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温玉花

   贵州思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65100

摘要: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且不可治愈,在当前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将对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耐药性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肠道微生态;抗逆转录病毒;耐药性

前言

艾滋病是高危害性传染病,男女均可发病,据2021年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高达6.10万例,相较2020年,减少了0.11万例,同比减少1.83%,在全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中占比约0.90%,虽然有所减少,但当前患病形势仍然严峻。通常,艾滋病病毒感染会造成人体不同程度免疫功能缺陷,尚未接受科学治疗的感染人群,在病情晚期易出现各种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最终致死,是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即ART在艾滋病感染中存在一定效果,但部分病例存在耐药性,治疗欠佳。现综述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艾滋病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

艾滋病属于RNA慢病毒的一种,可对人体CD4+细胞产生一定攻击性,引起人体免疫功能受损,造成多种感染。人体淋巴组织、淋巴细胞最为丰富的区域便是肠道,也是艾滋病最易感染部位,有报道显示[1]:肠道组织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占比约80%,血液病毒承载量仅为2%~5%,由此可见,人体肠道是艾滋病主要病毒库。当HIV病毒进至人体后,会快速攻击淋巴细胞,引发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以腹泻最为典型,可造成人体肠道微生态失去平衡,免疫能力降低,造成内源性感染,与此同时,不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也会激活HIV感染慢性系统免疫,对AIDS进程起到最终决定作用。HIV感染进展至AIDS的重要因素包括肠道免疫屏障失去平衡、免疫刺激微生物产物移位、慢性系统炎症。只有保证人体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才可进一步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所以,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与疾病发生与进程密切相关。

2肠道微生态与抗HIV治疗关系

抗ART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IV病毒复制,延缓病程,但报道显示【2】:25%HIV患者仍治疗无效,反应小甚至无反应,以CD4细胞计数持续减少为主要表现。另外,长期应用ART治疗的患者,会出现慢性且持续的肠道炎症。大部分患者具有较高的慢性腹泻或非AIDS疾病发生风险,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炎症。约80%HIV病毒聚集在人体肠壁,对机体大量CD4细胞造成损伤,加上HIV病毒对人体肠道上皮内衬完整可产生直接性破坏,此时,肠道内微生物得以进入固有层,肠道菌群移位,直接消耗高敏感的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和细菌代谢物,并随着人体血液进行循环,激活免疫系统,造成全身性炎症,进一步损害CD4细胞,增加共生菌感染风险。由此,只有保证人体肠道完整,避免微生物移位,避免CD4+ T细胞不向肠腔转运,可有效降低ART无反应HIV患者持续炎症发生机率,保证治疗效果。另外,体外培养HIV感染者体内肠道黏膜固有层所分离的单核细胞和共生菌,可生成一定量炎性因子,如IL-10,TNF-α,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所以人体肠道某类特定共生菌能够对人体T细胞亚群分化进行良好调节,转为促炎或者控炎细胞,良好发挥肠道黏膜免疫的调控作用。

3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IDS免疫关系

T细胞亚群和共生菌比例、微生物移位关系密切,Th22属于控炎T辅助细胞,一旦失去控制,会恶化炎症,升高IL-22水平,Th17与Tregs细胞均经CD4 T细胞所分化,Th17细胞属于促炎细胞一种,可分泌IL-17,效应分子是IL-6,若人体出现炎症或感染,机体会产生大量蛋白IL-6,影响Tregs细胞正常表达,联合TGF-b1诱导Th17细胞进一步分化,介导前炎症反应。Tregs细胞属于CD4+ T细胞亚群类,对CD25、转录因子Foxp3进行表达,维持人体免疫耐受状况,对人体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实际上,肠道细菌调节人体黏膜免疫炎症失衡状态的同时,亦可加快致病菌生长速度,加重黏膜免疫失衡程度。益生菌是活体微生物,足量益于宿主健康,在某些特定疾病替代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如肝癌、肿瘤术后、难治性腹泻,但针对免疫缺陷者而言,即便补充足量的益生菌,亦可能出现血流感染现象,所以益生菌补充治疗的研究较少。

4小结与展望

HIV患者肠道微生态多样性低,菌群丰度变化明显,即便ART有效抑制部分HIV病毒,因肠道微生物群的干扰或者抗病毒药物代谢,亦会增加肠道黏膜通透程度,引起微生物移位,激活T细胞亚群免疫活性,减弱CD4细胞数量。益生菌可以辅助增强HIV患者肠道黏膜免疫能力,修复黏膜完整,避免肠道微生物移位,缓解AIDS病情发展,但对于HIV患者产的高微生态平衡改善渠道和HIV免疫激活功能的机制,临床研究缺乏,是今后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名均,王保红,徐威,等. 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耐药相关性研究新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2):1470-1475.

[2]赵晨飞,朱明利,师金川,等.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HIV-1感染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 预防医学,2020,32(3):274-277,281.