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防汛防内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浅谈城市防汛防内涝

韦国强

身份证号:3728011973061064**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快速且过度的城市开发导致城市灾害应对能力降低,内涝成为城市通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如何持续、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城市防汛;防内涝

前言:当前,城市化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暴雨洪水频率增加,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加深,影响范围也不断加大。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洪涝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频繁发生的城市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内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城市防汛防内涝已迫在眉睫。

1、城市内涝及内涝治理体系

 按照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界定,房屋底层进水或道路积水超过15cm积为内涝。内涝是造成城市日常社会经济活动停滞或交通中断的积水状态。城市内涝治理体系分为大系统和小系统。小系统是指由排管网和排水渠系组成的排水系统,大系统则是指包括内涝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措施、地表(包括道路)排水、小系统、城市蓄水空间和内涝承泄区(河湖、海洋)在内的蓄、滞、渗、排措施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内涝治理体系。最近有一个流行概念—“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大系统中雨洪源头、过程消化和蓄水空间拓展等,这些措施因兼具城市内涝防治、水质净化、生态与环境改善和景观美化等功能,而在世界各国城市水管理中得到普遍重视和采纳,被称为城市水问题的“最佳管理实践”。

2、城市内涝的原因

2.1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主要依靠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用水、工业废水、雨水都需要先进行排水处理,根据水质、水来源的不同在排水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排水系统,格格排水系统的综合可以称之为排水系统体制。排水系统体制选择不合理将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城市内地方道路宽窄、地下综合管线多的情况下就无法安装污水管,且该地区也难以收集到污水,如在该地区建设就会造成资源呢浪费。城市内部建设的截流井倍数与实际需求不符,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雨水管管径过小,截流管达不到使用标准,导致雨水通过截流井流入城市河道内;前期建设在此方面节约资金,却导致后期城市经济发达后无法满足城市排水需求。

2.2城市自然地理环境改变导致自然排水能力退化

当前,城市内部的改造和规模的扩张速度更快,使得城市自然地理环境改变,大量原本的自然地貌或农业地貌变成了都市地貌,城市水文、地质状况发生变化,硬质化的地表,使得地面下渗量锐减,地面雨水集流时间迅速地减小,很快就形成洪峰,造成河道雍水顶托,地面积水。很多变成开发用地的沟渠、池塘、湖泊使城市发生暴雨时失去调节功能,扩张的城市面积使增加的雨水量大大超过雨水系统的泄水能力。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退化,使原本脆弱的排水系统更是雪上加霜。

2.3城市道路系统

在暴雨冲刷下,携带杂质和各类有害物质进入自然水体、土壤或大气环境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道路设计时,通过抬高路面并在其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的方法隔断雨水,减轻污染。此外,路面铺装也改用新型透水材料,以保证雨水快速下渗补充地下水源或经过滤、沉降、收集等一系列过程变成可以清洗路面、浇洒植物的回收水源。这些理念得到了多方认可并用于实践,但实际效果依然未达预期。一些海绵道路仅在人行和步行区域作出了调整,车行道路依然维持透水不足、下渗困难的现状。此外,已改用透水铺装的人行区域也存在部分因下基层仍采用二灰土等不透水材料而未实现真正透水的情况。

3、城市内涝防治建议

3.1透水铺装

 在挑选道路铺设原材料时,应选用具备出色透水性的材料。这种材料不但符合有关规定,并且还可以合理地为改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确立扎实的基础。可是,应当留意的是,当将透水铺装运用于具体路面表层时,最底层要保证优良的透水性实际效果,便于路面上的雨水能够渗透到地底。一般来说,在铺设过程中将碎砂作为铺设原材料,能够更好地渗入雨水并能够承担较高的路压力。

3.2加强城市排涝管理

我们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内涝能力进行评估,完善内涝管理系统,明确责任分工,做出有效的奖惩措施,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感。另外建立健全的排涝设施,配备专业的管理和施工人员,加强城市建设的宣传工作,使人们清晰的了解到内涝对城市的危害及对人们财产造成的损失。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各部门做好本部门工作,同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保护好城市的基础设施,做好城市的绿化建设,尽量多的保留原有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对城市进行排涝工作。

3.3高、低区径流雨水分流输送排除,新老区系统各自独立

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一般建于高地,但随着城市外延、人口的集聚,逐步向场地较平整、地势较低的所谓亲水的近水低平地域拓展,甚至直接占用湿地、水体滩涂岸线,雨水排除系统高低区、新老区共用。高区径流雨水对低区管网系统内涝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应完善管网系统、新老区系统各自独立,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泵排为辅,减小高区对低区内涝的影响。

3.4PP模块式蓄水池应用

PP模块式蓄水池是一种新型的雨水储存系统,主要作用就是用于雨水收集,该模块的主要材料是聚丙烯,能实现高程度蓄水的储水工作,整个模块的设计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结构上都十分独特,抗压能力极强,在设计过程中应按照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要求确定蓄水池的容积。PP模块式蓄水池可以收集来自建筑小区内屋顶、花园、草坪、铺地区和车道的雨水,增加城市综合管网蓄水和供水的能力。PP模块式蓄水池安装于地下,可按需设置于绿化、道路、城市、小区、工厂、景观、园林、绿化带、体育馆、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下,不占用地面空间,且不会影响景观效果。PP材料耐酸碱、抗老化、无异味,其外壁光滑不易滋生细菌。PP模块贮水率高,应有不小于95%的贮水空隙率,抗渗防漏性能非常好。PP模块蓄水池是当前海绵城市中雨水回用系统的重点、难点,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可有效改善城市内涝的问题。

3.5排水系统改造,排水标准提高

 如今,受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影响,按过去方式笼统推算雨水流量而设计的排水管渠已不太适应当下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降水、人口以及区域重要性等因素,在提高设计重现期的基础上根据雨水排水的内在规律重新推算暴雨强度公式,再按区域特点和实际用途设计出满足当下需求的高标准城市排水系统。此外,还可引进国外排水系统建造模式,将传统排水系统划分为微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3个子系统。从微排水系统方面建立一些基于LID理念的分散式、小尺度雨水设施;从小排水系统方面完善城市管渠,实现雨污分流;从大排水系统方面解决超出前两个系统排水能力的雨水问题。

3.6以道路行泄通道规划为主

我们应结合城市横向及纵向分布,分析收纳水体情况,根据城市防治内涝的实际标准,进行雨水储蓄设置规划,然后再通过道路排水,对前期防涝分区进行充分了解,清楚城市每个地区雨水量超标现象,并对该现象做出汇集路径分析,确定该城市前期内涝积水程度,并对其就进行分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完善城市排水体系。

结束语:城市内涝是我国现代城市多发的自然灾害之一,这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城市过度建设等。为了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还自然蓝天,促进城市的发展,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海生虎.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9年19期.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3]王峰,颜正惠,黄伟乐,等.城市雨水内涝成因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1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