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1
/ 2

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尹惪劭

青岛市市北区建筑工务发展中心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城市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集地,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中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核心。从古至今,城市的建成建设必然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急速扩张的同时,城市特色却在缺失,城市记忆正在逐渐模糊,因此,深入发掘城市特色,探索城市发展历史及文化,对于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济南虽位居北方,既有北方城市的浑厚,也有江南小城的秀丽,清澈甘甜的泉水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泉水孕育了这座城市,给予了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老城区内有四大泉群,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小泉池的身影,泉水数量之多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济南因此也被称为“泉城”。建城以来从未迁移城址,对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与文化传承

引言

青岛市历史城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要素富集,文化底蕴丰厚,当前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青岛市历史城区正处于全面起势、腾笼换鸟的大好时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留住城市珍贵的历史记忆,努力建设活力、时尚、方便、温馨的历史街区,让百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基于此,本文探究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1历史城区的相关概述

历史城区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这一城区区别于其他城区的“根”和“脉”。所谓的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老城区。对历史城区进行城市更新是实现历史城区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历史建筑单体→历史建筑群体→历史街区→历史城区”,按照这一逻辑,将不仅是保护空间范围的简单扩大,而是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视野的拓展和站位的提高。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不仅在于现存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更在于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外部空间配合形成的城市整体格局。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个性问题,也有各国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这一过程中,加强立法、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是必须的一环。“历史城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遗产布局分散,处于弱势文化地位,又不便于监管,因此更需要法规、规划和标准来保障,更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来落实。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完善法律法规、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尽快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施工工艺、材料、部品、色彩标准,用成体系的、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和方法推动工作取得更大成果。”邓庆尧认为。历史城区保护还应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历史城区保护是涉及到民生和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站在城市发展全局考量、统筹谋划,以市民需求的迫切性为优先级逐步推进。要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

2存在的问题

中山路南起兰山路、北至胶州路,是青岛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与青岛的渔业码头、商贸关联密切,由通往前海的乡间小道逐渐演变成了海滨货运道路,老青岛人称之为大马路。中山路长1295米,1897年德占时期被称作斐迭里街,1914年日占时期被称作静冈町,1922年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一百多年来,这条路从一条通往海码头的货运道路发展成为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作为曾经青岛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上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很多老牌店铺:位于中山路146号甲的老饭店春和楼始建于1891年,连通了中山路和河北路的小吃街劈柴院可以追溯到1902年,位于中山路141-1号的帽子老店盛锡福创立于1911年,位于中山路131号的老照相馆天真摄影初创于1921年,坐落中山路97号的中国电影是青岛市最早放映国产电影的电影院,位于中山路168号的老店亨得利源自1924年,目前涵盖了钟表、手表、眼镜等多个行业。中山路也是青岛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报社:红砖楼为1901年创办的《胶州报》,海军俱乐部为《青岛公民报》,中山路6号为《青岛公报》和《联青晚报》,中山路58号为《民国晚报》,中山路74号为《青岛晨报》,中山路160号为《济南日报青岛版》。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新建的现代化建筑破坏了原本中山路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还有一些商家和住户在传统历史文化建筑周围违规搭建的外延建筑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风格统一的传统德式建筑风貌,影响了道路建筑的整体风格。其次,由于中山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大多数都还作为商业店铺使用,很多商家私自在建筑外墙上搭建了风格各异的大型广告牌,对传统建筑造成了一定规模的破坏,影响了建筑外观。此外,在劈柴院等棚户区较为集中的区域有很多小吃摊和杂居住户,带来了严重的火灾隐患。

3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建议

3.1坚持重点突破、典型示范,打响老城焕新“主动仗”

青岛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与改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有机结合、统筹实施,特别是2019年以来,全面开展新一轮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行动,把具体工作纳入全市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重要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市攻势作战方案等重要文件,细化为五大类攻坚任务,每类任务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完善清单化管理、闭环式运行体系,确保各项计划目标任务高效推进。行动开展以来,按照“常态保护、留改并举、活化利用、点面结合”工作理念,坚持“一街区一规划”,重点开展中山路四方路有机更新示范片区和4条美丽示范街区建设,启动22.4万平方米保护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稳妥推进城市更新,累计建成3个公共停车场、新增650余个停车泊位,完成11条道路整治提升,建成1个街区广场、口袋公园,街区品质显著提升,承载力持续增强,城市更加精致、方便、温馨。

中山路17号

3.2坚持文化传承、多元融合,塑造美丽城市“新名片”

历年来支持有关政府部门、高校、专业人士和民间爱好者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陆续出版了《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建设》《胶澳发展备忘录》等30余部著作,成功发布《光影中山路》《市南印迹》等一批研究成果,举办“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岛论坛”“故宫走进青岛”“中山路光影秀”“尚街里·夏日市集”等一批活动,打造蝴蝶楼、公主楼、花石楼、地质之光等104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展馆,发挥充分老舍故居、梁实秋故居等20余处名人故居的聚集优势带动文化消费,开展了青岛啤酒厂、国棉五厂、耐火材料厂等一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使历史城区成为展示青岛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窗口和时尚地标。

结束语

当下,青岛正站在未来看现在,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业态重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环境提升等紧密结合,相信焕然一新的青岛历史城区,将继续传承岁月积淀,留下更多“最宝贵”的城市财富。

参考文献

[1]高景祥.青岛市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外立面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0.000252.

[2]马歆宁.基于数字技术的青岛里院保护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0.000262.

[3]王孜.青岛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究与分析[D].东华大学,2020.000360.

[4]林伯玮.基于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0.000030.

[5]雍玉婷.基于历史视角的青岛园林绿地布局特色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