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7
/ 2

论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谢华荣

432922198108112617

摘要:目前,全世界近4%的土地已经城市化,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这一数字每10年将继续增长4%。随着世界的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绿色城市在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人类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面舱是国内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变化对区域气候环境乃至全球碳循环过程都有重大影响。地面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城市和绿色碳容量是城市绿地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之一,但与其他农业系统相比,目前很少研究地面和地面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和机制。碳循环的变化和绿色土壤的生态效应仍未确定,受人类密集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壤固碳能力

引言

有机碳是农业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估计土壤中的有机碳是大气的两倍,植物中的有机碳是大气的三倍。因此,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能力不仅与土壤肥力有关,而且与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整个农业微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关。近年来,领土秩序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计划。按照高质量农业建设文件的规定,今后的土地改良必须遵循数量、质量、生态和恢复的概念,实现农业数量、质量、景观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多种标准。因此,填土领域的工业趋势是污水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

1土壤有机质的功能

有机土壤质量的积累提高了土壤质量,促进了土壤功能,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力和土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生物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壤结构的发展和对土壤化学过程的双重控制进行协调,具有多种环境服务功能。这些功能的主要特点是①通过提供生物量和能源生产②保护土壤的生物多样性。③提供营养、水和肥料。④稳定二氧化碳排放;⑤改善物理土壤结构;⑥还包括一种生物活化,它刺激代谢活动,刺激矿物在土壤微生物中的作用。随着土壤生物的深度、组成、结构、功能研究、生物分离、生物发现、定量和鉴定、土壤有机丰度、组成、结构和生物动力学分析,最终有机质研究终将由“黑箱”抵近“白箱”。

2绿地土壤特征

作为城市化的一部分,人口和非农业活动集中在市中心,各地区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化是城市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绿地通常是人工土壤,与天然土壤不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活动是土壤开发开发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有助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在养分循环中具有各种特征。强烈的人为干扰、城市绿地构成明显的负荷、土壤养分下降和空间变异。受到土壤植物保护的绿色土壤通过保持地面水位高于原始土壤来防止直接辐射,抑制全球变暖和蒸发。这些条件有助于土壤工程和传入干扰土壤,从而增加土壤渗透。分解滴滴改善有机土壤利用和养分利用,提高结构稳定性、湿度和森林复盖率。但是休闲活动可能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矛盾的影响。另一方面,游客的行为提高了土壤强度,降低了土壤水分,阻碍了植物的生长,从而降低了生物量和生物量的比例。另一方面,包括人类饮食吸烟和畜牧业、土壤生物在内的密集旅游活动正在增加。这是因为它提供了额外的有机来源,如食物残渣、煤、娱乐残渣或灰烬粉尘。此外,城市土壤的可溶性盐含量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城市系统的土地状况也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土壤生物和湿度明显高于低经济区,ph值和土壤密度明显低于低经济区。

3土壤固碳措施

3.1整治前提前规划

在项目实施前,应提前制定出相应的土地恢复方案,围绕土壤高碳要求,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挖掘工作应严格遵循疏浚平衡原则,尽可能保护原土,准确计算挖掘量。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先对表面叔土进行净化。然后,根据计算的填筑量,进行填埋,然后去除表面熟料,注意使用有机肥。土壤恢复过程中需要农田恢复的污水系统简化了农田灌溉,保证了土壤含水量。农田保护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环境,优化农田生态系统,挡沙治沙,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有机氮和碳含量。

3.2明确保护性农业介导下SOC固定的微生物−团聚体−矿物协同作用机制

地球上生物量的实际存在是呈现高二氧化碳机械的基础。通过改进有机二氧化碳的分组分离技术,可以准确分析有机二氧化碳排放的组成、结构和丰度。此外微生物是SOC阻塞的关键。从同位素技术和组织方法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准确鉴定微生物群落保护性农业定向景观与碳循环功能的关系,是破解马铃薯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活微生物的动态积累,代谢过程有助于分析SOC开发的机制。注意有机碳的实际稳定性是由骨骼和矿物的物理储存以及化学途径造成的,即使微生物主导有机碳的产生和碳的流失。从而,保护土壤物品免受微生物和植物煤危害的明显机制以及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的反应将成为研究的先导。

3.3优化农田耕作技术

土地复垦后土壤肥力下降迫在眉睫。直接种植作物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害。为了调整土壤恢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必须改良土壤,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施肥时应注意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重点是改进耕作方法和农艺技术。土壤适宜耕作,结合深耕、绿肥种植、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进土壤蓄水,营造良好的作物种植环境等措施。着力完善播种方式,推广免耕播种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田耕作成本,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3.4生物质炭

它是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下低温热解生成的有机物的固体混合物。原料可以是农作物秸秆、茄子、家畜排泄物、稻壳。近年来,它在实现农业土壤固碳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生物质炭是一种稳定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土壤惰性炭草。只有5%的碳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释放到大气中,20%以上的碳固定在土壤中。据估计,如果能够将农作物秸秆、茄子和其他类型的碳转化为生物质,而不是直接燃烧到土壤中,全球碳排放量将减少12%至84%。国际生物燃料组织估计,到2040年,只要使用农林复合经营,每年将减少3.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从世界农作物秸秆利用的角度来看,生物质低温热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对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结束语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也是土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壤高碳排放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生态土地整治工程,通过土壤成分的改造和调整,大大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平衡,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然而,不合理的前期规划、不适当的固碳措施以及表层土壤结构和质地的破坏,直接影响土壤颗粒的变化,加剧土壤颗粒的渗漏,影响有机碳的积累。为应对这一变化,整治前应提前规划,完善农田肥料技术,优化农田耕作方法等固碳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质量,逐步优化新形成的土壤成分,提高土壤释放水平。

参考文献

[1]焦蓉.土地整治对土壤中有机碳影响及固碳措施探讨[J].南方农机,2019,50(19):88.

[2]王汝梅,张俊阁,韩雷,张丹.土壤固碳管理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9,39(08):18-19.

[3]把余玲,王欢元.土地整治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及固碳措施[J].绿色科技,2018(14):6-9+19.

[4]师晨迪.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185+189.

[5]张凤祥,刘海涛.土壤固碳能力受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