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项目冷缩电缆头制作安装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深圳某项目冷缩电缆头制作安装应用分析

江茂山

深圳市朗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518000

摘要: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实际制作中,注重制作细节上的控制,完全遵守电缆头制作对环境与电缆的要求,并在制作之前,做好技术交底与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明确制作的技术标准,为电缆头的制作打好质量基础。

关键词:冷缩电缆,电缆敷设,线耳,中间头制作

由于10kV 电缆冷缩终端头与线路上其他设施相比较为脆弱,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保证制作技术运用的准确性,以防止由于技术上的不足,降低电缆头制作的质量,导致引发作业安全问题,可能会留下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所以要在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实际制作中,注重制作细节上的控制,完全遵守电缆头制作对环境与电缆的要求,并在制作之前,做好技术交底与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明确制作的技术标准,为电缆头的制作打好质量基础。

1冷缩电缆制作的工作原理

冷缩电缆制作的工作原理:利用冷缩管的收缩性,使冷缩管与电缆完全紧贴,同时用半导体自粘带密封端口,使其具有良好的绝缘和防水防潮效果。用弹性体材料在工厂内注射硫化成型,再经扩径、衬以塑料螺旋支撑物构成各种电缆附件[1]

2工程概况

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施工图纸范围内的建筑、安装、调试工程。包括:线路本体工程、线路试运及拆除工程等。计划由新圳美站新出线至原有线路首端环网柜改接或与原有电缆进行驳接,并在新出线路加装户外环网柜;同步对个别线路进行负荷切割和与其它线路进行联络,从而减少旧圳美站线路负荷电源转接至新圳美站施工期间停电时间。

本期10kV迁改线路较多(现状32回出线),涉及迁改范围较广,且施工期间停电次数较多,同时迁改过程中存在交叉施工的现象。为方便建设,计划本次迁改施工作业面按区域划分:施工区一作为永久阶段施工,施工区二三四作为过渡阶段施工[2]

3电力电缆敷设

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电缆敷设必须严格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2)的要求施工。根据电缆长度和截面,选用的牵引绳长度比电缆长30~50m。牵引绳连接必须牢固。其连接点应选用防捻器。布放电缆滑轮,直线部分应每隔 2.5~3m 设置直线滑轮,确保电缆不与地面摩擦,所有滑轮必须形成直线。弯曲部分采用转弯滑轮,并控制电缆弯曲半径和侧压力。电缆允许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下表规定。在关键部位应有专人监视(如转弯位、管口、与其他管道交叉的部位)。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隧道、电缆井和人井的防水层。电力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并联使用的电力电缆,如设计没要求时,其长度、型号、规格应相同。电缆敷设时,可用人力拉引或机械牵引,电缆应从电缆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磨擦拖拉。对于较重的电缆盘,应考虑加装电缆盘制动装置。电缆走动时,严禁用手搬动电缆及滑轮[3]

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敷设电缆时,机械敷设电缆速度不宜超过 15m/min,并监测侧压力和拉力不超过允许强度。在较复杂的路径上敷设电缆时,其速度应适当放缓。机械敷设时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不宜大于下表数值。电力电缆在切断后,应将端头立即做好防潮密封,以免水分侵入电缆内部。若电缆沟内并列敷设多条电缆,其中间接头位置应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0.5m。

电缆敷设完后,在电缆沟支条排列时按设计要求排列,金属支架应加塑料衬垫。应遵循电缆从下向上、从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原则。

4冷缩电缆制作安装工艺流程

4.1冷缩电缆终端头制作

冷缩电缆终端、电缆中间头生产厂家不同,安装工艺要求也不相同。具体安装工艺按配套的安装工艺说明书安装。按下图所示尺寸剥切:电缆外护套剥除 500mm-800mm,内护套留 10mm,钢铠留 30mm,打磨钢铠,电缆外护套断口以下约 150mm 长度擦抹干净。接地线尾部卷曲一小段,塞入电缆三叉中心,然后绕三相铜屏蔽一周,交叉穿过后向下引出,在外部用恒力弹簧压紧它,经过钢铠时再用恒力弹簧卡紧, 用 PVC 带包紧恒力弹簧,防止松散。用填充胶填补三叉部和恒力弹簧之间的间隙,再用 PVC 带包住三叉部的填充胶。在外护套断口下约 30mm 处先绕一层红色密封胶,放好地线,再压上一层密封胶。

套入冷缩分支套至三叉根部,先向上逆时钱方向接出指端的塑料条,然后向下接出大端的塑料条,使分支套自然收缩在电缆的三叉部。在分支套下部约 50mm,用尼龙扎带把地线扎实在电缆外护套上,防止拉扯地线时,损坏准缩分支套。把冷缩护套管分别套入三相电缆,端部搭盖分支套 20mm,在上部逆时针方向抽出塑料条。让冷缩护套自然收缩在电缆的铜屏蔽上。

