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档案史料的挖掘与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地质资料档案史料的挖掘与利用

秦要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   400000

摘要: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真实记载,蕴含丰富的档案史料资源,具有现实价值与历史价值。本文阐述地质资料的特点与属性,分析地质资料的档案资源与史料价值,探讨其挖掘与利用的途径与方向,以拓展和提升地质资料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能级。

关键词:地质资料;档案史料;开发利用;服务方向

引言

企业档案史料是由企业文件转化而来,经过整理、分宗被专门保管的史料。企业档案史料是原始史料。由于企业档案史料大部分来源于机密文件,制定文件的人当时考虑的只是眼前要解决的间题,不考虑日后文件的流传以及发生的影响,所以一般能较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开发利用珍贵的企业档案史料,一方面有助于存史、资政、育人,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1地质科技档案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建议

地质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新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目标。在地质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结合实际提出以下三项工作建议。一是要提高对地质科技档案建设和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识科技档案工作与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组织体系、组织架构和机构领导,深入了解岩土档案的发展和利用。建立专业领导,安排专业知识,做好相关工作,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为地质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完善地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度集成。因此,为了促进地质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完善地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管理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科学技术是通过环境改善而存档的。三是着力发展复合型人力资源。随着地质科技档案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等复杂的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质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必须着眼于复杂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地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2地质资料档案史料的挖掘与利用

2.1加强地质旅游产品研发

地质研学旅游是将地质科普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旅游是形式,地质科普是内容。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组织研学旅游,让大众在旅游的同时对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形成的原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思考,实现游中学、学中游。2019年11月,河北省地质博物馆联合中国地质博物馆赴元氏县万花山一带地质遗迹群进行联合地质研学,针对典型地质特征进行现场辨认,为研发万花山地质公园的旅游路线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地质遗迹资源非常独特,且具有典型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学术价值,研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地质产品,使地质档案文化价值更好地释放出去。

2.2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加强科研档案编研

如何有效利用科技档案,提高科研院所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知识生产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所存放了一批科研项目档案,积累了文献知识和经验。科技档案作为一种原始的信息记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信息存储形式分散,科技档案的维护不系统,科技人员需要逐份查阅相关科技档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大海捞针”才可能找到有用信息。档案的整合和编研工作,可以通过对复杂科技档案信息的优化与有序化,增强科技档案信息的针对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科技档案的整合和编研是指根据客观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题目,在对科技档案信息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它们进行汇集、加工,编制成各种科技档案编研成果,为科技、生产及其各项管理工作活动提供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科技档案综合编辑是地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一种形式。总之,科技档案综合汇编是对众多分散的科技档案进行科学处理和组织,形成多样化、系统化的信息成果。

2.3专题记忆库建设的源泉

地质资料的档案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是建设国家记忆工程和专题记忆库的重要来源。经过时间的积淀,回溯重要事件,审视当年的观点碰撞,也能更真切地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洞悉地质前辈从纷繁的地质资料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眼光与能力,感悟他们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胸襟,以及个人的独特人格魅力。我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起源地,是中国最早开设地质勘探冶炼课程教育和出版地质教科书的地方。众多地学先驱均是在组织和开展地质学科研、学术、教学、出版等活动,影响深远。西学东渐,地学启蒙在发端。洋务运动起,中国人在上海自己创办译书机构,翻译、编辑出版了大量地学书籍和教科书。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对地质科学的研究在上海兴起,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研究形式由单一的个体研究发展到有组织的研究。本地的地质调查、钻探工作,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0年)。是年,在黄浦路(今中山东路)美商旗昌洋行内钻探了第一口取用地下水的深井,深度为77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张华浜附近设立第一个水准点——吴淞零点。民国9~11年(1920~1922年),同属“中国地质十八罗汉”的刘季辰、赵汝钧、叶良辅在松江和金山进行地质调查,并作岩石鉴定。与此同时,英美学者先后发表有关第四纪地层及地下水水质论文。这些史料信息,都在浩繁的地质资料丰富馆藏中留下了印记。

结语

地质资料蕴含丰富的档案史料资源,具有现实价值与历史价值。对地质资料的档案史料进行挖掘和开发利用,有助于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应用和服务领域的拓展,也利于国家记忆工程和地质专题记忆库的建设,促进国家文化工程和精神文明精神,也将是地质资料新的服务方向。

参考文献

[1]倪云英.论新时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J].上海地质,2010,31(S1):290-292.

[2]张小梅.浅谈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甘肃冶金,2019.

[3] 王亚军 . 李瑜 . 基于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思路—以山西地质博物馆为例 [J].实践与探索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