杰.关于我国汽车安全驾驶影响因素的分析[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