对比电缆的安装位置 ,从顶部向下量取 “ 线耳孔深+5mm+Amm+30mm”,剥去多余的冷缩管。冷缩管要用 PVC 带包绕后再用刀环向割,严禁轴向切割。在冷缩管上端,保留铜屏蔽层 10mm,在铜屏蔽层上端保留半导电层 20mm, 其余的仔细剥离,保证电缆绝缘光滑无损伤、无刀痕。

量取线耳孔深加 5mm,在顶部剥离绝缘,露出电缆线芯。注意不要损伤线芯,并用砂布稍加打磨线芯。用半导电带接伸 150%把铜屏蔽和冷缩管的端口包绕薄薄一层。用清结纸一次性清洗电缆绝缘,待清洗齐挥发后在绝缘表面涂抹少许硅脂。从电缆的半导电层断口向下尺寸 B,用 PVC 带作好终端的安装定位标记。套入冷缩终端,下端部靠准定位标记,在上端逆时针方向缓缓接出塑料条。

对比线耳和密封尺寸,如果线耳不能穿过密封管就先在终端上套上密封管, 再压接。户外应使用堵油线耳。对比安装位置,压接电缆线耳,锉掉毛刺。用填充胶填平电缆和线耳的间隙。在填充胶和终端端部套上冷缩密封管,抽出塑料条,记密封管自然收缩[4]

 


4.2冷缩式电缆中间头制作

两根待接电缆两端校直、锯齐。如图所示将电缆剥开处理。剥切半导电层时切勿伤绝缘。锉光剩余铠装表面,清理外护套表面,并将剥切口以下外护套及内护套打磨粗糙。


按 E=1/2 连接管长+2mm 切去绝缘层。半导电层末端用刀具倒角,使半导电层与绝缘层平滑过渡。用细砂纸打磨绝缘层表面,以除去残留的半导电颗粒。在剥开较长的一端装入冷缩接头主体,拉线端方向如图所示。


装上连接管,进行压接,锉平连接管上的棱角、毛刺,清洗金属细粒。测量


绝缘端口之间的尺寸 L,然后根据 L 的一半,确定中心点 D。从中心点 D 量 300mm在一边的铜屏蔽上找尺寸校验点 1。用清洗巾清洁绝缘层表面,清勿反复使用。待清洗剂干燥后在绝缘层上均匀抹一层硅脂。

在半导电层上距半导电层末端 20mm 处的一记号为收缩定位点。将接头对准收缩定位点,抽去支撑条使接头收缩,在接头收缩超过中心标志后马上校正按头 中心点到尺寸校验点 1 的距离。

抹去多余的硅脂。在中间接头两端的半导电层用砂布打毛后绕防水胶带(涂胶粘剂一面朝里)直至中间接头上。拉开铜网,在装好的接头主体外套上铜网。将铜网半搭接缠绕在中间接头上,按图示两端头用恒力弹簧固定在铜屏蔽层上, 并用白色电工胶带缠绕包裹以防弹簧松脱[5]


将三相并拢,用切下的填充物填于三相的缝隙之间(不要搭在内护层上),再用白色电工胶带将三相电缆简单缠绕一下;使用黑色阻燃胶带从一端铜屏蔽半搭接缠绕到另一端的铜屏蔽,但不要绕到内护层上。

将两边钢铠表面用砂带打光,然后将钢铠地线端头尽量展开,钢铠地线的端头按图示固定在钢铠上,并用白色电工胶带缠绕包裹;将两边外护套断口附近

100mm 之内打毛,将防水胶带从一端外护套缠绕至另一端外护套上,来回缠绕直至将配套的防水胶带全部用完。

戴上橡胶手套,打开铠装带外包装口;(注意:包装打开后的铠装带必须迅速只用,否则将硬化。)从一端搭接外护套 120mm 半重叠绕包铠装带至另一端, 并搭接外护套 120mm;然后回缠,直至将配套的铠装带全部用完,铠装带最后端口用白色电工胶带临时固定,完成后最好 30 分钟内不要移动电缆。

电力电缆竣工后,在运行前应通过以下实验方可投入运行:绝缘电阻试验、直流耐压试验和泄漏电流测量及电缆的相位检查。

5结论

通过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项目案例证明,在高压电缆敷设中采用冷缩工艺制作的高压电缆终端头。通过与高压电缆系统一起进行交流耐压试验,验收合格率达到 100%,耐压全部一次通过。因此,高压冷缩电缆终端头的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及工艺要求,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加强工序质量控制,确保了工程质量,保证高压冷缩电缆终端头100%的合格, 耐压试验一次通过,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一期)110KV圳美变电站迁改工程之配套10kV线路迁改工程整个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薛坤朋.10kV电缆终端头制作,试验及安装注意事项[J].农村电工,2020,323(3):47-48.

[2] 李通,李顺尧.10kV电缆终端头烧毁故障的分析[J].电工电气,2020,276(12):77一79.

[3] 刘昊K.高压电缆冷缩头制作故障及控制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9,(31):102-104

[4] 谭志坚.高压冷缩电缆终端头制作和交流耐压试验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安装,2016,(4):44-47.

[5] 王海国.吴玉帅.高压热缩电缆终端头制作工艺要点[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