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巧用茯苓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7
/ 2

黄元御巧用茯苓心得

上官雪丽,朱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探讨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茯苓效用,辨析黄元御学术思想。《长沙药解》认为茯苓味甘,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其具有利水燥湿、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之用,为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黄元御根据脏腑气机运动原理对药物进行分类,对临床用药及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黄元御;长沙药解;茯苓;脏腑气机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黄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家,其穷尽一生潜心医学,精研中医经典,独创新说。其对本草有独特见解,取仲景所用之药贯穿《伤寒论》处方,分类排列,著成《长沙药解》。黄元御一生善用诸药,其用药经验散见于《长沙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著作中,茯苓即是其临证常用药物。茯苓为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在《四圣心源》中自拟方有140首,其中有78方运用甘草,足见黄元御对茯苓的重视[1]。《长沙药解》中载有:“茯苓,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湿,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2]。”基于黄元御脏腑气机运动的药物分类方法,兹对《长沙药解》中茯苓效用进行辨析。

1 茯苓之性

茯苓,又名云苓、松苓、茯灵,来源于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通过临证经验,黄元御认为茯苓味甘,气平,善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味甘能补益虚损、缓急调和、渗泄水湿、养心安神[3]。一般认为,茯苓具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之效[4]。《伤寒论》中五苓散治太阳伤寒,汗后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己土湿陷,乙木抑遏,木郁生风,肺津伤耗,以茯苓行泄湿之功。茯苓入脾、胃经,黄元御谓“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脾胃为五脏气机之枢纽,强调中土,方能阴平阳秘。茯苓入肾、膀胱经,黄元御将药物分为土、木、金及水火四卷,茯苓为水气用药。

2茯苓之用

2.1利水燥湿,泄饮消痰

茯苓味甘,甘能渗泄水湿。其善除汗下之烦躁、水饮之燥渴。汗下之烦躁,黄元御谓“以汗下亡阳,土败水发,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参、甘、姜、附温补火土,茯苓泻其水邪也”。水饮之燥渴为水饮停留在心下,土湿使津液无法上腾于舌,是以木郁风生,肺津伤耗,故出现燥渴。茯苓泄水燥湿,中土得以运转,津液自生。茯苓为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淋癃泄痢、崩漏遗带皆因水泛土湿,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风木郁陷,水道疏泄无力而致。《长沙药解》曰:“以汗泄脾阳,己土湿陷,乙木郁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茯苓健脾利水,冲和淡荡,以和水土[5]。《长沙药解·茯苓》篇中五苓散、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泽泻汤、茯苓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四物汤皆取其泄水燥湿之功。

2.2善安悸动,最豁郁满

茯苓善治气鼓、水胀、反胃及噎膈。腹满乃土湿木郁,气滞于脾土;悸动为风木郁发而成。《长沙药解》中苓桂甘草汤治汗后脐下动悸,欲动奔豚。风木郁动,是生振悸。心下悸者,枝叶之不宁,脐下悸者,根本之不安。脐下振悸,根本动摇,则奔豚作矣,因于水旺土崩,而根本失培也。以茯苓泄水而燥土也。《伤寒》苓桂术甘汤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又复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吐下泄其脏中之阳,风木动于脏,而气上冲胸膈,复汗以泄其经中之阳,风木动于经,则身体振摇,缘水泛土湿而气郁动也。以茯苓培土而泄水也。茯苓泄湿消郁,木土冲和而风木畅达。

脏腑气机运动

黄元御基于“中气升降”的脏腑气机运动原理对药物进行分类,分为土、木、金和水火四类。黄元御认为“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茯苓利水燥湿,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长沙药解》曰:“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痢淋浊,吐紐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中风癫狂,惊悸遗精,反胃噎膈,泄秽吞酸,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痛,伤风齁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究其根原,悉缘土湿。”《四圣心源·五味根源》中认为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左降。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不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中宫之土。土是水火金木四象的中枢之气,左旋则化木化火,右转则化金化水,实为四象之父母。正是因为火不苦、水不咸、木不酸、金不辛,所以才产生了滋养万物,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甘味。具有坤土特性的中焦脾胃原本是无味之主,而四象之酸、苦、辛、咸,皆是中焦脾胃壅遏郁滞而造成的。盖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藏,而作诸味。调和五藏之原,职在中宫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火位于上,水位于下,水寒而下润,火热而上炎。人之生也,火水必交,交则火胎于坎而水不寒,水孕于离而火不炎。水火相交,爱生湿气,土位在中,是以性湿。火燥水湿,自然之性。土生于火,而土之湿气,实化于水。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己土左旋,坎阳东升而化火,戊土右转,离阴西降而化水。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自此以往,阳火渐亏,阴水渐盛。火复而土生则生则人存,水盛而土崩则人亡。茯苓的效用归纳与黄元御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思想及“水寒、土湿、木郁”的病理观相一致。

讨论

黄元御研读《伤寒》、《金匮》,基于脏腑气机运动原理对所载162种药物进行分类排列,著成《长沙药解》。其贯通《内经》之理论和仲景之方药,汇通医和《易》之理,阐发五运六气,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借前人之识说明药物在气机运动上和脏腑之相关性,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长沙药解》中归纳茯苓味甘,入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作用为利水燥湿,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郁豁满,符合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黄元御穷其一生,精研经典,独创新说。《长沙药解》不拘于古人,不盲目抄袭,理法方药贯通,以方是证。相较传统对茯灵功效的认识,黄元御更偏向重视脾胃中气升降。《长沙药解》中对药物的分类解析,对临床上指导用药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不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杨必安.黄元御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黄元御.黄元御著作十三种[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张静雅,曹煌,龚苏晓,等.中药甘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J].中草药,2016,47(4):533-539.

[4]田双双,赵晓梅,刘勇,等.茯苓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8):1734-1744.

[5]王亚伟.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4466)

[作者简介] 上官雪丽,女,硕士研究生,E-mail:1049982374@qq.com

[通讯作者] 朱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huying08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